APP下载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在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的培养路径探析

2021-07-23白浩

速读·中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美术教学

◆摘  要:民族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振兴地区经济和文化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教学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较少,针对现状提出适合在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合理的发展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树立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传承创新

1在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有重要意义,同时繁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对于发展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很多新生代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传统文化、民间技艺面临着衰落和消失的处境。高职院校的教育虽然以职业技能为主,但是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教育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中,少数民族生源比重大,很多学生肩负着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民族文化创新的使命。教育部提出要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院校把“非遗”引入课堂,把“大师”请进校园,特别是地方性院校在区域文化振兴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该地区少民族文化氛围浓厚,学院近些年利用美术课堂和区域文化优势结合,在美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学生美术知识学习和地方民族文化相结合,切实提高高校的文化职责和使命。

2美术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路径

2.1民族文化融入美术教学课堂

美术教学课堂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1],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又决定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学校的一个使命。学院很多专业设置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譬如建筑工程与设计系的针对园林专业大部分毕业生仍在贵州地区工作的情况,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需要掌握民族文化在园林建设中的运用。在园林专业《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就把侗族、苗族的木结构房屋、风雨桥等民族建筑纳入教学环节,把少数民族工艺品的生产和展示、民族村落景观布局纳入课程教学,同时把中国历朝历代的工艺品、中国山水画鉴赏也纳入教学内容中去,让同学掌握美的法则,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通过《艺术欣赏》课的学习,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把民族美术精神内涵运用到园林设计和施工中。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在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中《传统装饰》课程中,美术老师结合贵州特色文化,把苗族蜡染、三都水族马尾绣、龙里农民画、牙舟陶、民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课堂教学实训当中去,民族美术形式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学以致用并和当地特色文化结合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美术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培养学生的独特审美意识有着重要作用[2]。

2.2校内非遗文化工作室的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结合运用

在新形势下,“职教改革”、“乡村振兴”、“中国制造2025”等目标的规划和过程实施对于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美育培养和美术课程教学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美术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和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这就决定了美术课程的设置要和社会发生关系,美术课程是学生的通识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画“图”能力的培养。学院根据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在学院建立了蜡染工作室、剪纸工作室、农民画工作室、非遗文化展览馆等。同学们通过在工作室里的实践,能够快速把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化在技巧能力培养上。学院聘请相关民间美术技艺非遗传承人和民间工艺大师来校为学生直接授课,非遗文化展览馆也不定期的开展非遗作品和美术作品展览,同学们能在充满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中和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课堂中潜移默化的汲取养分。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外设立相关教学实践基地,《传统装饰》课程开设的农民画教学校外实训基地设在贵州省苗族农民画艺术之乡-龙里县洗马镇平坡村。在平坡村学生可以直接与村民探讨农民画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这种深入一线的考察可以直接了解农民画的创作背景和发展现状,对于整个项目的构建有着深入的了解。广告藝术设计专业的写生实践课也安排在民族文化丰富的地区,《美术基础》课的实践环节通过在乡村实践的方式深入乡村一线,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民俗文化,同时学生能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方式为少数民族村落画墙绘、设计农产品包装等形式实现产教融合,同时树立学生的振兴乡村意识和民族文化自豪感。深入乡村进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到技艺,让乡村文化和社会发生了更密切的联系,这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作用是显性的。

2.3重视学生美术创新能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新理念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由于交通不便造成与外面交流较少,但同时也正因闭塞有了相对独立稳定的环境,造就了很多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苗族的蜡染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之前就是苗族同胞做衣服使用的一项技艺,同时图案纹样也很少革新。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在美术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部分学生回到家乡,把这种设计理念带回家,帮助家人和村民改进蜡染图案,同时设计出比较新颖的蜡染背包、手提袋、T恤、笔袋等产品,相对于传统的衣服和桌布形式,新的产品更受市场的欢迎。一部分学生在家通过聊天或者自发组织为村民开讲座的形式,把学到的新的发展理念和图案纹样传授给村民,产生了很好的效应。民族文化,特别是实物类和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新的美的理念融入进去才能保持其有生命力。高职院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引导民族文化持续健康发展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

2.4让美术课成为公共选修课

美术教育是学生美育核心的教育方式之一,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开设美术鉴赏课和非遗相关课程绝对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多学一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心灵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非遗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家工作室进校园已经成为广大学校广泛采纳的一种途径。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挖掘当地民族特色,把民族文化引进校园,通过美术教育课和展览的途径让各专业的同学都能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认知。老师作为指导老师辅导学生成立各种美术类社团。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兴趣较高,学院成立全院性质的艺术选修课程,让每位同学都有认识美和感受民族文化的机会。

3结语

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提高,就必须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提升艺术教学的多样性[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里的教育是相对薄弱的环节,通过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族技艺与学生的课堂产生互动,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在高校中,通过教学观念的改变、优化课程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是民族文化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渗透的主要途径[4]。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会拓展出越来越多的培养路径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施玉梅.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路径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年3月:10-15.

[2]刘飞.非物质文化中民间美术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C].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20年7月1日.

[3]马菲.艺术素養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9年9月.

[4]梁洁.民族文化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渗透路径[J].大观(论坛),2020年10期.

作者简介

白浩(1987.03—)男,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与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美术、乡村文化。

【基金项目】2018年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创新路径探索——以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qzky2018-13)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美术教学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