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美学视觉下的当代音乐教育

2021-07-23索朗旺堆

速读·中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教学

索朗旺堆

◆摘  要:音乐美学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谢嘉幸在《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一书中提出:“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则是指以音乐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最基本的理念,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处于核心位置。

◆关键词:音乐美学;当代音乐;教学

一、引言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音乐作品也存在着审美差异,从而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中国审美观念,也要具备西方审美观念。音乐教师对东西方审美体系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向学生传达作品的内涵。音乐作品是音乐课程的载体,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区分音乐作品中的美,以审美对象为主体,加强审美体验,培养不同的审美思维。本文以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音乐作品为例,探究在不同音乐审美体系下音乐作品的美。

二、在中国音乐审美体系视角下发现中国音乐作品的美

(一)中国音乐审美体系

从古至今,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审美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末民初,我国的音乐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转向学习西方音乐,借鉴西方音乐教学体系。“学堂乐歌”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我国音乐审美由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念向西方音乐审美观念的转变。同时,大量的专业音乐院校诞生。在这一时期,我国音乐创作一直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法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在抗日戰争时期,我国涌现出了大量的红色歌曲,音乐开始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正义之战服务,激发着人们的斗志,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在解放区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标志着我国音乐发展更进一步。

综上所述,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我国音乐审美体系在曲折中发展,总体上的发展趋势还是前进的,为我国的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导。

(二)中国音乐作品中的美

在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中国音乐包括了地区民族音乐(西北民歌、中原音韵、少数民族歌曲、南方民族音乐)、丝竹音乐、京剧、琴曲和现代创作音乐等。这些作品展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风貌,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向学生传递中国音乐的美,因此,教学要以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为基础。

例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音乐,要充分了解其民族的音乐特征,融入中国式的审美观念。虽然在现代的音乐记谱法方面多采用西方式的简谱,但是音乐主体内涵还是中国式的审美,如调性为民族调式,旋律以民族五声为基础。歌曲《宗巴朗松》室内乐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藏族地区的传统歌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这首歌曲充分显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以藏族传统音乐为基础,展现整首歌曲的风貌。京剧和琴乐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音乐审美的思想观念,古琴所采用的减字谱更具民族性。西方式的审美与京剧和琴乐的审美观念往往是相悖的,所以对京剧和琴乐的欣赏教学更要充分体现意境之美、阳刚与阴柔之美和风骨气韵之美等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

三、在西方音乐审美体系视角下发现西方音乐作品的美

(一)西方音乐审美体系

在“学堂乐歌”之后,西方的音乐观念尤其是基础乐理、作曲技法、调性分析等一直影响着我国近百年来的音乐发展,而今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西方音乐作品同样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掌握本土的审美思想的同时,也要了解西方的审美观念。

西方的音乐审美意识始于古希腊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和谐论”以及音乐教化作用等音乐审美观念,代表人物柏拉图提出“美育”的主张,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的作用。中世纪,人们对于音乐中的“数”进行了探讨,代表性人物为圣·奥古斯汀,他认为“音乐听觉美的存在,就在于本身的数的关系”。在神学体系中,波埃修认为“音乐有三种:宇宙音乐、人类音乐和应用音乐”,同时在音乐记谱法领域出现了“规多手”。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人”,音乐作品开始追求人的思想感情,人们开始追求和谐美的规律,并用听觉来判断音乐和谐音的标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巴洛克时期是复调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通奏低音的出现,器乐独立使用音乐语言,协奏曲和奏鸣曲得到完善,人们开始关注器乐的发展和音乐重音的关系。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开始强调音乐作品中的“理性”思考,卢梭认为:“音乐不能直接描绘事物,而能表现事物引起的情绪,音乐应该表现人心的‘自然。”浪漫主义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作曲家尊奉情感论和自律论的音乐美学。

(二)西方音乐作品中的美

西方音乐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复调、和声两个方面,与中国音乐的意境和线条有着很大的差别,西方音乐主要是优美、悲剧、滑稽和喜剧、荒诞等美学思想。西方音乐经历了由神学体系到关注人,再到关注人的情感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作曲家都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这对音乐教师讲解西方音乐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西方音乐七个时期的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要感知不同时期的音乐美,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审美形态进行讲解,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美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在音乐审美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从“美育核心”、中西方音乐审美体系以及在作品中发现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音乐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结合不同的音乐审美观念进行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是音乐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不仅要向学生传达音乐基本知识,还要向学生传递音乐作品的审美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审美形态,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敏感性。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艾伯利斯,霍弗,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传达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