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渝陕交界无人区
2021-07-23王雪
王雪
在此次大巴山徒步中,我们从重庆市城口县的高楠乡出发,穿越了原始莽莽的核心无人区,并从渝陕交界地带成功往返,共耗时3天。这段路途中,我们经历了烈日、雷雨、密林、险峰、激流,既感受到了大巴山独特的风光,还路过了阡陌其间、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1高楠乡→方斗村
沿着村边的河流而行,阳光越来越好,炊烟袅袅,薄雾渐渐消散,山谷、土地、河流、房檐,甚至我们的身上都变得金灿灿的,有种不真实的美感。
从重庆市主城驾车出发,我们一行人抵达城口县高楠乡已是凌晨一点,由于住宿条件紧张,只能在乡政府附近短暂逗留一晚。
翌日早上6点,天气很好,我们找到当地人指路,被告知方斗村还在七八公里外,目前正在修路,便驱车前往。行至半路,车辆无法通行,我们全员下车,分配好装备后正式开始徒步。没想到的是,刚走出没多远,天气骤然变化,狂风暴雨劈头盖脸打在身上。
冒雨爬升一段路程,雨势渐消,风景也越来越好,一路山清水秀,令人心情愉悦。快到10点时,我们走到土路上,正好遇见顺路的万州摄影协会成员,便搭上了他们的车,40多分钟后,看到路边一个竹制牌坊,“方斗村”到了。
站在村口放眼四望,周围群山莽莽,雄伟威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方斗村,正是建立于方斗坪——山谷间一块难得的平坦地面。从地理情况分析,这一带属于高山梯級小平原,坪内分一、二、三、四坝,成梯状上升,每坝方圆几公里,周围原始森林茂密,还分布着众多的野生动物。方斗村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传统的石板房子、青石板瓦房、跺木猪圈、木栅栏菜园整齐俨然,犹如世外桃源。
进入村中。这里的村民热情纯朴,为我们送上煮熟的新鲜苞谷和热气腾腾的茶水,村支书找来村里一位姓王的大哥作为向导,带领我们进山。中午12点多,队伍迎着太阳上路,但天气再次捉弄了我们,天空很快乌云密布,下起倾盆大雨,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雨中的山谷和村落更加原始神秘,远处的高山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吞云吐雾,整个场景形成一幅绝佳的水墨画。
向导表示,这样的天气进山很危险,我们只能放弃今天的行程,回到村落中。不得不说,现在重庆的区县周边,这种传统的石头房屋已经很少能见到,而我们在村中闲逛,居然还发现了一辆颇有年头的红色北京吉普车,大家都争相上去合影留念。
夜晚,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声,祈祷明天最好是一个大晴天,不然接下来的计划可能都将成为泡影。
醒了个大早,打开窗户,正好阳光破云而出,金光灿灿地洒在山头上。大家收拾好装备,兴奋地上路。沿着村边的河流前行,阳光越来越好,炊烟袅袅,薄雾渐渐消散,山谷、土地、河流、房檐,甚至我们的身上都变得金灿灿的,有种不真实的美感。经过三坝、四坝后,一头钻进森林中,登上高高的山梁回望来路,只见四周群峰环抱,脚下沟壑纵横,山村、农田尽收眼底。
已经是早上8点。看了下登山表,此处海拔1600多米,而我们今天的目标是登顶“五个包”。因为五包山没有水源,而且可能最高峰的风也比较大,所以不会在山顶露营。
林间小径崎岖幽静,在这种环境中徒步,格外惬意。沿途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花,还有水百合和兰花,向导表示,当地其实还生长着很多野生天麻、七叶一枝花,都是中药材,后者现在可以卖到350元一斤,因此有不少村民都以采摘这些中药材为生。
走了大概四十分钟后,遇到第一条河流,由于昨晚大雨,岩石比较湿滑,而且路线曲折,过得很不容易。向导说,像这样的小溪沟、小瀑布前面还多。接下来的路途全是上坡路,一个接一个,走得人浑身乏力,中途基本没有停留休息的地方。经过一个瀑布路段时,路过于陡峭,甚至接近垂直,这让人有种背着大包攀岩的感觉。向导在上面一个接一个拉大家上来,他告诉我们,照这种速度,起码还需要5个小时才能登顶。
2五个包→草场营地
虽然这里是城口的最高峰,但有一半其实已经是陕西境内了。此刻天气晴好,周围一座座山峰依次排列,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突兀挺拔。前方白云缭绕间,是大巴山更深处的无人区。
岔路太多,走在前面的队友叫上向导开路,我和几个队友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当时我们正走在一处悬崖边上,我只顾着和一位队友说话,没有留意到脚下的路,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突然一个滑倒,摔了下去。万幸的是,我正好骑在一棵小树上,下方便是瀑布,实在万分惊险。我明显感觉脚被扭到了,尝试着想向上爬,但泥土太潮湿、坡度太陡,最终还是被同伴拉了上来。
经历了这个插曲,队友都担心后面的行程会不会受到影响,我表示问题不大,可以坚持走完,并且不拖团队后腿。路过一个地势开阔的风口后,再往前行没有明显路迹了,向导只能钻进林子,用镰刀给我们砍出一条路来。这段上升路,走得极为艰难,但风景却很好,溪流从高处潺潺垂下,在青石苔藓间欢快地流淌。
后面的山路越来越窄,终于来到五个包山脚下。这时,我的脚肿得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慢。在负重的情况下,拖着扭伤了的左脚爬陡峭山路,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在队员的一致要求下,固执的我不得不把背包交付给向导背,然后才再次上路。
山林茂密,我们手脚并用地攀爬着,队友们五颜六色的背包罩,在前方若隐若现。我看了一下登山表,此地海拔有2200多米,离五包山更近了。本来按照原计划,是轻装爬五包山后再原路返回,但我们不想走回头路,向导说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到大沟河那边去。
短暂休息一会儿,半个小时后,我们登上“五个包”中的一个,这里一览众山小,风光绚丽无比。继续上升的路程很艰险,山路陡峭又相当湿滑,大家前后照应地前进,终于登顶最高的一个“包”, 虽然这里是城口的最高峰,但有一半其实已经是陕西境内。此刻天气晴好,周围一座座山峰依次排列,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突兀挺拔。前方白云缭绕间,是大巴山更深处的无人区。
由于山顶坡度太斜,完全无法露营,我们在此留下足迹后,转身下山继续上路。由于大部队走在了前面,也没有留下路标,我们后面几人在竹林和密林间走走停停,完全凭着感觉在找方向,渐渐地,我们迷路了。
在这渝陕交界地带的山间,沿途布满荆棘,一路安静得出奇,我们沿着刀砍过的痕迹爬升,累得气喘吁吁。然而,走了许久仍不见前方部队的身影,正焦虑之际,山下后方突然遥遥传来呼声,是队友寻我们来了。向导说,这其实是当地人采药走的路,最上边是一个悬崖,很危险,还好及时叫住了我们。
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在崎岖陡滑的山坡上一路下降,我们小心翼翼,攀扶着周围的植物。然而,还是有一名队友不慎失去平衡,顺着七八十度的陡坡瞬间滑落了下去!滑下10余米后,才被一堆枯枝和稀泥拦住,有惊无险。后面我们更不敢大意,一个个屏气凝神,注意力全放在脚下。
直到下午4点半,我们还在山路上纠缠,但现在需要尽快到达露营地,不然在这种环境下走夜路实在过于危险。然而,更难的下坡路还在后面,各种密林混合着陡峭的稀泥路,连登山杖都杵烂了。终于到达底部,继续往左走一段路,就有一片开阔的草地,那里很适合露营。
约一个小时后,我们沿着左边的道路进入一片原始森林,羊肠小道隐藏其中,没多久,连羊肠小道也辨别不出来了,只能一步步紧跟着慢慢往前摸索。森林中极其安静,没有鸟兽虫鸣,除了我们一行人所带来的嘻笑声,不再有其他的声音。下午五点半,天色开始变黑,一个平坦的草坝出现在视野内,旁边小溪温柔地流过。
虽然前面还有一块更好的露营地,但天色已黑,继续赶路可能不太安全,于是我们就近扎营。有趣的是,向导表示他不愿意住帐篷,说地上湿气太重。于是他用自己带的编制大口袋,在两棵树之间做了一个吊床,这手艺太巧了。加上旁边点了一堆篝火,也可以取暖,因此并不会冷。
夜晚,大家卸下一天的疲惫,期待着明天的行程:穿越大沟河,走出这片群山。
3大沟河→团结村
我给大家全身都喷上花露水,据说可以防蚂蝗。但是经过一段路程后,花露水的味道早就被大雨洗得干干净净,沿途的蚂蝗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看得人心头直发毛。
一夜听雨。清晨,大家在依旧未停的大雨中收拾好装备,8点钟正式拔营出发。
沿途是密布的森林,我和另一位队友状态不佳,掉在队伍的最后面,走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苦不堪言。慢慢来到一个垭口,前路是泥泞陡峭的下坡路,盖着厚厚的落叶,脚踩下去又软又塌,即使穿着专门的登山鞋,都很危险。为了稳住重心,我们一步步挪动。向导在前面叮嘱队伍不要走散,有队友用口技模仿着熊和鸟叫,也被他制止:这样容易把熊引过来。
半个小时后,我们下到沟底。据说这里以前是一个河沟,现在干枯了,再往前走半个小时,就是大巴山最核心的区域——大沟河峡谷,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户人家。
接下来的路程,队伍行走在铺满枯叶腐木的河沟里,下滑、下陷随时都在发生,既难走又非常危险。整个队伍没有一个人讲话,大家都非常紧张,机械而努力地沿着河沟往下走。一位队友不小心从泥坡上滑到沟里,起身后表示,他的手好像被什么咬了。我一看,居然是一只蚂蟥,连忙提醒周围的队友小心。
此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当知道有蚂蟥后,大家都走得特别小心,生怕沾惹到草丛或岩石上的蚂蟥。之后在一块平地上短暂休息,我给大家全身都喷上花露水,据说可以防蚂蟥。但是经过一段路程后,花露水的味道早就被大雨洗得干干净净,沿途的蚂蟥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队友们的裤腿上、鞋子上总是时不时就粘上几只蚂蟥,看得人心头直发毛。
走过了蚂蟥区,我们找到了一个宽阔地整理,大家飞快地丢下背包,开始翻裤子、脱鞋子,寻找可能存在的蚂蟥。我卷开裤子,只见一只蚂蟥正在吸食我的血,在队友的惊呼声中,我用棍子将它拨了下来。最惨的还是一位队友,他身上足足摘下了12条吸饱了血、鼓胀起来的蚂蟥!当他撩起裤管,只见两腿间血淋淋一片。
再走過一条很窄的山路,我们来到一个堆满木头的狭小公棚,向导说这里是山民烤药材的地方,到了这里,也就意味着成功穿越了大沟河峡谷。队伍精神振奋,吃了点随行的路餐补充热量,然后继续赶路。
傍晚六点半,在天即将黑下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第一栋房子,原来我们已经走出了大巴山的原始区域,到了有人家的地方。之后,我们加快速度,一路狂奔,在晚上八点钟,到达终点站——团结村。我们从这里转回高楠乡,正式结束了本次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