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宁:为祖国医学事业执念奋斗

2021-07-23王艳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肝移植李宁肝癌

王艳

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77级大学毕业生李宁,被分配至北京朝阳医院。在征求专业志愿时,他只写了四个字“立志外科”,如愿分到普外科后,便开始了他的外科生涯。那年他25岁。

2017年,60岁的李宁荣获“中国荣耀医者外科金柳叶刀奖”。站在领奖台上回首过往,他感慨萬千,说了这样一段话:“我20出发、30而立、60成才、90建大业,下辈子还干外科。”

作为中国肝脏移植外科界的国手、北京地区肝移植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从事医院管理工作20余年里,李宁无论在手术、学术还是管理领域,他都追求卓越,目标远大,并且以执着的精神攻坚克难,不断探索新知,解决更多的医学和管理难题。

高考改变命运

1977年10月,当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得知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时,留给他们的复习时间已不足两个月。

这一年,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引发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革,同时也开启了改变那一代青年命运的大门。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但对于全国570多万考生而言,那个冬日阳光灿烂。

1977年12月10日,北京考生在同一时刻走进了神圣的高考殿堂。北京市朝阳区新中街中学考场00001号座位的考生就是李宁。谈起高考当天的情景,李宁依旧难掩兴奋的余韵。

1957年10月6日,李宁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中学教员。自幼受家庭熏陶的他,深知读书的重要和知识的可贵,从呼家楼中心小学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一直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在初三“回潮”那年期终考试,8门功课800满分。这个成绩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个学霸了吧。

后来,高考第一志愿本选择邮电大学卫星载波专业的李宁,机缘巧合收到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1978年3月8日,李宁步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首届77级大学生的一员,自此走上了医学的道路。

“知识改变命运”,在20世纪的中国绝对是一句至理名言。李宁说:“我始终难忘恢复高考这个历史和命运的转折点,是大学之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及病人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你从一片贫瘠的丘陵,怀着人生的希望和从医治病的理想信念,步入浩瀚的知识森林时,面对书本你会产生如饥似渴的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以前所学的知识太少”。那个年代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抓紧时间、拼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奉献青春和热血。

李宁回忆道,“77级是年龄差距最大的年级,我们班老大哥入学时32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最小的18岁,我也刚20出头。”但在学习面前,那是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尤其头两年,大家都是憋着一股劲,埋头读书,下午课后先去图书馆或阶梯教室占座,晚饭后便匆匆去晚自习,十点钟熄灯后,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明还要再背几个单词。李宁说,“最好吃的饭就是每周六早餐的油饼,那年头肚子里没油水,一顿饭我能吃4个馒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这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充实的时光,真想再回到那个年代,也许我可以做得更好。”

“两年基础课后去临床实习,当我第一次面对病人的时候,由衷产生了一种释放知识的欲望,你可以对病人询问病史、观察他的变化、记录病程、抽血、打针、换药,病人病情的变化会牵动着你的心,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有了节假日。一年365天,每天早晨来医院查房,谈不上什么自觉自愿,要想做个好医生,就应该是这样,我的老师都这样。”李宁表示。

五年的大学生涯转眼过去了,1982年11月,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77级毕业生举行了毕业典礼。习仲勋副总理谆谆的教导,殷切的希望,一直回荡在耳边,他们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从此步入了医生这一崇高而神圣的殿堂。1982年12月,李宁被分配至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拿起手术刀,开始了他的外科生涯。

追求完美的爱国主义者

从医第一年,李宁成为了一名住院医师,24小时天天住在医院,病房随叫随到,每天晚上还要定时查房,写完病程记录后才回宿舍。有时半夜来急诊病人,还会跑去病房参加手术,他细心观察着上级医生的每一个动作,记录着病人的每一点变化。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从医30余载,李宁在追求每台手术精准度和成功率的同时,做手术的速度也快得惊人。做住院总医师期间,李宁曾创造过两项手术纪录:阑尾切除术从开皮到结束只用了7分钟;疝气修补术仅用了20分钟。每次做完手术,看到患者家属诧异和感激的表情,李宁内心总会油然升起一股作为外科医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1989年,33岁的李宁担任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是当时全国大型综合医院中最年轻的主管医疗副院长。他说:“第一次上台讲话,我抬眼一望下面坐的都是我老师,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虽然年轻,但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想得最多的就是学科建设和医院发展。

90年代初,中国在医院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1994年,靠着在海外大伯的资助,李宁是第一个到美国学习医院管理的自费生。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卫生与医院管理专业ISP研究生班。初到美国,感觉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差距真是太大了,先进的仪器设备、百级净化手术室、发达的信息系统、智能电子病历、中心化学科建制、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团队协作,更多的是理念差距。面对这一切,一股对先进知识、新技术及新组织管理方式学习借鉴的探求得到了再次升华,但学习的困难比以往更大,主要是听英文讲课有难度。自此四年间每逢暑假,他都会去美国学习一个月,两个星期上课,两个星期去医院见习。每年12月还要去香港参加地区性学员研讨会。那个时期,恨不得把看到、听到的一切都记在心里,回来就实践,边学边用边改。

曾有一个暑期,李宁住在一位心胸血管外科医生欧亚克家里,每天和他一起去出门诊、查房、上手术、参观医院和社区,目的是要了解美国医生是如何工作的,美国的医疗系统到底是怎么运转的,所见所闻都让他获益匪浅。

李宁说:“欧亚克曾问我,是否愿意留在美国?我可以帮助你。我非常理解和感激他的善意,如果我留在美国,可能会有更高的平台和更富裕的生活,但我那时满脑子都是回国后的改革规划。我对他说,美国很发达,比我们先进至少50年,但那里毕竟不是我的家,我的目标是让中国人能过上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我要在中国建造一家我心中梦想的医院,美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也许会做得更好。”回忆起这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时,李宁不断用手掌擦按着眼角,努力不让眼泪流出来。

在美国学习的那段日子,所学所见所闻让李宁获益匪浅,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他对病人和医院的理解及管理理念的认识。在后来的医院管理实践中,他经历了主管北京朝阳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的副院长14年,促进了急危重病医学、器官移植、人工假体、腔镜与微创手术及肿瘤生物治疗等新兴学科飞跃式发展。调任北京佑安医院院长、北京肝病研究所所长12年,把一个偏科、综合实力落后的传染病医院,改造成全国知名的以感染、传染及急慢性相关性疾病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集预防、医疗、科研、教学、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学中心。

在交谈过程中,李宁重于战略规划、精于细节、执念进取、追求梦想的特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热爱挑战魅力在于卓越

长久以来,终末期肝病尽管采用中西医各种治疗方法,都无法终止和逆转,更谈不上治愈,一直被医学界视为生命终结难以跨越的门槛。1963年,美国医生Starzl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患者至今健康生存。这一技术成功地打破了终末期肝病无法可医的困境,为濒临死亡的病人带来重生的希望。但肝脏移植手术也被公认为是外科手术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尖端科技领域。美国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肾移植难度系数为7+,而肝移植难度系数是55。中国开展肝脏移植起步于1977年,至1983年底共完成肝移植57例,1年生存率是0。1991年至1998年的第二阶段,肝移植数量超过数百例,但5年生存率仅有19%,这与当时发达国家肝移植术后平均5年生存率75%的水平相差甚远。

掌握这项尖端技术,打破这一生命禁区,一直是中国医学界的追求夙愿。1999年,作为朝阳医院普外科主任的李宁和另外三名同事组成攻关小组,赴澳大利亚墨尔本Austin医院国家肝脏移植中心学习。参加的第一例肝移植手术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手术大概是夜里12点结束,第二天早上9点我们去查房,发现病床上没有病人,正要去找护士了解,只见病人自己手提引流袋回到病房。我们上下打量着她,惊讶地问:你是昨晚肝移植的病人吗?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她说:是我啊,我现在感觉良好,刚刚在床上躺不住,就到外面遛了一圈。我们相互观望,惊叹不已。怎么可能呢?以往腹部大手术,第一天需卧床禁食,排气后方能开始流食、半流食,三天后才能下床活动。而她接受肝移植手术后8小时居然能自主下床活动,新移植的肝脏会不会掉下来啊!真是不可思议!”与此同时,我们又憋了一股劲,一定要掌握这一尖端技术。回忆当时的情景,李宁激動地说道。

那段时间,李宁非常珍惜每一次参加手术的机会,观察并记录手术的每一个细节,以及病人每一点细微的病情变化,为后来肝脏移植手术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成归来,当年底李宁就与沈中阳教授合作实施了朝阳医院第一例肝脏移植手术,这个病人至今仍然健康存活,这也是中国单次肝脏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之一。

20多年来,李宁带领他的团队完成各类肝脏移植手术1000多例次,取得了北京地区肝移植手术成功率最高、长期存活率最好的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北京地区肝移植学科带头人,并攻克了多个肝脏移植和肝癌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他用精湛、卓越的医术,让熊猫血的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女大学生成功换肝并恋爱结婚生子;经他之手缝合的800多例肝动脉和胆道无一例并发症;为结肠癌并十二指肠、胰头侵犯、肝转移的晚期患者实施联合切除加抗肿瘤基因治疗,使其重获新生,至今超过5年;为艾滋病腹膜后20斤巨大肿瘤合并肾脏侵犯患者实施联合切除。经他双手拯救的生命已无法数清。

带领团队不断攀越高峰

中国是肝癌大国,据2020年统计报告:年新发病例41万,年死亡病例39万。其主要原因:一是早期诊断率低,80%患者一经确诊已进入中晚期;二是肝癌对放疗、化疗不敏感,缺乏有效靶向药物。

自2000年,李宁与马丁院士合作,在国际率先开展抗实体肿瘤ADVTK基因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针对超过国际“米兰”标准中晚期肝癌实施肝移植加ADV-TK基因治疗,经过两期探索性临床研究和Ⅱ期临床试验,将肝癌肝移植适应症提高到:肝癌累积直径<12cm,甲胎蛋白<1000μg/L,不伴有一二级大血管侵犯,5年生存率超过70%。此项成果已被写入欧洲肝癌肝移植指南,并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另一项研究显示:<5cm的小肝癌,瘤体内注射ADV-TK基因后行肝癌局部切除再加肝脏局部血管注射基因制剂,5年生存率超过90%。其他针对脑胶质瘤、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胃及结直肠癌等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未来这一成果的临床应用与推广将极大改善实体肿瘤病人的临床预后。

李宁的另一项研究领域是利用多组学技术筛选乙肝相关肝癌早早期/分期诊断特异性标志物。在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研究课题和北京市科委重大疾病生物样本库建设计划的支持下,李宁和他的科研团队采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利用外周血免疫细胞PBMC-DNA甲基化技术,成功筛选出乙肝相关肝癌早早期特异性标志物组合,其诊断准确率几近100%,已获得国际国内专利。在其他方面,利用外周血采用miRNA、蛋白质及代谢组学高通量检测技术,也已成功筛选出可精准区分慢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早早期、早期、进展期及晚期的分期诊断特异性标志物。此项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将为实现肝癌精准医疗,提高肝癌早期/分期精准诊断率,提高肝癌长期生存率做出中国原创的里程碑式贡献。

担起大医的使命与责任

如今李宁已年过六旬,卸任了院长职务,但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仍坚守在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第一线,他对医学科技创新及医院发展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及对祖国医学事业的执念追求丝毫没有改变。

在他看来,医生的职业是没有年龄时限的,人对事业的追求也是无限的。“当年我站在领奖台上手捧金柳叶刀奖杯时,坐在第一排的是四位年过九旬获得‘金圣奖的医学前辈,如今有两位已年过100岁,比起他们我还是青年人。”他认为,还有许多病人等待我们去解救,还有许多已取得的成果需要我们去转化,成为真正在临床可以应用的方法和手段。“我说30而立到60成才走过了30年,60岁到90岁还有30年,能干许多事情,我要在90岁时完成我梦中的大业,把中国肝癌落后大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上去,所以说未来还是属于我们的。”

这就是“789”新三届一代人的灵魂和脊骨,他们在振兴民族大业,实现祖国富强,解救人民疾苦的伟大征程中,不忘初心,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地学习、实践、奋斗,把有限的职业所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之中。

用李宁自己的话讲:“为祖国医学事业的不懈奋斗是我幸福的根本源泉。这辈子干不完,下辈子还干外科。”

猜你喜欢

肝移植李宁肝癌
延续护理在肝移植患者术后出院自我管理中的临床分析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李宁:“我还在路上”
创始人回归后李宁加速复苏
创始人回归后李宁加速复苏
跌宕起伏“李宁”
天津完成全国首例供受体双“镜像人”亲体肝移植
TACE术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65例临床观察
就《胎肝移植治“再障”》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