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青春》之精神
2021-07-23李清泉
李清泉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这是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先生在其著名的文章《青春》中的一段话,一百余年来,几代青年人都以此立志,砥砺前行。但是,对于李大钊先生为什么会写出这样具有生命力的文章,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却很少有人做出系统地研究和说明。
其实,细品这篇文章,其论证极其充分,逻辑极其严密,其理论既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又涉及西方哲学和现代科技,只有把这些逻辑思考清楚了,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李大钊先生内心的精神力量与理想信念。
第一,李大钊先生对于青春之感受源于“道法自然”的人文情怀,其精神内涵与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李大钊先生开篇便讲“春日载阳,东风解冻,远从瀛岛,反顾祖帮,肃杀郁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冰雪冱寒之天,一幻而为百卉昭苏之天矣。”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李大钊先生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春天的生命气息中,他想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希望来一场像春风一样的革命,让祖国重新焕发青春。这与中华文化道法自然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中华文化强调,通于天者必达于人,明于古者必慎于今,从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力量,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李大钊先生不仅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并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其血液中时刻澎湃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所以,在春色里,李大钊先生突然萌生出一种无与伦比的青春精神。
第二,李大钊先生的青春是永恒的青春,是一种永不放弃的信仰和精神力量。
在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激情之后,李大钊先生的文字突然变得凝重,因为很多人都认为中国“老了”,已经没有了生命力。面对这种悲观的念头,他引用了庄子的一句话,即“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日里叫声响彻云霄的蝉,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春秋,正因为如此,一个人的寿命相对于整个宇宙是何等微不足道,而这个微不足道的生命却总是拿着自己微不足道的短视来看待这个世界,由此而带来了无限的悲观。
因此,李大钊先生讲了“其变者青春之进程,其不变者无尽之青春也…… 其色者差别者青春之进程,其空者平等者无尽之青春也。”这样一段满是“青春”的话,充分表达了“只要信念不死,精神永驻,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世界”之坚定信念。
第三,必须舍掉自我之私欲,方能达成青春之精神。
面对短暂的生命和稍纵即逝的青春,李大钊先生深情地讲道:“顾青年之人,或不得常享青春之乐者,以其有黄金权力一切烦忧苦恼机械生活,为青春之累耳。”
他劝告年轻人一定要放下那些世俗的价值观,努力去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青年之自觉,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进而纵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一在脱绝浮世虚伪之机械生活,以特立独行之我,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机轴。”
写出《青春》的李大钊先生精神是昂扬的、思想是活跃的、情怀是饱满的、知识是丰富的,他是站在时代潮头的弄潮儿,他时刻怀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去探索救国的真理。这篇文章写完之后的第二年,即1917 年,蘇联爆发了十月革命,李大钊从此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怀抱,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不惜为之付出宝贵的生命。
他牺牲的那年才39岁,但他却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他真正地实现了生于青春,死于青春,永恒于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