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春潮涌动文化自信

2021-07-23张霄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化

张霄

百年风云,中华文化在曲折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展露勃勃生机。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一体,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现代形态,成为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蓬勃生机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国文化巨变的一百年。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文化。为救亡图存,《青年杂志》应运而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爱国青年与有识之士以此为阵地,以“赛先生(科学,Science)”“德先生(民主,Democracy)”为武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思想。

而十月革命的春雷,让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和观察世界的思想武器,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由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开始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让保守落后丧失历史辉煌的文化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这其中,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FOCUS34今日视点色的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辉。

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真实报道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苏俄现实,为正在进行的中国革命送来最新的信息,传播革命的最强音;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从延安唱响到整个中国,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加工改编的歌剧《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一部部文学作品、一首首歌曲音乐,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顽强不屈的斗争。

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到“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到“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从“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到“两个‘敢于、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等。一个个红色精神,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不息,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社会主义文化。

百年春潮涌动中,总有歌声号角激扬斗志,总有以笔为刀振奋精神,总有伟大思想引领前行脚步。无论是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之时,还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蓬勃发展,成为每一个追梦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基础。

百花齐放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文化建设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这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针。在此期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文化建设基本原则让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高涨。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西方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典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更是“洋为中用”文艺创新的巅峰之作,它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芭蕾艺术领域融合了中西文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外国书籍被翻译出版,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之一;《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婆媳上冬学》《转战陕北》《八女投江》等融入西方古典写实绘画风格的“新中国画”就此应运而生。

新中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人民文化、人民文艺、人民教育,广泛建设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剧场以及电影设施,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新的文学、戏曲、电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广播、报纸、杂志等社会文化事业。

1949年,《人民文学》创刊。应《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茅盾邀请,毛泽东为《人民文学》创刊号书写了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人民文學》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长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文学评论,代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璀璨的风景。

1958年,上海京剧院一团的《智取威虎山》在中国大戏院正式公演。改编自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杨子荣打进威虎山、活捉匪首座山雕一段内容的京剧,既以传统艺术为根基,也有许多创新的地方,如集体的滑雪舞等,吸收了民间歌舞及芭蕾舞的成分,丰富了戏曲的表现手法。

1964年,充满中国元素、浓重色彩、奇异造型的《大闹天空》作为中国动画片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展现了典型的中国绘画元素和民族情怀,也留下了美术家提炼动画语言的独特表现手法,为当时动画创作及动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路,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

在建国初期这个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阶段,文化艺术界出现了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融合发展

在1987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费翔让《冬天里的一把火》火遍了大江南北。而街头的中国年轻人们,跳着霹雳舞,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时尚”,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老百姓服饰的“春天”。

1979年,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来华,率领12个外国服装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当年的中国,涌动街头的还是一片“蓝色的海洋”,而这场“秀”把“时装”的概念带到了普通民众眼前。

这时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发展空间空前广阔。一度单调沉闷的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同时,随着鼓励和提倡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的不断被提及,文化艺术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极大激发,涌现大批反映现实、尊重生活、捍卫尊严的优秀作品。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文学思潮此起彼伏。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铭刻着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的思想深化的轨迹;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是“改革文学”兴起时最为精彩的亮相;刘心武的《钟鼓楼》体现了文学对人道主义的回归,全方位揭示80年代市民的生存状态。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众情感剧烈释放。《庐山恋》的“惊世骇俗”,回应着中国当时年轻一代的呐喊;《天云山传奇》表现了1966-1976年期间的社会境遇,让新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革新的形式出现;《红高粱》回顾了解放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展现了既象征着喜与乐,又代表着血与火的红色的复杂意义。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文化融合发展,走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探索之路。

传承创新

在“线上故宫”与《千里江山图》相遇、和《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一起吟诵荡气回肠的千古名篇、看《觉醒年代》时感动落泪、盼北京冬奥与世界共享盛会等,这些具体而细微的文化收获,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生动丰富的时代文化景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文化事业正走向新的高峰,在推动民族复兴与历史进步的进程中展示了巨大力量。

从十年前就开始接触汉服的黄杨如今依旧会在节假日换上汉服外出游玩。从“穿着汉服出门会被人斜着眼问‘韩服吗‘吃饱了穿越吗,或者边偷拍边窃窃私语”到“欣赏的目光多了,父母也由原来的不支持变得更理解我们了”的转变,“汉服热”热起来的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把筷子粗的银条拉到头发丝一样的银丝需要100多道工序,再将银丝制作成首饰、画和工艺品……这门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银花丝制作技艺,正在“85后”成都姑娘晓璐手上得到传承与发扬。与此同时,金缮修复、钧瓷这些听上去“不明觉厉”的文化遗珠,也正在被年轻人用满腔热爱保存下来。

“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的是《两张特殊的捐款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市第六中学20(9)班学生方虹鳗正在为游客们进行讲解。从小学三年级至今,方虹鳗常常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到百色起义纪念馆义务担任讲解员工作,学好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是让方虹鳗最骄傲的事。

无论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红色文化,都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一个烟熏妆的叛逆形象“熊孩子”,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男主角”。《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势如破竹,创造多个市场纪录,更是跃上45亿元票房大关,成为舆论热议话题。

从“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文创产品的“热卖”,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一系列纪录片和综艺节目的热播,曾经“高冷”的紫禁城不仅步入民间,还在飞上“云”端,打造着全新的文化现象。

始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不二法门。

美美与共

自己种花种菜种庄稼,用古老炊具按照古法工序烹饪美食;钻研蜀绣,尝试活字印刷,手作传统文房四宝……作为中国传统美食博主,李子柒刚刚入驻YouTube3个月,就摘夺银牌奖;随后两年发布了104个视频,收获700余万粉丝关注,且几乎每个视频,播放量都在500萬以上。美国人、澳洲人、越南人、巴西人、俄罗斯人等李子柒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

近年来,在以玄幻奇幻、武侠仙剑小说为代表的中国网文打开海外市场后,蕴藏中华文化元素的电影、网游、音乐、戏曲、雕塑、手工艺品纷纷出海,开始受到越来越多海外观众的关注。

网剧《白夜追凶》成为第一部正式在海外大范围播出的中国网络剧集,腾讯战术竞技游戏《PUBGMobile》屡次拿下美国AppStore畅销榜第一,中国传统戏曲节在海外熠熠生辉,借助新兴的数字技术,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等“活化”的文化资源可供全球网民自由观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交融、文明互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作为古老的文明古国、正青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的中国,“一带一路”正成为各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新桥梁:17个中国文化中心落地,各种丝路文化年纷呈上演、亚投行朋友圈不断扩容。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同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2019年5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亚洲人民“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开拓创新、自信温和,中华文化在坚定自身发展同时,也努力汲取世界各国文明的丰富养分,必将在新时代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