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2021-07-23刘欣
刘欣
2021年首季中国经济成绩单颇为亮眼。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8.3%,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4.5%、33.9%、25.6%、29.2%,主要指标均实现“开门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十四五”开局之年,这样的成绩单格外“提气”。
回首一百年前,国家积弱积贫,饱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残余封建主义的压迫。在當时,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而努力奋斗,国家经济在艰难的环境中缓慢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前,在风雨如晦的中国,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开启了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求索。1921年7月23日,这一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其中在经济方面明确主张: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初登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经济发展的出路。
此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深刻洞察民族的苦难和百姓的凄苦,提出了“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的解决”的重要主张。它一语道破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这对随后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井冈山土地革命。根据地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的土地要求基本上得到满足。1928年12月,在总结井冈山土地斗争经验基础上,毛泽东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时制定的第一部成文的土地法,它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农民分得和使用土地的神圣权利。广大贫苦农民从分得土地的事实中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的,于是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从此走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数据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见证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可谓“一穷二白”。1952年中国GDP为679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仅119元;在改革开放大门开启后,1982年中国GDP突破5000亿元,达到5373亿元。2000年,GDP突破10万亿元,中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在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2016年、2017年、2018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80万亿和90万亿元大关,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15%。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中,中国经济逆风飞扬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全年GDP达101.6万亿元,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上升到17%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
扩大开放不止步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最鲜明的特色。
作为新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深圳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40多年间,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变成了如今创新创业的热土,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深圳奇迹”。
“与其说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我更愿意称自己为陪伴者。”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林娜这样形容自己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1989年,林娜从暨南大学毕业,怀揣着建设特区的热情来到深圳创业,这一待就是32年。在这期间,她见证了深圳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城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在2018年,深圳的GDP突破2.4万亿元,首次超过毗邻的香港,成为亚洲经济总量排名前五、中国大中城市排名前三的城市。这也让林娜感叹深圳发展速度之快。
“来了就是深圳人”是林娜最深的感触,也是深圳快速发展的重要法宝之一。40多年来,五湖四海的人才来到深圳,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扎根立业。如今,深圳科技人才队伍已经从特区刚建立时的两名技术员,发展到超过200万人。这里汇聚了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深投控8家世界500强企业,还吸引了290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
深圳只是中国改革开放巨大发展的缩影。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积极主动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方面,依托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经济体量,通过举办进博会等国际展会、出台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等扩大进口,吸引外资,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另一方面,中国更加积极地走出去,倡导并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国开展互惠互利合作。
近年来,中國多次向世界展现开放决心与政策力度,目前已经建立21个自贸区,并加快从要素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使中国成为吸引外资和外商的机遇之地。202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彰显中国对外开放的效果。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次表明中国正在努力把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作为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作为提升中国对世界经济和全球发展贡献率的重要途径。
中国市场全球共享
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观察中国、分享机遇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推进合作共赢的生动写照。
2018年11月5日,在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下,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
事实上,自2018年以来,中国举办的进博会已成为畅通国际经贸血脉的世界级平台。三届进博会以来,中国宣布的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新举措已经全面落实。从持续扩大开放到优化营商环境,从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从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到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全球客商通过进博会看到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以及与世界共享发展红利的大国担当。
2020年11月4-10日,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国如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疫情阴霾下,第三届进博会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这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中国举办的一场规模最大、参展国家最多、线上线下结合的国际经贸盛会。众多进博会参展企业感叹:“中国市场太重要了。”
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全球高增长地区总裁沈达理十分看重中国市场,他认为进博会是跨国企业参与中国市场的重要平台。“中国不单单是出口市场,也是重要的生产制造和创新之地,我们力求更好地抓住中国市场活力带来的巨大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率先控制住疫情的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西班牙出口商和投资者俱乐部主席安东尼奥·博内说,2020年1-8月,西班牙总体出口下降了约14%,难得的是,对中国的出口同期增加了18%,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有助于西班牙经济走出困境。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经过3年发展,进博会让展品变商品、让展商变投资商,交流创意和理念,联通中国和世界,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当然,中国与世界分享发展红利远不止此。从60多年前启幕的广交会到2012年开始的服贸会,再到三届进博会,以及2021的首届国际消博会,从“汇全球”“买全球”,到足不出户“逛全球”“卖全球”,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就是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并以自身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历程。中国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一如既往通过扩大开放向世界分享机遇和红利,在后疫情时代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未来10年,中国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拥有14亿人口并有庞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国市场,必将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各国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繁荣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把众多的中国文明产品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即现在简称的“一带一路”倡议。
从地理上来看,“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辐射北美经济圈,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个连接三大经济活跃地带的发展倡议。其体现的是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携手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各国合作发展提供新动力的良好愿望。
“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8年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一带一路”从理念变为实践,从蓝图变为现实,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机遇和红利。世界银行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将使全球贸易额和全球收入分别增长6.2%和2.9%。事实表明,“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8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写就互联互通的传奇故事。因为“一带一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拥有了“出海口”;因为“一带一路”,昔日偏远沉寂的巴基斯坦小渔港瓜达尔变身大城市;因为“一带一路”,希腊一度停摆的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不断上升;因为“一带一路”,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因为“一带一路”,群岛国家马尔代夫实现拥有桥梁的梦想……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助推共建国家经济繁荣。“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打破山海阻隔,开辟无限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极大挑战,而“一带一路”在加强全球互联互通上的作用更加显著。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为1.35万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0.7%,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到29.1%,成为保障共建国家乃至全世界携手抗疫的坚实后盾。
经过多年发展,有着“一带一路”钢铁驼队之称的中欧班列日渐壮大,目前已拓展到欧洲20多个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渝新欧”“义新欧”“蓉欧”“郑欧”……中欧班列从“一条线”成为“一张网”,73条运行线路,编织出中欧商贸的美好图景。
疫情防控期间,中欧班列向欧洲发运1199万件、9.4万吨防疫物资,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未来,中欧班列还将积极探索开行“人文班列”“旅游班列”。我们有理由坚信,未来中欧班列在畅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上,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2021年6月23日,习近平主席向“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发表书面致辞,强调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合作理念,致力于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合作目标。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建设更加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坚持走团结合作、互联互通、共同发展之路,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期间,与会29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正是中国与各方建设更加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的具体举措,将有力支持全球抗疫合作,有力促进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可持续增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开启。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领航中国经济的巨轮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为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