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专业评剧演员从事群文工作后培养新人的心得体会

2021-07-23李桂霞

参花(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评剧转型

摘要:从评剧院团的主要演员,到群众文化战线的一名文化业务干部,这就是笔者经历的职业转型。作为一名原专业评剧演员,从事群文工作后怎样适应这种变化,怎样继续评剧事业,怎样培养评剧接班人,这是本文探讨的几方面问题。笔者愿以自身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初步解决办法。

关键词:评剧 群众文化建设 转型

一、从评剧演员到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转变

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的转变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有时突然的转变可能让人无所适从,这种经历就曾经发生在笔者的身上。

1.个人身份的转变——从剧团主演到普通群众文化工作者。1981年,笔者考入天津市文化局戏曲中专班学习评剧表演,先后师从金艳荣、张丽华、马云霞等老师。1986年毕业后,笔者任汉沽评剧团演员,曾主演剧目有《花为媒》《刘巧儿》《茶瓶计》等。由于从小受到专业训练,毕业直接走进剧团演戏,练就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和戏曲表演功力。1990年前后,由于流行音乐的逐步盛行,戏曲市场逐步萎缩,观众面越来越窄,戏曲专业剧团经营不善,纷纷解散。笔者所在的汉沽评剧团演职员工被安排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当时的笔者被分配到汉沽文化馆从事群文工作,这时笔者的身份正式从一名演员转变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

2.工作内容的转变——从注重做好自己到服务基层群众。对这样的转变笔者一开始有些不适应,因为在剧团工作,每天练功、练嗓,最大的任务是完成好戏中的不同角色,也就是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但是,来到文化馆工作性质就是全新的改变,首要学习的是服务群众,要把文化艺术与大家分享。要通过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平均每年要组织开展基层宣传演出150多场。由于笔者是演员出身,每次演出责无旁贷,既是演出的组织者,又是表演者。同时,还要深入基层开展文艺辅导,组织举办文化艺术讲座等等。

3.活动方式的转变——从分散式无定点活动到集中式阵地活动。在逐步适应群众文化工作之后,我们开始尝试利用自身评剧业务优势开展活动。为了改变当时活动时间、地点不固定,难以保证活动质量的现状,我们利用汉沽文化馆文化阵地创办了“评剧大家唱”和“评剧进校园”等活动,吸引了许多评剧爱好者。我们每周坚持给大家辅导,并深入学校给学生上评剧课,传承和普及评剧艺术。汉沽地区评剧艺术底蕴很深,不仅有大量戏迷票友,而且有八个业余评剧表演团队。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业务干部,我们还定期组织这些团队的表演骨干来到文化馆,亲自参与辅导培训,带领大家练习台步、跑圆场、水袖、扇子、指法和一些表演的基本功,以这样的方式继续评剧事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培训的徐玉香、蔺继芳、幺淑兰参加滨海市民戏曲大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笔者获得组织奖。后来学员蔺继芳参加天津电视台的“模唱大师秀”节目,还获得周冠军的好成绩。

二、培养新人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初步的成功给了笔者信心和力量,从演员转型之后,对开展群众评剧活動有了初步经验。要持续开展评剧活动,骨干人才是关键,培养评剧新人就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鉴于当时汉沽地区的实际情况,成年票友的人数和水平都有限,要增强发展后劲,必须从年轻人入手。在汉沽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开始了培养评剧新人的漫漫历程。

(一)摸着石头过河,积累教学经验

为进一步做到评剧传承从娃娃抓起,2011年6月,创办汉沽文化馆少儿评剧传习班。从此,少儿评剧传承就有了自己的一片阵地,到今天,笔者已经坚守阵地整整十年。虽然笔者自身从小学戏,有较好的基础,但做辅导、带新人刚开始还是没有经验,也不知从何下手,可以说边摸索、边实践。记得刚起步的时候很艰难,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先教邻居的小孩。一开始孩子不太感兴趣,但笔者没有灰心,一边哄着玩一边教唱腔,还不断示范表演,孩子慢慢有了兴趣。就这样第一年六个孩子,后来就十几、二十几个,慢慢地发展到几十个。传习班每到寒暑假或周六、周日都坚持排练,每天踢腿、跑圆场、走台步、练唱段。一年过后,孩子们渐渐掌握了一些演唱技巧,表演更加自如流畅,初步的成功增强了大家的信心。为了参加中国戏曲小梅花比赛,笔者把孩子带回家,一口饭一句唱,抓紧点滴时间陪着孩子反复练习,最终蔡雨阳在2014年第十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大赛上获得“金花”称号。

(二)借助媒体宣传,不断扩大影响

李静怡进入传习班时只有6岁,音色好、有悟性,从小受奶奶的熏陶能唱好几段,不足是口音太大,吐字不太讲究,表演不太规范。笔者从发声、运气、吐字和表演等多方面给她一点一点纠正、找感觉,很快就有了明显进步。不久,汉沽电视台、宁河电视台联合举办“评剧票友大赛”,李静怡一举获得儿童组金奖。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评剧表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他们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先后有滨海新区电视台、唐山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黑龙江卫视等省市电视台播出孩子们表演的节目。2016年底举办了传习班成立五周年少儿评剧专场汇报演出,中央电视台“快乐戏园”栏目组来到汉沽,制作了两期少儿评剧专场节目。几年来,学员们连续登上中央电视台十一套的“过把瘾”“快乐戏园”节目;中央十三套、中央三套“非常6+1”和中国教育台等栏目,在央视亮相的小演员引起全国评剧界很大反响。从2016年至2018年,笔者辅导的评剧传习班学员赵梦思彤、崔歆睿、关淇匀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笔者同时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

(三)排演折子戏,提高表演水平

演唱水平提高之后,舞台表演就应该得到相应的练习。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折子戏是学习舞台表演的很好形式。我们的小学员最早接触的折子戏有《茶瓶计》的“花园”“坐楼”和《花为媒》的“洞房”等,因为笔者觉得“茶瓶计”“花为媒”两场戏比较欢快,更适合孩子表演。我们先学唱腔、背词,“茶瓶计”里的圆场多,还有手绢花的技巧,都要先练习熟了,才能组合在一起。折子戏表演是“唱念做舞”“手眼身法步”的综合展示,比起单纯的演唱要复杂,表演难度要大很多,一点都不能马虎。所以,排起来就遇到很多困难,每个孩子的条件不一样,有的孩子悟性好、接触快,有的孩子反应慢,模仿示范总是找不到感觉。笔者把扮演小姐的那个孩子带到家里,给她做饭吃,天气热给她洗澡,给她打开电脑看视频,反复地讲,反复地唱,只有六岁的孩子练着哭、哭着练,经过师生半年的努力,我们的折子戏《茶瓶计》“座楼”“花园”,《花为媒》的“洞房”终于演出了。苦尽甜来,少儿评剧折子戏节目首次在汉沽电视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在宝坻举办的“环渤海评剧票友大赛”,笔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带孩子们去参加比赛,主要目的是走出去观摩学习,结果在比赛中孩子们发挥出色,全都获奖而归。

(四)走出去、请进来

搭建交流展示舞台。在孩子们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为了开阔眼界,扩大与全国各地评剧小学员的交流,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一方面走出传习班,走向基层,深入街道、社区、学校、农村进行表演;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大型全国少儿评剧展演活动,请来全国各地评剧新苗参加展演,达到取长补短、交流提高的目的。从2015年开始,笔者参与策划了汉沽文化馆创办的“全国评剧新苗展演”活动。这项活动一推出,就得到天津、北京、黑龙江、沈阳等少儿评剧活动比较活跃地区的积极响应,从第一届开始就受到戏迷票友的热烈欢迎,专家学者更是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带病坚持到场为小新苗指导,曾昭娟、剧文林、张俊玲等评剧名家也到场为孩子们的表演点评,并同台演出,示范指导。经过几年的坚持和发展,现在这项活动已经发展为全国少儿评剧节,截止到目前,已经评选出近500名评剧新苗,成为评剧艺术传承的品牌活动,作为评剧传承典型活动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表彰。

每年暑假的少儿评剧节期间,都是笔者最高兴和最忙碌的时间。首先要组织好汉沽本地区的新苗参加整个评剧节期间的各项活动,其次要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亲自组织各城市选手排练、教唱,负责编排颁奖晚会的节目。同时,在活动期间还要担任舞台调度,后台服装、化妆指导等多项繁杂工作,大家都说笔者是活动组织者中最忙的一个人。

三、培养评剧新人的经验总结

辅导评剧,培养新人,目的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值得总结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龄越小,投入越大

少年儿童特别是幼儿学评剧,真的不是简单的事情。从学习的第一天起,家长要围着孩子的衣食住行转,而所有这些都要围着评剧学习转。家长要在精力和财力两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首先是精力的投入。家长既是监护人,又是第一任老师。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让孩子在家多听、多看、多唱,逐步熟悉唱段内容,培养兴趣,并从心里喜欢学习。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孩子,因为孩子小、气息弱、声带稚嫩,我们必须先保护好他们的声带,以防影响嗓子的发育。

其次是财力的投入。学习评剧伴随着很多演出机会,服装制作是必不可少的开支,孩子成长较快,身高不断变化,所以服装的投入比较大。为了减少服装、头饰和表演道具的开支,我们多方想办法,有剧团解散,我们找来不用的戏装、道具加以改制;穿小了的服装留给下一届孩子使用等。虽然这些办法可以部分节约开支,但其他方面的投入也是比较大的。

再次,辅导教师的投入也是很大的。表现在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三个方面。辅导教师要有幼儿园阿姨一样的耐心陪孩子们玩耍,跟孩子们做朋友。很多时候要像妈妈一样哄孩子、呵护孩子,跟孩子沟通,取得他们对你的信任。此外,就是要有学习方面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责任心。孩子小,就像一棵小树苗,只有通过辅导教师以强烈的责任心去栽培,才能長成参天大树。同时,家长与辅导教师要很好地配合,配合的形式和默契程度对辅导结果会有很大不同,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必然是欲速不达;而放任自流的结果,也很难保证学习质量。所以,任何一方在孩子学习评剧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很大投入的方面。

(二)拜师深造,实现超越

在多年的辅导教学实践中,虽然笔者自己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和表演水平,但面对迅速成长的评剧新人,时常觉得有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经常想到要继续学习和深造,希望有机会充实自己。2015年12月16日是笔者一生都不会忘的日子,那天晚上笔者拜师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拜师仪式在汉沽大剧院举行。前来参加拜师仪式的有中国评剧院的齐建波、侯红、王丽京、张秀云;天津评剧院的曾昭娟、剧文林、庄玉生;唐山评剧团的张俊玲;中国评剧网的王森和宇扬评剧院的费宏宇等。在众多艺术家的见证下,拜师仪式圆满成功。那天笔者的学生纷纷上台,在众多艺术家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也是笔者向师父做的一个教学汇报。拜师后,笔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觉得所做的一切不仅仅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评剧艺术家的传承,在辅导教学方面笔者觉得心里更加有底了。对于有了较好基础、需要继续提高的孩子,除了笔者掌握的技能之外,还会把师父传授的一些表演知识再传授给孩子们。遇到有什么问题,也会把具体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向师父请教,对此师父会及时指出不足之处,然后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笔者把这些方法消化吸收之后再传授给孩子们。

这几年在师父的关心指导下,笔者在教学上也日渐成熟,积累了一些经验,孩子们的进步都很大,传习班的孩子有9名已经考上了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笔者亲自培养了9朵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8春节大联欢中,崔歆睿、关淇匀和谷奶奶一起表演了新派名剧《刘巧儿》“小桥送线”一折,得到了现场艺术家的好评,并深受广大戏迷朋友的喜爱。

(三)不能忽视思想教育

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形成,所以,我们在辅导评剧艺术的同时,没有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注意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有艺术水平,又有思想觉悟的一代评剧新人。为此,在实践中笔者努力把好这一关。在笔者辅导的学员中有不少都获得过“评剧小新苗”的称号,文化馆也经常组织他们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参加一些公益演出,深入到街道、社区和田间地头表演评剧节目,有时还到敬老院和武警部队进行慰问演出,让他们从小参与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积极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做贡献。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为抗击疫情做贡献成为全国人民最大的共识。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笔者所在的滨海新区文化馆评剧传习班学员虽然不能聚集,但利用互联网在线上开展了辅导活动,为大家讲疫情的危害,讲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生动事迹,激发大家参与抗疫的积极性。同时,组织大家学唱抗疫题材的作品。学员积极行动起来,用线上演唱会和捐款等形式表达对抗疫战士的支持和战胜疫情的决心。学员们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3岁,都是小小评剧新苗。通过学唱评剧红色经典唱段,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在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大势面前,表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和较高素质。在线上演出活动中,小新苗个个精神抖擞,纷纷表演自己学习的评剧唱段。同时,还积极捐款,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滨海新区电视台及时报道了这些活动,一时间在戏迷票友和广大群众中传为佳话。

(作者简介:李桂霞,女,本科,滨海新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评剧与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徐参文)

猜你喜欢

群众文化建设评剧转型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评剧《大山里》剧照
转型
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