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

2021-07-23王永林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1年8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传统

王永林

如何在培养语文能力、强化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促使他们传承英雄遗志,厚植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自己的追梦华章?本文从小学统编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编排特点、教学价值和教学策略进行梳理与探讨。

一、明晰编排特点

1.课文呈现形式丰富

教材围绕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形式丰富,有识字韵文、现代诗歌、律诗、文言文等。这些文章中既有直抒胸臆的豪情,也有亲人、战友的回忆见证,还有文学作家的经典描述。教材还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与革命相关的诗词、名言警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承载着独特的教学价值。

2.不同年代各有代表

从课文内容所处的年代来看,有近代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抗美援朝时期的……时间跨度超过一百年,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革命英雄事迹和领袖风采。

3.人物角色层次多维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中的人物涉及不同时代的社会各个层面。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战争年代需要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团结拼搏、顽强乐观的精神,在和平年代的当下,我们依然需要。时代呼唤革命精神传承。

4.单篇与单元相结合

课文的编排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篇幅由短到长,篇数由少到多,由分散的单篇逐渐过渡到集中的主题单元,体现从单篇初步感受革命传统精神再到主题单元立体深度学习。主题单元多以诗歌开篇,体现革命精神的文化传承。

二、建构教学策略

革命传统教育类文章的教学强调“文道统一”“言意兼得”,强调立足语文抓住“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与革命传统教育的融合点进行教学。强调坚持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以文化人,避免标签式说教。强调革命传统在全球视野、数字时代的现实意义。“尊重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不鼓励作多元解读。”

1.品味细节,在意义发现中坚定理想信念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和坚毅顽强的性格,是很好的树立学生理想信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给主人公贴上相应的标签,然后再进入文中找根据。这种证明式教学思维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在同化和顺应中产生共鸣。教学需要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以及侧面描写中引发思考,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发现英雄也有血有肉,在平凡中读出伟大,在责任和担当的感悟中丰满人物的精神面貌。

2.对比阅读,在联系比较中鲜明人物性格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有很大一部分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红色经典”,有敌我双方鲜明的立场,有美丑、善恶、爱憎的强烈情感对比。在教学中圈画敌我双方言行举止的不同表现,通过分角色朗读深化认识,可激发学生同仇敌忾、崇敬向往的情感共鸣,从而鲜明人物形象,达到以文化人。

3.扣住文眼,在情节梳理中讲好革命故事

中高年级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篇幅大都比较长,如何在课堂较短的时间内梳理文脉,把握主要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这类故事性文章以总分总结构居多,以时间或事情发展顺序写作。可以紧扣文眼梳理主要内容,深化文章中心,讲好革命故事。

如教学《开国大典》时,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的关键词“大典”,围绕“大典”发现入场时人数多、布置隆重场面大等,发现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场面的,从而落实单元“点面结合”的写作要素。以“大典”串联,学生在复述文章的时候就容易记忆,突出中心。

4.开放文本,在支架链接中走进革命时代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内容大多历史久远,没有宏大的革命背景作支撑,对人物的信仰、正义、担当的理解就难以深入。单篇课文也只是革命人物的一个片段缩影,要获得更多的理解,就需要在教学中补充相关资料作为支架,拉近时空距离,引起情感共鸣。

资料的搜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为前提。搜集时,要注意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资料的呈现要在恰当的时机,要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升华情感的作用。资料呈现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和音乐等。

5.单元整合,在主题深耕中强化精神内核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教材中有6个单元主题,多以爱国的古诗开篇,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合,一个单元就相当于一个“主题资源包”。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单元意识、整体意识,要充分利用单元导语、单元学习提示、课文、课后习题等要素来统整整个单元的教学。

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理想与信念”,编入《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链接了两篇资料。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诵读和理解单元导语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内涵,初步体会人物的理想和信念。学习《古诗三首》时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落实单元学科素养要求“收集资料理解人物”的方法,实现在后面三篇文章学习时的由扶到放。学习后面文章时不断勾连《古诗三首》中的诗句,实现迁移和内化……这样便强化了革命精神的内核,实现对人文主题的深度理解和相关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6.实践内化,在认知思辨中照亮社会现实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缩短时空距离,寻找文本与时代发展、學生生命成长的共振点,努力触及学生心灵,建构深度学习,发挥此类课文的时代意义。

在思辨中落实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比如教学完《长征》一文后,让学生思辨和平时期是否还需要长征精神;教学《少年中国说》时,结合课后习题,和学生探讨梁启超的百年梦想是否已经实现……在革命传统教育中融入世界视野和数字化时代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艰苦奋斗、乐观向上、团结拼搏、家国情怀等优秀传统是贯穿于整个时间长河的旋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过时。

改变刻板的面孔,创新学习方式。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稿开展演讲比赛,举行革命题材书籍“悦”读月活动,组织课本中的革命传统教育故事会……通过多种活动丰富学习形式。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统编版教材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定位。教师要从这一类课文的独特背景和创作意图出发,定位融合点,准确把握“阅读价值”,引导学生领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同时,体会革命文化的精神和意义,培养革命情怀,擦亮精神底色,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基。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少年力斗传统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