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影像引导等离子针刀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

2021-07-23牟恒志张秋菊董振彬任永生姜瑞国李延胜任长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13期
关键词:针刀等离子臭氧

牟恒志,张秋菊,董振彬,任永生,姜瑞国,李延胜,任长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青州市人民医院,山东青州 2625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微创技术在本病的治疗上发展迅速,如椎间孔镜技术、射频、激光、臭氧等,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和疗效好等优点被患者认可,而影像引导下的穿刺定位是关键环节。笔者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分别采用CT和C形臂引导完成穿刺定位,再利用等离子针刀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现就两种穿刺定位方法及疗效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本科住院单节段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34~56岁,平均(40.5±10.5)岁;L4/518例,L5S114例;病程1~15个月,平均(41.42±11.07)月。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CT引导组17例,透视引导组15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CT引导组: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CT扫描确定病变椎间隙及病灶部位,选择穿刺最佳层面,量化穿刺入路,根据病灶部位可采取不同入路,其中经椎间孔入路见图1a、1b,经椎板间入路见图1c。确定穿刺成功后,针刀尖部进入突出髓核,随后连接等离子电极进行治疗,能量分别为5 W、10 W、15 W、20 W各5 s,治疗过程中,当出现复制症状后应密切关注患者耐受情况,慎重增加能量,适时停止治疗;随后,沿穿刺针注入40μg/ml的臭氧5 ml。术毕,无菌敷料包扎;并予心电监护2 h。

透视引导组:患者俯卧位,根据C形臂正侧位透视影像(图1d,1e)确定病变椎间隙,确定穿刺路线并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按照CT引导组的方法进行后续操作和处理。

图1 两种影像引导穿刺 1a:CT引导下经椎间孔入路完成穿刺 1b:CT引导下等离子针刀治疗后注入臭氧 1c:CT引导下经椎板间入路臭氧注入后1d:透视引导正位像 1e:透视引导侧位像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穿刺过程的调整次数、射线暴露次数和时间。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评价[1]。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过程

两组患者均按照预定计划顺利完成穿刺,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穿刺过程两组相关资料见表1,CT引导组在穿刺调整次数、射线暴露次数和穿刺时间均优于透视引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穿刺过程相关资料(±s)与比较

表1 穿刺过程相关资料(±s)与比较

images/BZ_80_1294_2873_1607_2989.pngimages/BZ_80_1607_2873_1850_2989.pngimages/BZ_80_1850_2873_2101_2989.pngimages/BZ_80_2101_2873_2276_2989.pngimages/BZ_80_1294_3056_1607_3122.png穿刺调整次数(次)穿刺时间(min)images/BZ_80_1607_3056_1850_3122.png2.26±1.47 21.66±11.45images/BZ_80_1850_3056_2101_3122.png3.17±1.56 25.4±10.26images/BZ_80_2101_3056_2276_3122.png<0.001<0.001

2.2 临床疗效

3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2.53±1.64)个月,随访过程中,CT引导组1例症状复发,透视引导组4例症状复发,均改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治疗。

两组患者VAS、ODI评分见表2,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减少(P<0.05)。术前两组间 VAS、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CT引导组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优于透视引导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依据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CT引导组:优9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4.12%;透视引导组:优6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73.33%。

表2 两组随访结果(分,±s)与比较

表2 两组随访结果(分,±s)与比较

images/BZ_81_204_1193_446_1260.pngimages/BZ_81_458_1193_754_1260.pngimages/BZ_81_754_1193_1074_1260.pngimages/BZ_81_1074_1193_1196_1260.pngimages/BZ_81_204_1326_446_1392.pngimages/BZ_81_458_1326_754_1392.pngimages/BZ_81_754_1326_1074_1392.pngimages/BZ_81_1074_1326_1196_1392.pngimages/BZ_81_204_1459_446_1525.pngimages/BZ_81_458_1459_754_1525.pngimages/BZ_81_754_1459_1074_1525.pngimages/BZ_81_1074_1459_1196_1525.png3.64±1.47<0.001 4.31±2.36<0.001images/BZ_81_204_1591_446_1658.pngimages/BZ_81_458_1591_754_1658.png0.029images/BZ_81_754_1591_1074_1658.pngimages/BZ_81_1074_1591_1196_1658.pngimages/BZ_81_204_1724_446_1790.pngimages/BZ_81_458_1724_754_1790.pngimages/BZ_81_754_1724_1074_1790.pngimages/BZ_81_1074_1724_1196_1790.pngVAS评分术后1周P值术前末次随访时images/BZ_81_458_1857_754_1923.pngimages/BZ_81_204_1857_446_1923.png62.14±5.78 16.54±1.86images/BZ_81_754_1857_1074_1923.png59.47±7.65 18.38±7.12 0.697 0.527images/BZ_81_1074_1857_1196_1923.png

3 讨论

等离子针刀,是在原有针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但具有普通针刀的松解、针刺等功能,还具备等离子消融功效。等离子在工作状态下可产生大量离子,在低能量状态下,离子震荡可以促进局部循环,有利于炎症、水肿的消除,随着能量增加,可以分解髓核组织的分子键,使髓核组织分解、汽化。这些过程产生的温度达40OC,消融半径为1 mm,不会对周围神经组织造成损失,持续过程最高温度为70OC,会进一步凝固髓核,减小髓核体积,减轻对神经根压迫,因其消融半径小,故此温度亦不会对神经造成损伤。所以,等离子针刀可以松解粘连、激发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起到提高痛阈的作用,又可以消融髓核、改善循环;臭氧已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2~4],并且作用机制明确;等离子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优势叠加、增强疗效[5]。

影像引导在腰椎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组病例的临床实践,体会到:CT具有组织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直观的特点,能够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判断神经根、椎间盘、硬膜囊的位置关系,能准确观察到腰椎间盘细微处变化[6],而C形臂仅仅能显示骨骼,不能显示椎间盘、硬膜囊、神经根等组织,因此在精准定位穿刺环节CT具有明显优势。精准的穿刺既能降低操作风险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猜你喜欢

针刀等离子臭氧
神秘的 “物质第四态”
文印室内臭氧散发实测分析及模拟
针刀疗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验案
低温等离子切除扁桃体术后出血原因研究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看不见的污染源——臭氧
利用臭氧水防治韭菜迟眼蕈蚊
S30408等离子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分析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鼻腔血管瘤
针刀针刺治疗中并发急性咽部出血死亡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