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研究
——以川藏旅游发展论坛为例

2021-07-23陈云川

中国科技产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要素协同

袁 毅 陈云川

(四川旅游学院,成都 610100)

概 要:文章重点对川藏旅游发展论坛建设背景、建设基础与思路、协同创新模式及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将川藏旅游发展论坛建设成本区域旅游产业多要素协同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协同创新。

1 建设背景

1.1 多要素协同是新时期川藏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的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依靠协同形态来实现,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旅游产业本身的“产业类型渗透性”特点[1],使其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呈现出跨产业的协同融合,也表现出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多要素协同集成,从而形成多要素协同促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明显特征。

旅游产业其促进居民消费、改善产业结构的作用必然成为国家“经济双循环”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是川藏区域(主要指川西北及西藏地区,下同)特殊的地理条件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国家对川藏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通过创新化解川藏高等级旅游资源保护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多要素协同实现新时期川藏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川藏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1.2 论坛是产学研多方协同的有效形式

纵观协同创新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搭建科技信息平台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方式。“平台是科技协同创新的物质基础,是整合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益的依托”[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推广,以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平台经济快速发展,为以论坛形式搭建产业要素集成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市场环境。

论坛的属性有多样的定义,如:“论坛是一种更具备‘公共领域’性质的传播媒介”[3]“论坛是普通公民最早交换讯息、见解的根据地”[4]“论坛是指一种高规格、有长期主办组织、多次召开的研讨会议”[5]。综合论坛的多样性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共同话题、公共领域、交流与融合”是论坛公共属性。因此,通过论坛公共属性的扩展和延伸,建立以论坛为核心平台的产业要素和信息集成平台,是产学研多方协同的有效形式。

1.3 川藏旅游发展论坛是川藏旅游产学研协同的有效机制

长期以来,川藏的特殊地理环境,制约着该区域产业发展,加之生态保护的硬约束,使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存在较多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难点。实现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首先应突破影响产业发展的人才、信息、知识技术等要素集成和有效配置流动缓慢的瓶颈,建立客观、开放、公平、低成本的要素集成与流通体系,形成高效的多要素协同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中的多要素动态协同。

2018年以来,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举办川藏旅游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搭建面向川藏区域的开放公共平台,通过“川藏新天路—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主题牵引,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川藏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及高校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要求有机融合,引起旅游产业界和知识界广泛关注和参与,三届论坛线上线下累计参与超16万人次,产政学研各界现场人员和单位数百人(家),40余家媒体跟踪报道。以探索推动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为共同话题,促进观点融合、信息融合、产业融合,推动川藏旅游产业人才、信息、知识技术等要素集成的论坛,正逐渐成为推动川藏旅游产学研协同的有效机制。

2 川藏旅游发展论坛建设基础与思路

2.1 建设基础

国家川藏区域发展的宏观政策与区域现实需要为论坛平台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央新时期治边稳藏方略以及国家成渝经济圈建设战略,为川藏旅游产业发展指引了方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鼓舞着川藏区域各族人民努力奋斗,为川藏旅游发展论坛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以丰富的地理生物资源和多民族文化为典型特征的世界高等级旅游资源地,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提供了“诗与远方”的梦想实现地。克服旅游产业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流动缓慢瓶颈,搭建旅游产业主体和旅游消费者的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综合性平台,实现有效供给,已是新时期川藏区域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

致力于推动川藏旅游产业区域协同,促进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川藏旅游产业协竞争力提升同创新中心(简称川藏中心)的设立为论坛的举办提供了机制保障[6]。以四川旅游学院、西藏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区域内旅游产业知识创新典型代表高校和四川省飞动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西南蓝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利亚德(成都)文旅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西藏饭店有限公司区域内涉旅企业为核心组织单位而形成的主办方及产学融合体,为论坛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人才和具体的实践基础。

2.2 建设思路

2018年10月,首届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其筹划和发起者期望通过持续的论坛形式为川藏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搭建起一个“政产学研用”的综合服务性平台,通过产政学研用的融合交流,实现推动产业协同、技术创新和产业要素有效集成的目标。

通过论坛主题牵引,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川藏旅游产业发展实际与高校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要求有机融合。围绕川藏旅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共同话题”,聚焦影响川藏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要素,以持续的论坛机制连接供给端和需求端,吸引旅游产业界和知识界及爱好者广泛关注和参与;以科学引领、平等开放、客观现实的“观点融合、信息融合”的协同形态,促成旅游产业要素配置的优化集成,推动区域旅游供给侧改革,使之成为服务川藏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促进川藏旅游产业知识、技术和数据等要素有效配置的新型综合服务性平台。

3 建设模式

川藏旅游发展论坛逐渐形成的促进川藏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解决和技术创新智库、产学政研融合交流场所、人才培养实践实训真实场景和应用型本科新文科建设案例实践正成为论坛特有的“一一四二”建设模式。

3.1 坚持一个宗旨

坚持服务川藏旅游产业、促进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协同创新为论坛举办宗旨,这是论坛承办主体“川藏中心”的责任担当和工作定位。通过综合服务性论坛机制协同川藏旅游产业的关联方,实现旅游产学研融合创新,服务于川藏旅游产业和人才培养,促进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是川藏中心 “不断加大与省内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单位的协同力度,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突出实质性贡献,全面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7]的重要方式和工作宗旨。

3.2 贯穿一个主题

坚持以“川藏新天路旅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论坛主题并贯穿历届论坛,这是论坛承办主体基于新时期川藏旅游产业形成新格局的慎重研究。中央新时代治边稳藏方略、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为川藏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川藏高速、川藏铁路及航空站线等区域新天路建设,为川藏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交通基础。在重大发展机遇背景下的环境条件与资源保护等要素的约束,机遇与挑战始终贯穿在产业发展之中。三届论坛围绕“川藏新天路旅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框架,通过“旅游与交通”“机遇与挑战”“新天路旅游廊道与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等专题,以论坛的共同话题层层推进,即现实了主题的逻辑递进,也紧扣旅游产业发展关键要素,使论坛更加切合川藏旅游产业发展实际。

3.3 建设四个平台

持续建设的智库支持平台、产学政研融合交流平台、应用型本科学科建设案例实践平台和人才培养实践实训平台逐渐成为论坛的重要支撑和拓展方向。

通过《川藏自驾旅游发展报告》《川藏旅游(G318)大数据报告》《川藏G318四川段民宿发展报告》《甘孜州旅游景区勘察报告》《成马高速旅游项目勘察报告》及系列专报项目牵引,即为产业和政府提供了智力支持,也整合四川旅游学院、西藏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和全国关注川藏旅游产业发展的专家资源,形成产学的良性互动。川藏旅游大数据中心的建立,为川藏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川藏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智库建设奠定了坚实数据信息基础。通过为“四川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座谈会”“甘孜州国际旅游目的地高峰论坛”“温江旅游廊道与康养产业发展”“西藏日喀则五县环珠峰全域旅游规划项目”“博鳌国际自驾旅游高峰论坛”等专项活动的智力支持,使得论坛的智库支持平台作用日渐显现。

通过主题日论坛及系列活动开展,为产学政研融合交流提供了平台空间。“主题论坛+实地勘察”“静动结合”的主题日论坛模式,通过成果发布、产品展示、主题演讲、嘉宾对话等形式,为区域旅游产业各端提供了针对性强、有吸引力的共同话题阐释场所。从2018年首届论坛举办以来,三届论坛参会的嘉宾背景涵盖了产政学研各界,现场参会人数累计达500余人,关注的媒体合计达百余家,线上关注累计超16万人次。这不仅说明了各界关注川藏旅游的热情,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由高校为主举办的与市场、产业融合的开放论坛集开放、专业、客观、公平的特点,不仅吸引旅游产业各相关方关注、参与和交流,也为产业要素集成、技术创新、人员交流提供了公共平台。

问题在论坛提出,观点在论坛汇聚,信息在论坛交流,方法在论坛研讨,为高校搭建了连接产业一线的桥梁。主办方通过对论坛中嘉宾观点、产业问题的收集,开展项目调研、问题研究,反哺教学改革实践,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搭建了新的学科建设案例实践平台。西藏大学与四川旅游学院的联合培养登山旅游人才,四川旅游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 “学、训、赛、创、用”五位一体的专业教学模式,“阶梯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项目,通过“专业与行业融合、学业与行业对接”的论坛渠道,为旅游管理类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实现产学研协同共建、深度融合探索了新路。2015年以来,通过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项目协同已达40余项,涵盖旅游全产业链。论坛服务应用型旅游高校学科建设实践的作用不断增强。

论坛为文旅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实训的真实场景。从首届论坛举办以来,历届论坛的会务组织、场景设计、宣传推广等均是由主办学校的师生完成,专业教师将主论坛的全流程设计组织纳入旅游会展教学的实践课程,为文旅专业学生提供了具体真实的实践平台。2018年以来,已有600余名文旅专业本科学生参与论坛设计及组织实践,论坛已成为主办高校文旅学生专业实践的有效平台。

3.4 促进二个服务

论坛平台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了高校为川藏区域经济发展和文旅人才培养服务的作用发挥。“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最主要依靠产业结构的转型能力,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而产业结构转型的成功与否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创新能力,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创新必将以极大的扩散渗透效应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进而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8]通过论坛平台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要素集成,实现政策、技术、资金及产业的适时融合,推动产业创新与蝶变,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通过论坛机制,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各相关方的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汇集,使高校及时客观的了解旅游产业人才和技术的现实需要,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产业需要人才服务。

4 川藏旅游发展论坛的实践意义

4.1 论坛是落实国家宏观战略的具体实践

通过紧扣中央治边稳藏方略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系列前瞻性主题牵引,把知识、产业、政府各界相关人员的思想与观点汇聚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蓝图下,形成针对性较强的共同认知与基础方法。通过产业关联方的自愿加入和具体项目勘察,实现有效信息分享,形成针对具体问题操作性较强的项目方案。通过参与论坛关联方的产业要素的有效集成,形成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案例。论坛孕育形成的“川藏新天路旅游廊道”理论框架和建设构想,将区域现代服务体系建设与成渝经济圈建设有效衔接,推动川藏旅游廊道成为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建设,实现成渝经济圈建设效应溢出放大。这既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旅游经济理论创新的努力,也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

4.2 论坛是川藏旅游产业协同创新的新方法

“协同创新的实质和内涵是:不同创新主体利用各种互通互联的制度,共享信息服务平台,破除区域、行业、机构之间的层层阻碍,推进各类市场信息和知识技术相互沟通交流,实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9]。实现协同创新需克服“三个不对称等:信息获取的不对等、收益分配的不对等以及合作目的的不对等”[10]。川藏区域旅游产业各要素集成不仅面临亟待提升的短板,还面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的不平衡。如何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实际,在已有的“旅游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培训”实现人才培养的协同、“项目协同与协同项目研发”实现研究开发协同的基础上建设有利于突出主体优势和独具特色的创新载体,是新时期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协同创新中心工作方式创新的内容之一。

“随着围绕市场、科技、资源、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平台与中介是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根本条件”[11]。以论坛形式搭建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面向川藏区域旅游产业的针对性、面向市场的开放性与科学性的主题相结合,将政府、高校、企业及其他相关人员聚集于论坛,实现利益一致、目标一致、信息通畅的集成,从而完成川藏旅游产业信息、技术等各要素的协同,推动川藏旅游产业关联方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供给侧改革。论坛本身不仅成为川藏旅游产学研协同的有效载体,也为川藏旅游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了新方法

4.3 论坛为集合藏羌彝文化走廊和巴蜀文旅廊道资源提供了新形式

2020年10月,川藏旅游发展论坛以“川藏新天路旅游廊道与现代服务体系构建”为主线进行交流研讨,形成了“川藏新天路旅游廊道”的理论框架和建设构想,为促进和带动具有川藏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快速布局,促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功能提升,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指导和理论支撑。同时也为藏羌彝文化走廊和巴蜀文旅廊道进一步建设提供了新内涵。通过论坛融合藏羌彝文化走廊和巴蜀文旅廊道产业要素,不仅在形式上形成川藏新天路旅游廊道与藏羌彝文化走廊和巴蜀文旅廊道特色叠加和延伸,也为川藏滇渝区域经济发展和文旅产业创新提供了新空间。通过论坛集合藏羌彝文化走廊和巴蜀文旅廊道产业要素,实现资源保护与利用,为多民族文明互鉴的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团结、稳固边疆提供了新形式。

4.4 论坛是应用型旅游本科特色发展的新探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1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1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师生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促进一批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彰显地方特色”[14]。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围绕区域特色,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通过知识与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依靠高等教育提供知识与技术创新支持,高校发展同样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撑。作为应用型旅游本科高校,实现与本区域旅游产业的高耦合度,将成为应用型旅游本科高校的典型特征。川藏旅游发展论坛从组织机制上形成了川藏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现实需求与主办高校的耦合联系,搭建了应用型转型实践、人才培养实践的具体平台,这不仅丰富了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式,也是应用型旅游本科特色发展路径的新探索。

5 结束语

在区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川藏旅游发展论坛建设实践证明,以共享为核心理念、以论坛形式搭建产业要素集成平台,建立区域综合服务性论坛机制和载体,通过科学的主题牵引,促进开放、平等、客观、真实的观点与信息融合,是实现区域旅游产学研合作协同、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和知识技术创新的有效方式。

猜你喜欢

应用型要素协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