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特征及高危因素Meta分析
2021-07-23姚江凌郑林洋曾德禄卞阳阳曾允富
王 溶,姚江凌,郑林洋,曾德禄,卞阳阳,陈 东,曾允富,彭 磊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口 570102
创伤是全球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每年因创伤引起的死亡约占10%,并导致约510万人死亡,社会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而90%的创伤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1-2]。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指通过侵入人体浅表组织累及到人体深部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创伤并发症,其特点是真菌血管侵袭、血管血栓形成和组织坏死[3]。近年来,免疫抑制剂及多种侵袭性操作技术广泛使用,严重创伤、入住ICU和长时间的广谱抗生素使用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从而易致IFI[4]。创伤后继发IFI患者与其他危重患者相比具有一些类似的特征,但也有其独特性,真菌通过利用富含铁的酸性环境菌丝生长增殖并侵入血管[5]。因此,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对国内外创伤后继发IFI特征、高危因素及治疗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创伤后患者易患IFI的特征,为创伤治疗过程中应对IFI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创伤后继发IFI;(2)病例随机对照研究;(3)试验组为IFI。诊断标准: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IFI协作组和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标准;对照组为非IFI。排除标准:(1)综述类型; (2)没有设置对照组;(3)同一作者发表的类似重复报告;(4)原始数据不完整;(5)非创伤后继发IFI等研究。
2 数据来源及检索
1997年12月—2017 年 12月在中英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文检索词:创伤、外伤、损伤、割伤、刺伤、挫伤、损伤、创面、砍伤、砸伤、坠落伤、机械伤和交通伤;真菌感染、真菌、霉、念珠菌、酵母菌、酵母、隐球菌、曲霉菌、黄曲霉菌、肺孢子菌、放线菌;治疗、诊治;影响因素、危险因素;随机对照、病例对照、临床实验。英文检索词:trauma、injury、cuts、stab、bruises、 injuries、wounds、chopping、bruises、fall injuries、mechanical injuries、traffic injuries; fungal infections、fungi、mildew、candida、yeast、cryptococcus、aspergillus、aspergillus flavus、pneumocystis、actinomycetes;treatment、diagnosis and treatment;influencing factors、risk factors; randomized control、case-control、clinical trials。由2名检索员独立采取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构建检索式,运用布尔逻辑检索,将不同关键字进行组合查询,检索CBM、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Pubmed、SCI、OVID及Embase 等英文数据库,选择语言种类限制在中文和英文。
3 研究指标
研究时间、地点、感染部位、病原学特征、病死率、治疗方法及相关危险因素。
4 统计学分析
应用RevMan5.3和STATA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各研究的回归数β和标准误SE为效应指标,单组指标采用构成比,连续变量用标准化均数差(SMD),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描述,则β=ln OR,标准误Sx=(ln上限-ln下限)/3.92。各研究间的异质性检验采用χ2检验,用I2评估异质性大小,若研究间无异质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 若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1,I2> 50%),则应用随机效应模型。
结 果
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共收集1 176篇文献,来源于中文数据库CBM(n=388)、CNKI(n=432)、维普(n=70)、万方(n=38),英文数据库SCI(n=15)、OVID(n=72)、PubMed(n=236)、Embase(n=33)。阅读文献题目排除重复文献499篇;阅读摘要,排除摘要30篇、综述2篇、无关文献608篇;阅读全文排除不符合标准文献29篇。共纳入研究文献8篇,包括4篇中文和4篇英文。
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纳入1997年12月—2017年12月来自中国、美国的8个研究(表1)。因创伤住院患者6 106例,创伤后继发IFI 772例。纳入感染部位、病原学特征、合并细菌感染病原学、患者病死率、入住ICU、年龄、性别、使用抗生素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侵袭性操作和创伤严重程度等指标。
表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3 纳入研究质量特征
采用 Strobe声明评价研究,整体质量较高,4个研究为22 分,2个研究为 20 分,2个研究为18分,平均20.5分。
4 真菌感染特征
4.1真菌感染部位特征 感染部位特征纳入8个研究,采用STATA软件单因素Meta分析创伤后继发各部位IFI的构成比,异质性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异质性低或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纳入总感染部位772例次,其构成比为呼吸道(36%)、泌尿道(26%)、消化道(21%)、血液(13%)、创面(7%)、眼部(6%)、颅内(4%);单部位为80%,两个及以上部位为20%。结果表明创伤后继发IFI的主要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为单部位感染,颅内、创面及多部位感染也需重视。见表2。
表2 创伤后IFI部位构成比Meta分析结果
4.2病原学特征 纳入8个研究,采用STATA软件单因素Meta分析各病原菌的构成比。异质性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异质性低或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纳入总真菌感染772例,其构成比为念珠菌(52%)、酵母菌(37%)、隐球菌(17%)、曲霉菌(15%)、肺孢子菌(10%)及毛霉菌(7%);两种真菌混合感染为2%。结果表明创伤后IFI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酵母菌、隐球菌及曲霉菌,而肺孢子菌、毛霉菌及两种侵袭性真菌混合感染也需要重视。见表3。
表3 创伤后IFI真菌构成比Meta分析结果
纳入5个研究,采用STATA软件单因素Meta分析各真菌感染合并细菌感染病原学的构成比。异质性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异质性低或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纳入合并细菌感染452例,其构成比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2%)、大肠杆菌(27%)、铜绿假单胞菌(16%)、肠球菌(17%);两种细菌混合感染为20%。结果表明真菌感染合并细菌感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创伤后IFI混合细菌感染需要重视。见表4。
表4 创伤后IFI混合细菌感染构成比Meta分析结果
4.3临床表现 纳入8个研究,采用STATA软件单因素Meta分析各伤后IFI临床表现的构成比。异质性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异质性低或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纳入IFI 772例,其构成比为发热(49%)、中性粒细胞升高(31%)、白细胞增多(35%)、组织坏死(43%)、器官受损(17%)、意识障碍(8%)。结果表明创伤后IFI大多数有感染症状,包括发热、白细胞增多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局部软组织坏死是最常见的体征,部分严重的患者伴有器官受损和意识障碍。见表5。
表5 创伤后IFI临床表现构成比Meta分析结果
4.4感染治疗方法 纳入8个研究,采用STATA软件单因素Meta分析伤后IFI的治疗方法构成比。异质性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异质性低或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纳入合并细菌感染772例,其构成比为手术清创(93%)、抗真菌药物(96%)、两性霉素-B(36%)、氟康唑(30%)、伊曲康唑(13%)、酮康唑(15%)、卡泊芬净(8%)、5-氟胞嘧啶(3%)、咪康唑(8%);两种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为28%。结果表明创伤后IFI主要以手术清创与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药物以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为主,必要时联合两种药物抗真菌治疗。见表6。
表6 创伤后IFI治疗方法构成比Meta分析结果
5 危险因素
5.1与性别(男)关系 纳入4个研究(图1),4 977例患者,创伤后IFI 187例,非IFI 4 790例,组间异质性较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IFI患者性别(男)构成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9,95%CI:0.71~1.38,P=0.97),创伤后IFI患者的性别(男)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性别(男)没有增加创伤患者继发IFI风险。见图1。
图1 性别(男)Meta分析结果
5.2与抗生素使用关系 纳入3个研究,667例患者,创伤后IFI 174例,非IFI 493例,组间异质性较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2周构成比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72.06,95%CI:3.94~1319.24,P<0.01),创伤后IFI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2周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抗生素使用时间>2周增加创伤患者继发IFI风险。见图2。
图2 抗生素使用超过两周Meta分析结果
5.3与使用激素关系 纳入4个研究,732例患者,创伤后IFI 194例,非IFI 538例,组间异质性较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IFI患者使用激素构成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08,95%CI:1.86~5.09,P<0.01),创伤后IFI患者使用激素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使用激素增加创伤患者继发IFI风险。见图3。
图3 使用激素Meta分析结果
5.4与侵袭性操作关系 纳入5个研究,5 008例患者,创伤后IFI 236例,非IFI 4 772例,组间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IFI患者侵袭性操作构成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8.20,95%CI:1.54~43.76,P<0.01),创伤后IFI患者的侵袭性操作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侵袭性操作增加创伤患者继发IFI风险。见图4。
图4 侵袭性操作Meta分析结果
5.5与机械通气关系 纳入5个研究,5 008例患者,创伤后IFI 236例,非IFI 4 772例,组间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IF患者严重创伤构成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8.20,95%CI:1.54~43.76,P=0.01),创伤后IFI患者机械通气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机械通气增加创伤患者继发IFI风险。见图5。
图5 机械通气Meta分析结果
5.6与入住ICU关系 纳入8个研究,5 334例患者,创伤后IFI 772例,非IFI 4 562例,组间异质性较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患者入住ICU构成比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44,95%CI:2.04~2.92,P<0.01),创伤后IFI患者入住ICU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入住ICU增加创伤患者继发IFI风险。见图6。
图6 入住ICU Meta分析结果
5.7与创伤严重程度关系 纳入4个研究,4 543例患者,创伤后IFI 560例,非IFI 3 983例,组间异质性较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IFI患者严重创伤构成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05,95%CI:1.68~2.50,P<0.01),创伤后IFI患者的严重创伤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严重创伤增加创伤患者继发IFI风险。见图7。
图7 严重创伤Meta分析结果
讨 论
创伤后继发IFI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一般情况下侵袭性真菌主要由创伤后开放性伤口直接侵袭感染。创伤后IFI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多见,创面、颅内及眼部也不容忽视,口腔有真菌定植多且呼吸道黏膜脆弱,同时胸部创伤多见,加上创伤后机体打击应激反应,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IFI多见[14]。消化道和泌尿道与外界直接接触,加上插尿管及胃管等侵袭性操作多,长期抗生素的使用易导致二重感染的发生[15];创面皮肤组织屏障完整受损,伤口可能受到土壤、植物和砾石的高度污染[16]。创伤后IFI病原菌主要以念珠菌为主,但非白色念珠菌也需要引起重视,创伤发生后应关注高发部位,以及侵袭性真菌的监测,必要时定期培养[17]。创伤后IFI有发热、白细胞增多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但特异性不足,如出现局部组织坏死,需要警惕IFI的发生,特别是予以抗菌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如真菌病理组织及真菌培养未见阳性结果,仍需临床诊断性抗真菌治疗,积极干预,防止器官功能障碍与意识障碍的出现,争取早发现、早诊治,积极改善创伤后IFI的预后,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17]。创伤后IFI根据临床证据和实验室检查结果[18]可能会导致漏诊或延误治疗,因为82%~91%的患者培养结果阳性,而组织病理学标本的阳性率为83%[19]。创伤后IFI主要以手术清创与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药物以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为主,必要时联合两种药物抗真菌治疗[20]。与未发生IFI的创伤患者相比,创伤后IFI患者病死率增高[21]。因此,虽然创伤后IFI罕见但并发症严重,需要临床医师积极重视[22]。
创伤后IFI相关风险因素极其复杂,包括人口因素、环境因素、创伤严重程度及医疗因素。性别因素无明显影响,但高龄为创伤后IFI高危因素。一部分有脊髓损伤、视神经受损的创伤患者需要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了IFI的机会[23]。严重创伤患者往往需要入住ICU一段时间稳定病情,ICU定植高危因素多,严重创伤患者及入住ICU患者需要警惕并发IFI[24]。近些年来,由于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各种侵袭性操作多见,侵袭性操作增加黏膜与真菌的接触,同时破坏机体的黏膜免疫屏障, 如此也有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25]。严重创伤后并发细菌感染后往往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需警惕二重真菌感染的发生[26]。创伤后继发IFI的发病率低,但一旦发生病死率较高,以及存活后导致创伤后截肢和组织坏死,生存质量差[27]。早发现诊治是改善预后关键,临床上需重视某些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组织坏死,积极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检查结果,多发面多角度去分析,有助于真菌感染的早期明确诊断[28];应加强各种高危因素的筛选和鉴别,也要注意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如血糖和血压的控制,积极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对防治创伤继发IFI意义重大,为创伤治疗过程中IFI的应对提供循证医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