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协作与传统市场的现代转型
——甘南—拉萨民间酥油贸易田野考察

2021-07-23张梅梅王亚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酥油甘南拉萨

张梅梅,王亚涛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1985年8月中旬,年逾古稀的费孝通先生来到甘南地区,针对甘南的特点,指出开发甘南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他认为,草原和森林是甘南的两大优势,草原和畜牧产品的发展是自然生态平衡和脱贫致富的关键[1](45~46)。如何最大程度发挥草原的优势,推动自给牧业向商品牧业转变,是青藏高原地区转型的关键。调研期间,费孝通敏锐地洞察到了甘南地区步入现代化的先行条件,甘南从古至今,一直活跃着一条与西藏通商和文化交流的民间渠道,开发青藏高原广大牧区是现代化转型的突破口,费孝通认为,“如果现代化和商品化是不可分割的话,甘南藏族已经在藏族地区起着商品流通的作用,为现代化开了门”[2](41),其中,在青藏高原经济贸易中,“单是酥油一项去年一共运出了75万公斤。这不是个小数目”[1](74)。费孝通指出的甘南—拉萨间的民间酥油贸易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但因参与民族和贸易物品的单一性往往被忽视,沿此线索挖掘,可以看到民族间因互动而延伸的文化交流图景。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2021年5月,笔者先后在甘南夏河县、合作市及其下辖佐盖多玛乡和佐盖曼玛镇,就民族地区的文化互动和民族关系开展田野调查。本文基于田野调查材料,以甘南—拉萨间酥油贸易流动为个案,试图呈现多民族互动样貌,探讨新形势下民间酥油市场的现代转型。

一、甘南的酥油与拉萨的市场

酥油,藏语音译“玛尔”,是指从牛、羊所产鲜奶中提炼出的油脂。酥油不仅是藏族人日常最为珍视的食物之一,也被用于各种宗教仪式场合,同时可作为日常交换的礼物,甚而在民国及以前还作为市场上流行的等价物,新中国成立前,它是纳税的主要对象,在药方的相关记载中,酥油还被用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可以说,酥油贯穿了藏族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酥油的运用情况从侧面反映出其在涉藏地区的潜在消耗量,也印证了民间贸易往来的盛况,甘南—拉萨贸易路线对认识区域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甘南—拉萨间贸易产生的背景

民族贸易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及各地区民族间的商品流通过程。甘南—拉萨间的贸易往来是历史的结果。一方面,作为古“丝绸之路”南线必经之地的甘南,是连接中原与涉藏地区的纽带。自吐蕃兴盛以来,藏族地方政权始终把甘南地区作为向东发展的关键进行经营,长期的发展使甘南成为涉藏地区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之一,甘南地区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与之相适应的民族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为甘南—拉萨间的贸易往来开辟了道路。茶马互市始于晚唐,盛行于明清,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这种饮茶风尚逐渐由内地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茶叶的需求加强了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明朝政府为便于管理边境,在甘州、肃州、凉州、河州、岷州、洮州设立卫所,经济上开放以茶马互市为主的边境贸易。在明代,甘南是联系内地与乌斯藏①元代汉族人称西藏以及西北的藏族为吐蕃,明代汉族人开始将西藏称为乌斯藏,西北藏族则被称为番或番族。的重要通道,明朝统治者非常重视西北与乌斯藏的交通,不断加强对驿道的建设管理,对朵甘、乌斯藏的道路先后进行过两次修建[3](196),道路的畅通助推了甘南—拉萨民间贸易的发展。清代前期,商品交换以官营市场为主,民间贸易规模很小,这一情况到清雍正年间取消茶马司、结束茶马互市制度后便宣告结束,官方贸易控制力度的削弱使民间贸易往来开始兴盛[4](68)。民间贸易的互市场所、规模及参与的民族数量不断增多。

寺院贸易为民间市场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图齐认为:“宗教和世俗的权利在贸易中也没有像想象的那样产生冲突,反而是相互促进。”[5](89)甘南地区的拉卜楞寺位于夏河县,其规模仅次于拉萨哲蚌寺。寺院大部分设在交通要道或集镇上,寺院前的物资交易场所逐渐发展为当地的商业中心。夏河县商号数百户,其中80%在拉卜楞寺周围,寺院经济与宗教关系密切,宗教上层人士经常将内地商品贩运到西藏,又从我国西藏、印度贩运一些日用品和宗教用品,他们不直接设门市或摊位,而是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贸易[6](54~60)。拉卜楞地区的民间贸易往来在清末民初格外密切,1909年,科兹洛夫记载了拉卜楞地区商业的繁荣景观,每天有机会看到商队买卖与整装待发的情形,一部分生意人在寺院附近做买卖,另一部分则到附近村落兜售或收购商品[7](288~290)。拉卜楞寺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内地与西藏之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寺院经商阵容扩及上自十八囊钦、各扎仓,下至一般僧众,往来于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的商队就有3支[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去西藏经商成为寺院商业活动的主体,经商的囊钦有霍尔藏仓、念智合仓,还有贡唐仓、荣增仓等,当地资金较为雄厚的商户也以寺院为依靠,从事日用品贸易,由此可见寺院贸易对甘南—拉萨民间贸易的推动作用。

甘南临潭旧城的西道堂也是寺院贸易的一环,通过贸易联结外部社会,其建立的贸易网点辐射全国各处,每年春秋西道堂向西藏进发的商人不在少数,最发达时商队有20多队,驮牛、骆驼3 000多只(峰),资金可达百万元[9]。商队携带日用物资向日喀则、拉萨等地销售,返乡时带回西藏特产。西道堂商业贸易跨越了地区与市场的界限,不仅加强了经济网络联系,也加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洮州商人与河州商人是甘南—拉萨贸易的“中间人”。明清时期,洮州、河州交汇区组成的商队专赴牧区,他们熟悉涉藏地区的风土人情,掌握当地语言,常年深入甘南腹地收购物资,向新疆、内蒙古、西藏等边远地区及周边农牧区销售。改革开放后,洮州商人发展迅速,2006 年,临潭成立“洮州商会”,并在拉萨设立分会,洮州商人在青藏高原的影响力促进了民间贸易的发展,洮州商人最多时有6 000 余人,目前活跃于青藏高原的有4 000 多人,主要经营运输、旅游和绸缎、布匹、土特产等[10]。临夏古称河州,作为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的中心,与涉藏地区贸易往来频繁。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的开通,临潭、临夏的商人将眼光放到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几十万人口涌入西藏经商务工,为甘南—拉萨间的贸易往来注入了活力。

拉萨市场的开放是甘南—拉萨间贸易的前提。19世纪,达斯前往西藏时记录道,拉萨离北京有8~10个月的路程,离西宁有4个月的路程,然而藏族人跟这两个城市和中国内地其他城市都有很兴旺的贸易关系,拉萨政府每年至少派两个商队去西藏和内地省边境的贸易中心购买商品[11](193~194)。从达斯的记录可知,拉萨与内地的商贸往来是持续的,而且拉萨市场对物资的需求量较大。1936年,查普曼这样描述拉萨的贸易市场:“妇女们经营零售业务和店铺,男人们则进行大宗的商品交易和与此有关的长途贩运,这是一种习俗。除了大宗买卖外,这些摊位上的东西应有尽有。”[12](118)拉萨市场的繁荣景象彰显出其开放程度,不同地域的商品汇集于拉萨市场,使其成为西藏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加快了拉萨的城市化进程。也正是拉萨市场的包容和开放,甘南物资得以流入,酥油才完成了跨区域的贸易配给。

(二)甘南—拉萨间民间酥油市场的供需关系

进行贸易的前提条件是物质商品的交换与流动。陈庆德等认为,经济活动的地区分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需求量,区域的资源环境差异和文化差异会使不同民族经济活动的内容发生变化,也使得经济活动的方式和道路选择出现重大差异[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南每天有二三百人往返于甘南与拉萨间从事经商活动,每年有300 多辆汽车从甘南出发,穿越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将商品带入西藏。甘南藏族酥油商人DZ 说:“甘南人在拉萨做生意的特别多,多半是做酥油生意的。青海人多半是搞餐饮。甘南人中,夏河、合作一带多半是做酥油生意的。在甘南,加茂贡一带做酥油生意的又比较集中。”①DZ,2020年8月20日,访谈于甘南州夏河县。文中所涉人名均根据田野伦理做匿名处理,后文同此。DZ 的话印证了拉萨本地酥油产量的不足以及多族群共同参与的贸易景象。拉萨市场对酥油的需求主要来自宗教和日常饮食的消耗。日常生活中,藏族人喜吃酥油茶,将酥油形象地称作他们的“血液”。此外,开发各类酥油饮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前往涉藏地区的游客会将品尝酥油茶、酥油糌粑、酥油点心等列入清单。

生态环境对酥油贸易具有重要影响。甘南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全州有广袤的草场,是甘肃的重要牧区之一。夏河、玛曲、碌曲是甘南州的三大主要牧区,其余为半农半牧区或林区。畜牧业是甘南传统支柱产业。甘南州所辖七县中,玛曲、碌曲、夏河,包括合作市所辖佐盖多玛乡,是甘南州的主要牧区。牧区主要养殖牛、羊、马,牧区的气候为牦牛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适龄母畜为酥油制作提供了新鲜奶源。费孝通1985 年在甘南调研期间,甘南州牦牛存栏总数达72.23 万头,其中玛曲牦牛占35.97%,夏河牦牛占30.86%,碌曲牦牛占18.61%[14](353)。粗略计算一头母牦牛的产奶量,除去给牛犊哺乳,可产315.08~334.8公斤鲜牛奶,制成酥油约16 公斤②牦牛属于晚熟品种,3岁开始初配,产奶年龄在4~15岁,母牦牛一般在4月下旬产牛犊,5月初挤奶,10月底结束,泌乳期160天左右,日产鲜奶1~2斤,6~8月牧草旺盛,产奶量最高。。20 世纪80 年代,甘南进行牦牛杂交实验,犏牛③犏牛是牦牛和黄牛或黑白花牛杂交的品种,在高寒牧区,犏牛逐渐替代牦牛,牦牛性成熟、发情期、孕期、泌乳期长,加之生产性能较低,为提高效益,牧民视杂交的犏牛为增加养殖效益的畜种。犏牛分两种:一种是母牦牛与公黄牛杂交,一种为公牦牛与母黄牛杂交,前者主要产于牧区,后者主要产于半农半牧区,两种犏牛的后代公犏牛没有繁殖能力。成为牧区受欢迎的畜种,其体型更大,母犏牛的产奶量是母牦牛的3~4倍,1985年,甘南州存栏犏牛10万余头;尕力巴牛的泌乳量150~200 公斤,1985 年,全州尕力巴牛存栏3.95 万头;黄牛①黄牛一般在4月下旬开始产犊,主要分布于舟曲、迭部、临潭、卓尼等地,黄牛体型较小,主要用来与牦牛进行杂交,生产犏牛。日产奶量1.1 公斤左右,8 月份产奶最高,平均产奶27.25公斤,黄牛在整个泌乳期平均产乳83.6公斤,1985年,全州黄牛存栏7.79万头。从牛的存栏数及各类牛的产奶量看,酥油的产量相当大。20世纪50年代,甘南实行畜牧产品统一收购政策,从50~80年代甘南州供销社收购的酥油情况可窥见其生产量,如表1所示。

表1:1954~1982年甘南州供销社酥油收购情况②根据甘南州州志数据资料绘制。 (单位:公斤)

甘南与拉萨的酥油贸易与藏族的朝拜习俗密切相关,甘南与拉萨相距上千公里,但甘南一半以上的人到过拉萨,甘南玛曲县藏族人均去拉萨的次数为1.8次,前往拉萨做皮毛、酥油生意的商人不在少数。1923 年,大卫·妮尔记述道,“如同平时一样,欢庆新年的活动也把西藏成群结队的人都吸引到拉萨来了。客栈都被占满了。所有那些拥有一个房间或某一歇脚处的藏族人,都将之出租给来客了。旅行者们睡在畜棚中,或在庭院中支起帐篷宿营”[15](208)。拉萨不仅是藏族人朝圣聚集场所,也是商品贸易中心,大卫·妮尔所谓“旅行者”中大部分不仅是前来朝拜之人,他们也携带物资在拉萨交换。康柳锁认为:“朝拜的人中穷人仅为拜佛,富人除拜佛外,还兼营经济。”[16]河口慧海看到拉萨商业繁荣状况后称19 世纪的拉萨是“东京的银座”[17](222),拉萨市场的人流量和繁荣程度可想而知,外出朝拜使畜牧产品向外输送成为可能,相互间的补给促成了酥油在区域间的流动。

二、从单一民族内部贸易到民族间的经济协作

甘南地处民族走廊地带,多元的民族构成及其不同的生计方式,使甘南地区的贸易活动持续进行。酥油商人DZ从事酥油贸易14年,每年从甘南玛曲、碌曲,四川若尔盖、红原等牧区收购酥油,从夏季开始收购,大概两个月后,将收购的酥油送到临夏冷冻库进行冷藏处理后统一运往拉萨进行销售。据DZ回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酥油商人直接将收购的酥油用东风车运送到拉萨,五六十年代很多人用骡子、牦牛驮载货物,携带帐篷,历经3~4个月才抵达拉萨。尽管辛苦,他们还是愿意尝试,做酥油生意需要一定的资金,于是就向朋友、亲戚借钱从事酥油贸易,十几年的坚持让他过上了“贾羌便玛”③“贾羌便玛”为藏语音译,贾指茶,羌指酒,意为茶酒不缺的幸福生活。的生活。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一定条件下,民众会用相应的技术去开发自然环境,形成一定的劳动组织模式。酥油商人有相对固定的收购区域,从事多年的酥油贸易后,DZ收购的酥油量已初具规模,他以自己的人脉拓宽了酥油销售市场,初入甘南收购酥油,血缘和地缘帮助他应对了完全陌生的市场,他身边有许多亲戚朋友从事酥油贸易。在听老人们讲述邻村GL 初次进入拉萨做酥油贸易回来时背了一麻袋现金的传奇故事后,DZ 更想从事酥油贸易。1989 年,DZ 的叔叔忙不过来,DZ 前去帮忙,正是这次收购经历让他看到了商机,据他说,同乡朋友、亲戚常会在忙不过来时互相帮助,也正是这种“一带一、一帮一”的合作方式使有经验的商人将商业生存之道传授给尚未入行的朋友、亲戚,酥油贸易渐渐兴盛。1995年,DZ 开始筹备,打听牧区出产酥油量大、酥油质量好的地区,玛曲、碌曲、四川牧区成为首选,多次往返牧区、与牧民建立信任是他从事酥油贸易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十几年的收购经历使其与牧民结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

在酥油收购中,藏族、汉族、回族等各族商人往往搭伙前往拉萨。据GBJ回忆,早期前往拉萨经商时,各民族结伴而行,不分亲疏,由于交通不便、地理环境恶劣,经商队伍中,有经验的长者担任出行的指导。长途商业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GBJ的爷爷曾经从事皮毛生意,也贩卖酥油,GBJ小时候就听父亲说起爷爷早期经商的故事,路途艰辛、地方盗匪猖獗,仅凭一己之力很难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

如今,交通设施的改善为民间酥油贸易提供了便利,土匪横行的年代被法治社会所替代,更重要的是,民族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早期的酥油贸易是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在农牧文化区居住的藏族根据定期的集市进行交换,是一种单一的内部交换,而今,藏族、回族、汉族之间相互协作,完成酥油供给、收购、处理、销售的贸易链条。埃克瓦尔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汉族和回族是涉藏地区与外界贸易的中介,其生产生活、地理位置等方面因素为彼此间的互惠贸易创造了机会,形成“一种饶有趣味的文化接触类型”[18](67)。甘南地区有若干个独特的文化群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为补充,回族、汉族作为物资收购者,与藏族建立良好关系,在藏族社区中赢得好感。回族擅长商贸,他们依据身处交界地的区位优势,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不仅将甘南地区的土特产向外运输,而且自身也吸收了涉藏地区产品的一些特性,例如,甘南、拉萨的回族商贩会收购酥油、糌粑在街区兜售,成为高原群体共享的美食。在甘南—拉萨从事贸易需要胆识和创新精神,对于这份艰苦的职业,回族、藏族、汉族相互配合,回族、汉族前往甘南牧区收购酥油,会在一两个最亲密的藏族家庭或藏族社区停留一段时间,回汉商人一般住在藏族人家里,如若不便,主人家会将回汉商人安顿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家。牧民将酥油带到收购点,酥油商依照酥油成色定价,整个过程充满着牧民与商人的讨价还价,最后以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交易。大部分交易是现金交易,也有以信任为依托的交易,即先收购,待商人在拉萨卖出商品后支付于牧民,这种方式并不多见,但却存在,是藏族牧民对回汉商人信任的一种表现。

早期酥油贸易是藏族内部农区与牧区的简单交换,非不得已完成,每家至少出一人跟随集结成的商队到农牧区交界处换取一年的口粮,商队集结的日期安排有限,拥有物资的牧民只有在冬营地驻扎时才有机会从商,5月中旬牧民要不断迁徙,因此,在秋冬之际才外出经商。藏族的贸易时间非常短,基本两三个星期完成交换,其贸易活动是出于基本生活所需,实际上是为了平衡饮食结构而进行的简单贸易活动。甘南藏族的贸易路线及时间上的紧凑,使酥油贸易范围局限在周边区域,向拉萨延伸的贸易路线较少。回族、汉族的加入,酥油贸易及路线变得复杂,商人在地方性产品的异地流通中充当媒介,与甘南毗邻的临夏地区加入其中,如此种种,使得各民族相互协作完成了甘南—拉萨间酥油的顺畅流动。

酥油贸易中的多民族参与并非传统经济意义上参与者区分主次,而以各民族间相互协作为主基调。从牧民与酥油商人建立的固定关系到酥油商人之间不分彼此而形成的酥油贸易商队来看,经济合作是民族经济兴起、发展的关键。为适应文化差异,民族间的调适便在实践中运行,在语言上,商人们常说:“通藏语值银子,懂了蒙语值金子”,可见语言的重要,牧区的藏族人掌握汉语的水平有限,汉族、回族商人深入涉藏地区收购酥油时掌握流利的藏语是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ZXDZ说:“有位内地的朋友想要做酥油贸易,联系我,让我给他做中介,我说安多地区认话不认人,你直接沟通不来,简单的也行呢,可是他一句也不会呢,我身边做酥油生意的回族人、汉族人都是长期待在这里的,‘三条舌头’,你不会藏语怎么聊生意。”ZXDZ所说的“三条舌头”是指会讲汉语、安多藏语和拉萨藏语,收购酥油时商人与牧民打交道要用安多藏语,运往拉萨市场销售时商人要掌握拉萨藏语和汉语,语言被商人们看作建立固定贸易关系的必备技能。

通过技术协作,趋避短处,实现物资配给。临夏冷冻仓库的建设使具有季节性、脆弱性特质的畜牧产品实现了冷冻保鲜。高原地区的商品季节性较强,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酥油一般在夏季收购,10 月份酥油产量小,牧民一般自用或在甘南市场出售,所以酥油商人要在两个月内收购足量酥油前往拉萨市场。尽管甘南夏季气温干爽,但拉萨沿途的气候变化较大,酥油损坏的可能性较大。ZXDZ 的回族朋友收购了1 000 公斤酥油,由于沿途气候的影响,加之保存不当,酥油未到达拉萨就损毁一半,只能以低价销售,未损毁的酥油连夜赶路才保存下来,可见气候对酥油的巨大影响。从新旧酥油的对比中也可看到其脆弱性。“新酥油一上市,旧酥油的价钱就没有了。新酥油一般价格每斤45元,新酥油来了后,旧酥油的价格就塌了。20元(1斤),十几块钱卖的有呢。旧酥油,烂了的,再不要了。拉萨天气好呗,放着放着烂掉了。人家不要呗,就十几块钱卖了。”①RQ(藏族),2020年8月27日访谈于合作市。酥油的保鲜难度由此可见一斑,临夏冷冻仓库的使用和运输卡车的配套服务使经济风险得以降低。酥油商将收购的酥油放在冷藏库,由专车运往拉萨,五六天的路程,加急件三四天到达,区域之间的协作推进了贸易发展,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

市场上的协作促进了民族间的接触,“由于甘南地区社会的传统产业大体上呈现以民族为中心的分工与协作,因而经济交换方式——商业活动成为民族之间交往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成为维系民族关系平稳牢固的物质基础”[19]。区域之间的经济协作使甘南、临夏、拉萨的贸易发生互补,也使多民族共同发展商品牧业成为可能。譬如,甘南寒冷期长,10月份草原枯黄,草原的畜牧能力无法满足秋季牛羊的消耗量,秋不长膘,进入寒冷漫长的冬季,牛羊很容易被饿死。20世纪80年代,甘南与临夏之间形成了一种贸易:秋季一过,甘南牧民将畜群赶到临夏出售,临夏回族将之买回后,圈养于棚子以饲料喂养,过年时上市可获高利,这一案例是典型的区域间和民族间在牧业上的协作[2](140~143)。放至酥油贸易中来看,收购酥油到冷冻仓库以避免酥油损毁,是民族间的协作。现代条件下,各民族之间的默契配合带动了牧业商品化的有效运转,酥油进入拉萨市场变卖后的资金可用于收购拉萨本地的特产物品,将之带回,又能满足甘南牧区、农区的消费需求。“商人不做一趟子的买卖”是往返拉萨、甘南、临夏之间的酥油商经常提到的一句话。DZ 家里的沙发、桌椅、卡垫、茶杯及其妻子的衣服配饰,都购自拉萨。20 世纪80 年代,DZ 第一次跟随其叔叔跑拉萨市场后,拉回了氆氇、纸烟、土布。1996年开始做酥油贸易后,DZ 便从拉萨拉来沙发、卡垫等产品。有一次,同乡的妇女看到其妻子的服装样式好看,他抓住商机,从妇女的服饰、装饰品着手,从拉萨运回藏式花帽、印度礼帽、锦缎等进行出售。DZ作为酥油商,其所经历的也是大多数酥油商的共有经历,他的酥油贸易经历彰显出多民族的经济致富梦、区域间的持续互动,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尊重。

三、民间酥油市场的现代变迁

作为城镇商业及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组织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考察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重要侧面[20](226)。DZ、GBJ、ZXDZ、RQ等酥油商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拉萨酥油市场与如今已大相径庭,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状况。

(一)口味的变迁

在认知范畴中,变迁通常随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引起并促发新的反应[21]。酥油商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现代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饮食文化的变迁。长期以来,藏族形成了以酥油、青稞、肉食为主的食物品类,随着内地与涉藏地区文化交流的加强,藏族开始接受新的食物及文化,“一口酥油茶、一口糌粑”的单一饮食已不能完全反映藏族的生活境况。面对现代化的冲击,酥油茶、糌粑正在退居主餐之位,藏族开始改变传统饮品。DZ 说:“年轻人都不爱喝酥油茶,不喜欢吃酥油了,拉萨没有酥油市场的话,这边也要面临着转型。去年以来,尤其是受疫情的影响,很多酥油没有卖出去。”现代社会以复杂的网络构成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统,年轻人口味的改变折射了文化适应、整合与变迁的过程,年轻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亲朋好友聚会娱乐时,啤酒、饮料是首选,咖啡、水果、茶都是年轻人乐于接受的饮品。对儿童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的儿童饮品大量进入拉萨市场,相对来说,酥油茶对如今的年轻人、孩子没有太大吸引力,父母辈制作酥油茶的方法已成为多数年轻人的回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年轻人很少有时间亲自制作酥油茶。

笔者调查期间,据说拉萨当地有名的饮品中,酥油茶次于甜茶。在田野中还遇见了两位在拉萨做生意的人,其中,在拉萨八廓街做生意的ZXC说:“一点腥味闻不了,酥油茶你们外地的估计接受不了,甜茶不一样,我们的藏式奶茶,红茶和牛奶煮出来,不甜不腥,我们都爱喝。”可见酥油茶对当地人来说已不再成为必要的饮品。日常饮食中开设的健康规避也在发挥作用。在拉萨冲赛康批发市场做生意的DZLM说:“我的阿爸阿妈爱喝酥油茶,去年,医生给出‘三脂’偏高,每天喝的(酥油茶)减量了,我家拉毛(女儿)天天喊着减肥,说不能吃太多的酥油,要长胖,从哪儿看的报道天天教育我们每100克酥油里脂肪含量95克,胆固醇有200多毫克,成人摄入胆固醇的量要少于多少毫克,天天念叨哟,我们家的大学生嘛,她爷爷奶奶自从检查身体后也听从她的,觉得说得对着呢。”从访谈可以看到,医疗知识的普及使人们对摄入体内的卡路里格外重视,好的酥油脂肪含量很高,这对追求身材曼妙、体态康硕的年轻人及进入疾病潜伏期的老年人来说,酥油是被暂时排除在外的。有专家研究拉萨居民的身体状况后指出,心脑血管堵塞、胆囊炎、“三脂”过高是常见病症[22],医生开列的清单中,主要一项便是减少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的摄入。如此来看,拉萨市场的酥油量会随民众的需求发生变化,因此,酥油商不得不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做出调整。

(二)假酥油的出现

“一般而言,当发展中的群体开始获得一个较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基本东西时,他们总是接受一系列的技术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特质。”[23](37)假酥油技术的发展对甘南酥油商的冲击力较大,“假酥油一般是从外地牧区来的。(1 斤)六七块(元)的有,十几块(元)的有,多得很。如果没有假酥油的话,酥油市场挺好的,价格也高,拉萨市场能打进去。甘南的酥油味道好得很,几个月放起,就烂掉了,可拉萨人就要假的,假的不会烂掉。但是假酥油喝的时间长了对身体不好。真酥油的话,牛在草山上放养,到处都吃着草药,味道好呗,对身体好,啥病没有。假酥油喝的话,时间长了会头疼哦,肚子会疼呢,长时间吃不成”①MCM,2020年8月21日访谈于甘南州夏河县。。价格的角逐使假酥油占据了市场。拉萨市场上的酥油品种分为牦牛酥油、犏牛酥油、黄牛酥油、羊酥油,其中牦牛酥油、犏牛酥油最好,黄牛酥油、羊酥油次之。酥油的质量较难辨别,即使是DZ 等长期从事酥油贸易的商人,也需要充分进行身体感官测试。假酥油是在牦牛酥油、犏牛酥油中掺杂次等黄牛酥油、羊酥油,充当牦牛酥油进行出售,或者在新鲜酥油中加入防腐剂,融化后与陈旧变质的酥油掺杂进行出售,也有人以黄油充当酥油。黑心作坊之所以铤而走险,正是看到了酥油贸易带来的暴利。假酥油的大量出现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当行为,“可拉萨人就要假的,假的不会烂掉”,MCM 如是说。这种现象表明,买卖假酥油是一种市场行为,双方是自愿的,交易成功意味着双方追求最大利益条件下的均衡行为[24],而且假酥油市场是公开的,尽管假酥油损害了身体,但假酥油市场涵括了众多买假酥油的消费群体,民众认为假酥油的性价比更划算。由于酥油价格的攀升和季节性的供应限制,假酥油成了酥油的一种替代品。假酥油使酥油商承受着市场竞争压力。

(三)酥油背后的牧场

除拉萨市场面临的困境外,甘南酥油供应也面临困境。在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多的牧民选择定居或离开牧场,传统游牧经济有所改变,生计方式也随之变化,人们更期望走出牧区到城镇寻求发展。甘南佐盖多玛多户牧民将草原租给他人,将牛羊卖出后举家定居在合作市,他们的收入不再以畜牧产品为主,原先从事酥油生产的女性逐渐走出牧场,或有了离开牧场的想法。LMZM 说:“我弟弟是(硕士)研究生,我初中毕业,19 岁时我同邻村RQCR 结婚了,他来我家,我们一起在牧场放牧,一点也不好,跟着季节转,每天挤牛奶、打酥油、捡牛粪,一点也不像21 世纪的女的。你们多好!哪里都跑过,我除了自家牧场外,最远去过合作市。我跟阿爸、阿妈商量想去外头打工,他们总说,我们俩老了牧场去不成,你要去打工,RQCR 一个人在牧场,谁挤牛奶、打酥油,别人笑话死了。”①LMZM(女,藏族,佐盖多玛牧民),2020年10月8日访谈于牧场。女性是牧区畜牧产品的重要生产者,女性脱离牧场对畜牧产品的供应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据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父母讲述,自家姑娘从十多岁情感萌芽后便被劝导“不嫁牧区”,他们往往会用现实的例子对姑娘进行劝诫,讲述牧区生活的苦楚。牧区家庭也讲到这样一种现象:近些年来,村子里到婚配年龄的男性牧民越来越不好找对象,多数女性一听是牧民,就放弃进一步相处,再丰厚的家庭条件也不考虑,她们担心“一辈子锁死在牧场上,一点也不自由”。甘南牧民逐渐脱离牧场,整个社会结构将出现重组,生计方式的变化将导致畜牧产品供应量减少,酥油商与牧民间的酥油收购有可能在未来的某天被迫叫停,“我原先去周边多玛、下巴沟、红星乡、完冒收酥油,酥油多得很,现在牧民少了,自家做的也少,之前给我供酥油的牧户,有的是儿子有出息了,把他们接到城里,牧场承包给别人了,有的是缺少牧场劳力直接盘给别人了,有的人家搬到半农半牧区做起了小生意,酥油收购越来越难了,我可能也要想想干个啥买卖赚钱快”②JHJ(藏族,酥油商),2020年9月1日访谈于上朗坎目。。甘南牧民思想观念及生计方式的转变将进一步影响牧区文化,从事畜牧产品的劳动力一旦脱离牧场,甘南酥油的供应量将无法保证,酥油贸易受阻,酥油商面临转行。

(四)酥油之路的现代化对接

在市场化过程中,实现传统市场与现代市场的对接至关重要。1957 年,甘南乳品厂建成,成为甘南州第一座现代化国有企业,实现了甘南乳品厂与20世纪80年代市场的完美对接。20世纪50年代甘南乳品厂建立之初,原产料的供应无法满足,为解决此问题,1985年,甘南州政府确定了23个乡镇为牛羊育肥基地、奶牛基地[14](397)。这次变革是牧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尝试,“如果能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是难以估计的”[25](286)。

民间酥油贸易与现代化的对接要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为了深度开发酥油的富裕价值,甘南与拉萨之间的民间酥油贸易也可向东部地区发展,寻找合作厂家。在最新的一则报道中,鄂尔多斯酥油以一种新潮的酥油加工方式赢得市场,在珠三角地区推广酥油口红[26];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农牧民的营养情况,刘元法教授团队研发了“营养酥油”[27];青海玉树帕卓巴社区制作了酥油手工肥皂[28];甘南华羚集团生产的各种口味的牦牛乳酥油茶等实践,说明酥油市场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但不可否认,民间酥油贸易还面临巨大挑战,酥油贸易转型势在必行。由酥油商DZ 的观察可以看到,由于年轻人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拉萨的酥油市场逐渐萎缩,甘南酥油在拉萨市场面临竞争压力,处于滞销状态;拉萨最大的批发市场有集中的酥油售卖区,市场上来自青海和甘南地区的大量酥油处于待售状态,市场竞争压力使酥油商面临转行。此外,民间酥油贸易受到多种因素制约,2020 年突发的疫情引致民间酥油贸易一度中断,酥油商无法按时供给拉萨市场。2020 年6 月,大湾区采用冷链装备首次由无人值乘发电冷藏集装箱运载232吨酥油投入拉萨市场的消息出现后,酥油商预感到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民间酥油贸易的萎靡,打破个体经济运营的封闭模式至关重要,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其能形成互通有无、互相协作的友好经济联系,民族间的相互配合使牧区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牧区的单一经济结构向综合经济结构转型。甘南—拉萨间的贸易往来扩展了经济新局面,广泛开展的经济技术协作增强了贸易专业化生产,牧业商品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为建立充满活力的流通机制和市场体系,各民族间应畅通地域间的流通渠道,对商业设施进行配套,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推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结 语

酥油在流动中主要以两种形式进入:一种是民间商道,一种是政府引入。20 世纪80 年代,拉萨自由市场基本由甘南藏族主导,拉萨市仅坐商就有二三百人,凸显了甘南在涉藏地区重要的商品流通作用。甘南距拉萨较近,是西藏通往内地的中转站,甘南为多民族杂居之地,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使各民族更具包容性,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开辟拉萨市场具有现实意义。民族间的协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从各民族地区之间的互动实践看,民族间的协作加快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但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依旧面临挑战。2020 年8 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同时指出,“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党委要高度重视涉藏工作,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同西藏自治区的协调配合”[29],进而通过民族区域间的协作改善民生,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使群众过上富裕、文明、和谐的美好生活。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对传统加以改造,使其在功能上不断适应现代性要求的过程[30](321)。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生了重大飞跃,农牧区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生产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民族区域间的贸易空前发展,大量农牧民进入市场,来自各地的商品通过民族贸易实现互补,从涉藏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是涉藏地区逐渐走向现代化的法宝,民族间的协作是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一种必要路径,通过酥油商个案,我们可以从酥油贸易的现代转型中省思民族协作、区域协作的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酥油甘南拉萨
酪蛋白对搅打酥油品质特性的研究
西藏“Z 世代”的拉萨记忆与憧憬
甘南走读
甘南九章
甘南记
《去甘南》
拉萨舰,入列
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
黑牦牛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