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维度研究

2021-07-23李曦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李曦辉

(中央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5年,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这标志着五个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完善。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培育”提升到“铸牢”,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由来与发展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先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共同体”概念,他认为共同体是在血缘关系或在自然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有机体。他认为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理想的社会类型应该是由血缘共同体发展为地缘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对共同的居住地产生认同和归属感,形成人们的精神共同体[4](4,52)。这种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想象形式,它源于人类意识在步入现代性过程当中的一次深刻变化。使这种想象成为可能有两个重要历史条件:一是世界性宗教共同体、王朝以及神谕式的时间观念的没落,这三者构成的“神圣的、层级的、与时间终始的同时性”旧的世界观在人类心灵中丧失了主导地位,人类开始想象“民族”这种“世俗的、水平的、横向的”共同体;二是“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与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三者的重合”,促成了拉丁方言的没落和基于印刷技术的地方方言的兴起,这就是后来“民族”的原型[5](8~9)。民族“是想象的,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所有比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接触的原始村落更大的一切共同体都是想象的”[5](6)。这也揭示出了民族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之现实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最早由考古学家夏鼐提出。1962年,夏鼐在其《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认为,现今我国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他们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彼此不分你我的密切互动交往,才促成今日团结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6]。正如许纪霖所描述的,中华民族作为一种国族想象,只有通过外界启发才能被广大民众所认知,通知政治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被国人所接受[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引致民族地区经济的转轨,由于没有及时关注到民族过程这一特殊维度,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和部分民族地区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境遇没有变好,对少数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民族利益分配以及民族发展的根本利益,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诉求,民族利益的差异有可能引发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民族或族群冲突的根源[8]。有学者认为,基于差异化的民族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具有民族色彩的行为方式,在市场经济抽象掉文化差异而只追求经济理性的条件下,不同民族的民族利益难以被全面顾及,隐喻着这种利益实现的差异化结果会影响少数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有学者还认为,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原有的经济社会结构日益瓦解,出现西部与东部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财富分配差距,少数民族的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出现“断裂”,造成少数民族群众某种程度的“党和国家认同危机”[9]。这也告诉我们,经济格局的改变、经济利益的重组,在对民族地区产生不利的情况下,会引发少数民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偏离和危机。还有学者认为:“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化既是推动全球化的因素,也是造成民族危机和促进民族认同的力量,还是瓦解后发民族国家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推手。”[10]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危机根源直指人类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这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的民族国家模式是“不同族体之间先有经济往来,逐渐形成文化认同,最后才是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就是我们民族国家模式的核心反映”[11]。如果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那么物质和精神两者不可偏废,而且更要注重物质财富的创造,用少数民族群众物质财富的丰富促进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经济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的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12]“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13]发展经济的目的是希望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4]沿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民族文化重要作用之前,首先强调了要建设强大的经济基础,希望通过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力量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以此引领中华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就不难理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5](25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目标的现实体现。从总书记的论断可以发现,发展经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互为表里的,发展经济是为了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富裕,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论述

马克思曾经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6](82)这就为经济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关系构建了框架,也为我们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方向,要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展各民族经济。1955 年,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很大地帮助了汉族,他们加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就是在政治上帮助了汉族。少数民族和汉族团结在一起,全国人民都高兴。”[17](113)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积极探索,我国的民族关系也揭开了新篇章。周恩来同志也强调:“应该继续帮助少数民族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大力发展农业、牧业生产。”[17](199)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民族工作任务时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17](200)其后又进一步告诫全党: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8](364)。这强调了我国的现代化是各民族的共同现代化。

江泽民同志在有关民族工作的论述中指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的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果,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继续帮助和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教育、文化和其他事业,为逐步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差距而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17](218~219)。这强调了加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必须加强各民族的经济发展。

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确定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19](10)这强调了把经济发展作为强化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抓手。

(三)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历史事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古代,每个民族都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利益(如各部落的敌视等)而团结在一起”[20](92),“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将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21](255)。这说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早在汉代,我国各民族间因经济关系而融合的事例就有发生。公元前2 世纪,汉朝将军卫青、霍去病征讨河西地区,设立河西四郡后,匈奴即远遁漠北,迫于内部压力,匈奴单于不断“遣使于汉,好辞请和亲”[22](2911),其目的是恢复互市,缓解内部的经济压力。《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通关市不绝以中之”[23](3757)。三国时期,鲜卑首领轲比能曾“帅部落大人小子代郡乌丸修武卢等三千余骑,驱牛马七万余口”,与曹互市。同时期,我国西部的经济活动与民族融合也是如此,据《三国志》记载:“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24](840)由于经济交往的推动,到西晋时,“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25](2575)。《晋书》记载:“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26](1533)到了隋唐时期,民族间的融合与经济往来更为密切。东突厥可汗上表隋文帝书中说,突厥诸部“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川),人民羊马,遍满山谷。染干(启民可汗)譬如枯木重起枝叶,枯骨重生皮肉,千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27](1873)。如此才有突厥首领愿做隋朝的女婿,在上书中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屈膝稽颡,永为藩附”[27](1869~1870)。对于吐蕃与内地的互市,大唐朝廷认为:“听其市取,实可威于远夷;任以私收,不足损于中国。宜其顺性,勿阻蕃情”[28](1757)。这才有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成婚,确立了唐朝与吐蕃的甥舅关系。到了宋代,西夏统治者李继迁在临终前还嘱咐儿子李德明一定要上表臣服于宋,“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请勿止也”[29](13995~13996)。李德明也对其继任者李元昊说:“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29](13993)及至明代,明太祖遣使昭告边关:“西方诸国商人,入我中国(内地)互市,边吏未尝阻绝。朕复敕吾吏民,不得恃强欺漫番商,由是尔诸国商获厚利,疆场无忧”[30]。到了清朝,民族间经济交往更为密切,此时的蒙古草原“蒙言汉语,驼啸牛鸣,牛驰马嘶之声,彻日夜不绝于耳”,就像《清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的那样:“奉天各州县及旗庄地方,旗民杂处,并无旗界民界之分”[31](347)。到了近代,民族间经济交往更多,依赖更甚。彝族民间谚语说道:“彝人离不开汉人,汉人也离不开彝人;彝人离不开盐巴铁货,汉人离不开皮毛山货。”[32]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

(一)70多年来的经济政策及其总体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大约有3 000万人口的地区还保持着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大约近400 万人口的地区还保持着封建农奴制度,大约100 多万人口的地区还保持着奴隶制度,还有约60 万人口的地区保持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度的残余。”[33](187)为了帮助刚刚获得解放的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实现社会进步,党中央组织专家开展了民族识别、语言调查和社会历史状况调查,希望摸清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家底,以便帮助他们实现跨越式发展。

1953 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4](49)。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国家对民族地区加以重点关照,在经济特别薄弱的地区,建立了一批公有制企业,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助的156 项工程有40 多项布局在民族地区,对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奠定民族地区工业基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即便在“三线”建设时期,民族地区也建设了一大批工业项目,对民族地区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在此期间,民族地区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例如,宁夏贺兰山煤炭工业基地、新疆哈密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全长296 公里的克拉玛依—乌鲁木齐输油管道,以及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的刘家峡水电站等。在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工方面,分别在宁夏、广西等地建成了一批大型厂矿企业[35](156)。这些大型工业企业,许多至今都还存在,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更是得到了全面加强。例如,1984 年,中央批转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形成的《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时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实行两种特殊政策:一种是在沿海的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实行的一系列特殊政策;一种是在西藏自治区实行的一系列特殊政策。”[36]1992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 年3 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重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牧区建设、民族特需品生产、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注意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促进西部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技术与贸易合作,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国际区域合作新格局。”[37]200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又指出:“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指民族自治区、享受民族自治区同等待遇的省和非民族省份的民族自治州)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在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面,对民族地区给予适度倾斜。从2000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一部分财力,专项用于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3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时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指出:“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9]希望民族地区能够形成和其他地区一样的经济发展环境条件,实现共同发展,一道实现建设小康的目标;希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完全融入国民经济之中,各民族文化实现有机交融,推动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就一直对民族地区进行大力投入,特别是运用各种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基础公共设施水平均等化而不断努力(如表1所示)。

表1:国家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单位:亿元)

从财政自给率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水平一直在下降,这说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水平是逐年上升的,只是在1992 年前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有一些逆转,但是很快又恢复常态。进入21世纪,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率超过60%。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率超过了其财政支出的2/3,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西部大开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1月正式启动,这成为我国新世纪实施的第一个重大战略。有学者认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大局、稳定边疆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大战略部署,它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区域发展领域的伟大创新[40]。经过20余年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西部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步伐明显加快。从2000年到2018年,西部地区GDP 总量已经由16 654.62亿元增加至184 302.11亿元,占全国比例由18.63%增加至20.47%;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第三产业持续壮大,占比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从2000年到2017年,铁路营业里程从22 000公里增加至51 899.6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553 874公里增加至1 944 223.76公里;民生社会水平显著提高,从2000年到2017年,城镇化水平从28.96%提高至51.4%;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绩,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湿地保护与恢复,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重点工程持续推进,耕地、水流、湿地、荒漠、草原、森林等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4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加强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进一步铸牢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为我国西部地区与民族地区高度重合,民族8 省区都在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90%以上处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发展了,各族群众安居乐业了,各族群众就会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

(三)兴边富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我国沿边地区分布着140 个县级行政区,面积多达200 万平方公里,人口2 450 万人,分别占全国面积的20.8%和人口的1.8%[42]。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地区,生活着大量的人口,而且多是少数民族群众,他们生活的好坏、地区经济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些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关系到能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在世纪之交,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兴边富民行动,目的就是发展边境地区经济,提高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于兴边富民行动,最早是1998年由国家民委提出并开始倡导的;1999年,国家民委联合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发起实施边境建设工程,即兴边富民行动;2000 年1 月24 日,国家民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启动;2011 年,国务院发布《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标志着该行动正式成为国家行动。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20 多年来,取得了积极成果,沿边地区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善,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截至2018 年,我国140 个陆路边境县的GDP 已达9 264.15 亿元,占全国GDP 总额的1.03%,人均GDP 达到39 012.35 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3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5.5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 189.97亿元,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陆路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实现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

(四)对口支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

对口支援概念形成于1960年3月20日《山西日报》的一篇社论,社论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和曙光公社采取工厂包公社、对口支援的新形式,在修配机械、供应农具、培训技术人才及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等方面取得突破。对此,《人民日报》进行转载并给予肯定。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则始于1979 年4~5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中央统战部部长乌兰夫同志提出:国家将加强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建设,增加资金和物资投入,并组织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

经过40 余年的发展,对口支援体现为五种类型:特殊民族地区全面性对口支援、重大工程实施地区补偿性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发展性对口支援、基本公共服务欠发达地区专项性对口支援、严重灾害地区应急性对口支援(如表2所示)。在五种对口支援形式中,对特殊民族地区全面性对口支援的核心目标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1)东部地区或者发达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能否通过对口支援更加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通过对口支援能否实现由经济的梯度发展走向均衡发展——发展战略转移;(3)对口支援能否为国家重大战略或工程实现提供较大贡献——国家战略实施[43]。由问题可以看出,对民族地区的全面对口支援,首先是要解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问题;其次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问题,民族地区应该通过对口支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心,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扶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3]。

表2:对口支援类型及目标

(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0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国家民委《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复函》指出,“原则同意你委关于扶持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民族发展的具体建议”。这标志着“人口较少民族”称谓得到认可,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工程正式启动。目前,人口较少民族特指我国56 个民族中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 个民族,2016 年人口较少民族人口合计189 万人。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例如,198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对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11 个人口较少民族中的9 个建立了民族乡,政治权利等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对口支援、沿边开放、“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都使人口较少民族充分受益,实现了经济的长足发展。由于逐年加大的社会教育领域投入,人口较少民族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从2000年开始,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以来,国家投入连年提高,2005~2010年,国家投入扶贫资金37.51 亿元,实施项目11 168 个;2012~2015 年,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66.07 亿元,实施项目9 356个;2016~2018 年,中央下达专项资金21 亿元,用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2018 年,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2 390 个行政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 387.62 元,是2003 年的9.49 倍[44]。这为人口较少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六)精准扶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 年2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45]从中可以看出,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国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影响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障碍。从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对象来看,这些地区生活的多是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他们的贫困问题,就是解决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发展的问题,这对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项好的经济政策会带来全国各地区的协同发展,特别会给欠发达地区带来大量的投入,产生巨大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会实现全国各类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减少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人民群众落差感。各族群众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就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无形中加强了对伟大祖国的依赖感,强化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就进一步铸牢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既体现在地区上,也体现在群体上。这种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主要反映在我国东中西部之间,表现为东部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最不发达。我国的地区划分恰恰与民族地区和一般地区的分布具有较大程度的重叠性。不平衡不充分反映在人的群体上,很明显就是少数民族发展的相对滞后,是构成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群体。这种客观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无疑会在各少数民族同胞的心理上产生不适反应,进而会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异质性倾向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46]。在现实当中,各族群众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还有不够清晰的地方,例如,笔者重点围绕祖国观对在京设有少数民族内高班的两所中学进行调研,其中第一所中学内高班有学生185 人,第二所中学内高班有学生199 人。在问及“是否向往国外人民的生活”时,第一所中学内高班有60.54%的学生选择“否”,39.46%选择“是”;第二所中学内高班学生有36.18%选择“否”,63.82%选择“是”。问及“你会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吗”,第一所中学内高班有98.92%的学生选择“是”,1.08%选择“不是”或“说不清”;第二所中学内高班有90.45%的学生选择“是”,9.55%选择“说不清”。以上调研结果表明,我们在祖国观和民族观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在文化观和历史观方面也是如此,过去较长时间,我们的研究侧重于各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得各族群众有关文化差异性的观念不断强化,文化统一性的观念出现弱化。同时,学术界也有过分分殊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差异性的倾向,导致各民族同胞对本民族发展历史的理解出现差异化倾向,认为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有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进程。这种文化历史差异化的现象,影响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经济交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三)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程度不高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我们的思想经由语言来完成,没有语言我们就不能思想。可以说,语言是我们实现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承载物,没有使用共同的语言,人们要实现精神层面的认同是比较困难的。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许多语言的使用是暴力手段的结果,特别是西方国家,一些武力强大的群体取得国家政权后,依然运用武力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讲统治者的语言,否则就会面临制裁。我国的国家模式不是武力征服,我们是基于文明认同走到一起组成的国家,因而更加注重文明的认同,而不是武力征服。这样一种由文明构成的国家,更需要对共有文化的认同,更需要举国的文明自豪感,以此来凝聚人心,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对共有文明的认同需要共同文化的滋养,共同文化的形成需要共同的思想意识来指导行动,共同的思想需要经由共同的语言来完成,而我国各族群众并没有普遍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还有一部分群众尚不能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这会影响国民经济的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影响各族群众的福祉,最终会影响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必须给予关注。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

(一)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是人为引致的,而是当时中国发展的现实使我们做出的必然选择。面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如果坚持均衡发展,我们就只有维持低水平增长,如果要实现高速发展,就只能选择非均衡增长,所以邓小平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就是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东部地区反哺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作为发展最为迟滞的西部地区,恰恰是我国少数民族群众主要聚居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我们要采取一切可能的经济手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强各族群众对改革开放成果的获得感,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在各族群众心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国家观是个人或群体对国家的本质、目的、作用等一系列要素的总的看法,是人们通过国家认识世界的指导思想,它决定着人们对待国家的态度和人们借助国家所要达到的目的。民族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是指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基本看法指导下,人们通过何种纲领和政策来处理具体的民族问题[11]。国家观和民族观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错误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可能会误导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国家观和民族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经由各种感官刺激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好坏无疑会刺激人的头脑,影响其国家观和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我们一定要注重影响各类人群思想的经济发展问题,使各类群体通过经济的良性发展,形成正向刺激,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在各族群众心中建立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和历史观

胡适认为,文化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非自然的成果,可归纳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狭义的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它带有民族性,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47](2)。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与他们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还与每个民族的历史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大力推进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经济场域,形成各民族间紧密的经济联系,推动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观和历史观,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各族群众坚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

关于民族的定义,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48](294)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最先强调共同语言,然后是共同地域导致的共同经济生活,最后才是归结于精神世界的心理和文化,这样才形成了对民族界定的全貌。因为,没有共同的语言,就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其他几个要件都无法形成,在民族共同体生活当中,共同语言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为此,我们要坚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发展壮大国民经济,从而不断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