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卧”的词义历史发展演变探究

2021-07-22梁景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梁景然

摘  要:“卧”字最初具有睡觉、躺两个含义,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卧”字的“睡觉”义逐渐弱化,“躺卧”逐渐成为核心词义,且增加了“睡觉用的”义项。这种变化是何时因何种原因逐渐演化的,本文尝试通过举例分析,探究“卧”字含义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卧;词语演变;躺意动词;睡意动词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0-02

“卧”,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加以使用。《孟子》:“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孟子)不应,隐几而卧。”这里“隐”为动词,表示倚靠的意思,“卧”在这里则不表示动作,而表示孟子的一种打盹的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卧”最开始是指倚靠着休息。而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卧”字的主要含义为躺下;(动物)趴;睡觉用的等,已经没有了休息的含义。下面将举例分析“卧”字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一、春秋时期

“卧”一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中。例如:“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在本句中,“卧”字是与“坐”字前后搭配使用的,用来对比将士们两种不同的行为动作。用“卧”区别于“坐”,表示是士兵们躺着的状态。而生于春秋末期的墨子,在记录其言论的著作《墨子》一书中,“卧”字的含义则截然不同。

“卧”字在《墨子》一书中共出现了五次,且均出现在《墨子·经说上》一章中。例如:“佴,所然也。卧,知无知也。说,所以明也。梦,卧而以为然也。”“生,楹之生,商不可必也。卧,……。梦,……。平,淡然。”“卧,知无知也。梦,卧而以为然也。”通过以上例证可以看出,在《墨子》一书中的“卧”字,始终是与“梦”字紧密搭配使用的,无论是前后搭配,还是合并使用都是成立的。通过前后文的联系,可以认为,这里的“卧”字指睡觉这一动作,“梦”则为睡觉后的一种状态。因此,“卧”字的两项含义“躺”“睡觉”在产生上并没有间隔太长时间,且两者的产生并没有必然关联。

二、战国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卧”字的使用频率有所提高,在语料库中共能搜索出23条记录,下面通过典型例证对这一时期的“卧”字进行分析。例如:《庄子·在宥》中“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晏子春秋》中“景公病水,卧十数日,夜梦与二日斗,不胜。”;《荀子》中“心,卧则梦,偷則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韩非子》中“子反为人嗜酒,甘之,不能绝之于口,醉而卧”。

在以上例证中,前两句根据前后文理解,“卧”字更偏向于“躺”的意思;后两句中“卧”字与“梦”“醉”前后搭配使用,其意向更偏向于睡觉。由此可以推论,在“卧”字产生的初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包含两种含义:躺;睡觉。但二者在使用上没有明显区分,还是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主要含义。通过对战国时期23例“卧”字的使用加以分析后发现,除其中一例为通假用法外,其余22例中“卧”字的睡觉义占据比例较大。同时,“卧”字在这一时期除了和“梦”字搭配外,还出现了与其他睡意动词连用的情况,“睡卧”“寝卧”等。比如: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庄子》)

由此可以推论,到了战国时期,在“卧”字的两个义项中,“睡觉”义占据了绝对优势,为核心词义,且与其他睡意动词搭配更加广泛,“躺卧”义在使用上相对匮乏。

三、两汉时期

第一,在两汉时期,“卧”字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但仍旧保留了“躺”和“睡觉”两个含义,并且“睡觉”义的比重仍然偏高。例如:《战国策》中“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前汉纪》中“而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有顷乃自定矣。”以上例证中,“卧”字分别为“睡觉”义和“躺卧”义。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卧”字的两个含义在使用上仍然没有明显区分,需要通过结合上下文分辨其含义。但是通过语料库检索我们发现,“卧”字在两汉时期开始与其他躺卧类动词连用,如“坐卧”“倾卧”。这些词语均表示人躺卧的状态,但是在这一时期,战国产生的“寝卧”“睡卧”并没有消失,说明“卧”字在保留“睡觉”义的同时,“躺卧”义的地位逐渐提高。

第二,在两汉时期,“卧”字在使用上还有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卧”字开始被形容词修饰。在此之前,“卧”字通常是独立使用或与睡义、躺义动词连用。而到了两汉时期,“卧”字开始被“甘”“安”一类的形容词修饰,表示睡觉的状态。例如:《淮南子》中“今日解怨偃兵,家老甘卧,巷无聚人,妖菑不生,非法之应也,精气之动也。”能够被形容词修饰,说明在两汉时期,“卧”字在使用上更加灵活,且“卧”字在表示睡觉的动作上更为具象化。“安卧”如今演化为了“安睡”一词,说明这种搭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其次,在西汉时期首次出现了“卧+(物品)”的搭配形式。例如: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这里的“卧具”很难用如今人们理解的“睡觉时使用的东西”来解释,在这里泛指房间里的各类家具更为贴切。但这里的“卧”字,已经开始包含了“睡觉用的”含义,不再只作为动词使用。不可否认,“卧具”这一搭配从产生后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在后期演化中不断被精确化,最终特指睡觉使用的东西。

第三,东汉时期“卧”字还经常与表示疾病的词语连用,表达因生病而躺在床上的意思,如:《论衡》中“呼人示之,人皆伤心;惠帝见之,病卧不起。”这些组合方式在之后也被长期使用,有时顺序会前后颠倒,如“卧疾”“卧病”都是成立的,且卧病一词在现代仍然可以使用。这也说明了“卧”字在睡觉义发展的同时,躺下义也在通过组合形式不断发展。

从上述三个变化可以看出,“卧”字自产生后,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同时也体现出“卧”字具有很强的组合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出与不同词性搭配使用的形式,具有很强的稳固性,用法被延续至今。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卧”字的核心词义开始向“躺卧”转移,具体可以通过“卧”字与其他字的组合形式加以说明。首先,原先由“躺卧”义组成的词语被频繁使用,如“坐卧”“偃卧”。《全梁文》中“坐卧山樊,啸歌林薄。”“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侯之,偃卧瘠馁有日矣。”“坐卧”“偃卧”此类搭配虽然产生较早,但在先前使用频率较低,“睡觉”义及其搭配占据主流。到了魏晋时期,“躺卧”义地位逐渐提高,随之其搭配形式也被经常使用。其次,由于佛教的渗入,由“躺卧”义演化了新的名词“卧佛”。《世说新语》中“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于时以为名言。”文化交际和宗教渗入能够有效促进语言的发展和改变。“卧”最能体现佛像侧身躺卧且轻闭双眼的状态。“卧佛”一词也随着佛教的不断渗入,在后期被经常性使用,成为对侧躺佛像的统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卧”字的词语组合形式越来越多,这也体现出“卧”字极强的组合能力。同时也能看出,到了这一时期,“卧”字的释义已经逐渐成熟,逐渐有了现代汉语的语义雏形。

五、唐宋时期

到了唐宋时期,“卧”字基本延续了前代的发展趋势,“卧”字的“躺卧”义已经成为核心词义,使用頻率明显超过“睡觉”义,占据了“卧”字使用的主要途径。在唐诗中,“卧”字经常被用来形容诗人慵懒、潇洒的躺卧状态,例如李白的《秋日南游书怀》中“澹然吟高秋,闲卧瞻太清”。这里的“卧”字虽然延续了前代的“躺卧”义,但是在语义上又有了新的变化,不单指躺卧的状态,也包含了诗人闲散的状态,这与当时的文学环境有一定关系。

而“卧”字在“睡觉”义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睡义动词取代,特别是白居易、柳永等诗人的作品中,描述睡觉时很少再使用“卧”字,而更多使用睡、眠、觉等字。例如: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中“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这种变化与当时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关系。口语化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口语化进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语言风格。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已经有了口语化的趋势,且杜甫、白居易、柳永都是以通俗、市井风格著称,在表达上更加能够凸显当时百姓的语言习惯。相较而言,人们更愿意选择“睡”“眠”等可以直接表达睡觉状态的睡义动词。而“卧”字相对来说更加隐晦,所以“卧”字的睡觉义地位逐步降低是不可避免的。

六、元明清时期

到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口语化程度更高,“卧”字的词义已基本定型,“躺卧”义成为核心词义,“睡觉”义逐渐衰落。但是由于元明清三代作品口语化程度高,“躺”字成为“躺卧”类的主要用词。以四大名著为例,在四部著作中“卧”字共出现248次,其中包含“躺卧”“睡觉”“睡觉用的”三种含义,而“躺”在四大名著中共出现了73次,且含义单一。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躺卧类词语中,“躺”字为主要发展对象,而“卧”字虽使用率仍然较高,但已经没有新的发展了。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