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影响
2021-07-22张楚
张楚
摘 要:从历史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在民族逐步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统一体,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以及各民族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治进步。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对加强各民族对国家主体的认同和促进民族团结有重要价值[1]。探索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对于促进民族进步、加强民族团结,建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有深远影响[2]。本文主要探究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影响,以供参考。
关键词: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民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分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总结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是各民族兴旺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
一、民族的历史就是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距今很早之前,黄河中部地带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群体聚集和逐渐融合的中心,被称之为华夏。该民族在慢慢发展过程中逐渐把周围的其他民族吸收进这个核心,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之后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还逐渐与其他民族聚居区内的居民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有着凝聚和连接作用的网络,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汉族发展成中华民族中的主要民族,也是在长期发展后形成的。各民族在长期交流过程中共同生活、相处,为汉族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促进了汉族发展。自汉民族形成发展至今,在族群互动中表现出特有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汉民族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逐渐形成中华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
同汉民族一样,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据考古发现,藏民族及其民族文化是建立在藏南谷地区的土著民族和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并且吸收和融合了中华地区北方草原的原始游牧文化和胡系统的游牧民族、中原地区的原始仰韶文化和氐羌系统而形成的。因此,古代藏族文化不仅具有该地区的特征,而且具有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特征和中原地区氐羌系统的原始文化特征,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几千年来藏族、中华各民族都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扩大、重组,才形成如今的民族实体。
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各个民族在交往过程中意识到本民族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从而意识到本民族的社会发展需要。然后在先进民族的社会物质生产中学习利用先进生产方式、先进生产工具,以及由这种生产关系必然决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促进本民族经济发展。
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寻求本民族的经济发展需要,加深与其他各民族交往交流,从而使本民族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汉族与各民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汲取了许多其他民族的物质精华,丰富了自身的农业经济种类与数量,为汉族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东魏农学家贾思勰所写的《齐民要术》中记录了一些关于牲畜的饲养方法,如马、牛、羊等,还记录了对于这些牲畜的役使方法和患病后的治疗方法,以及牲畜所产生的附属产品的加工方法,如对毛毡制品的制作、对乳酪产品的制作、做酥法等,这些方法中很多都来源于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同样在与其他民族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优化本民族生产方式。例如,西藏与内地交往交流丰富其手工业制造业发展。据史料记载,在文成公主入藏时,随行人员中有大量精通造纸法、雕刻、酿造的工艺技术人员,促进吐蕃王朝手工制造业得到发展。明朝茶马古道的兴盛极大地促进了内地各民族与西藏人民的交往交流。通过茶马古道,丝绸、布匹、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从内地运往西藏地区,而马匹、毛毯、氆氇、药材等也从藏族地区运往内地。茶马古道使内地与西藏的经济发展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协同奋斗、和谐发展是民族团结的重要表现[3]。民族和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互动是民族交往交流的过程,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民族与民族的不断交往与交流中,各民族加深对其他民族的理解,从而增加理解、增强认同,达到民族团结的目的。
民族之间越疏离则越容易产生隔阂,引起矛盾,民族认同感也越差,民族团结也越难实现。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就是不断促进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通过各民族间的交往,增进民族间的理解与尊重。加深各民族间的交流,促进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宗教艺术方面的交流,才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缩小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鼓励各民族间的交融,在尊重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增加共同性,包容多样性,增加对民族的认同感。加深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就是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缩小各民族之间发展的差距,增强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強文化繁荣的内在动力
文化与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各民族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实现文化繁荣。藏汉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使藏族文化更加丰富。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不仅使唐蕃双方的经济得到了友好交流,更使唐蕃文化交流方面获得空前发展。宋元时期,吐蕃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仍然频繁。文化交流的中心主要为传统的茶马互市、医药和宗教文化的交流。元朝时,汉地雕版印刷术的传入使宗教文化的交流更加深入与频繁。明清时期,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原地区的煮茶技艺、天文历算进一步深入西藏地区,西藏地方的宗教文化、珍稀藏药也大量传入内地。
同样,汉族通过学习少数民族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优秀文化,使自身文化进一步丰盈。例如,胡乐、胡舞就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果。通过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为汉族的文化添加了新的色彩。汉族在文学上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如流传甚广的《敕勒歌》,就是用汉语译写北方民族民歌的优秀作品。
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制度发展的力量源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影响各民族顶层制度的设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各民族思想文化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思想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促使领导者制定出更符合本民族发展的制度,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在民族的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汉族和藏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思想文化上发生碰撞,促进各民族改善本民族制度。吐蕃时期,吐蕃赞普与其他民族进行交往交流交融时,意识到本民族行政管辖制度、律法条例以及记录方法都存在一定缺陷。所以松赞干布根据本民族状况特点,同时吸收唐朝官员制度的优点,建立了中央、地方以及基层的官员管理系统。一般研究认为,吐蕃贡论、曩论、喻寒波掣逋三大系统的形成,参考了唐时的职官制度。随着吐蕃与唐朝的频繁交往后,吐蕃对唐朝官阶章服制度进行借鉴与改造,对其告身制度进行了完善。吐蕃告身制度可以看做为吐蕃的一种褒奖制度,经过完善以后对于维护吐蕃王朝统治,树立各阶层的典范,促进普通百姓与士兵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結语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在多民族国情、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和制度的背景下,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处接近的过程。各民族通过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交往交流,不断吸收接纳彼此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精髓,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因素,加深民族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促进民族团结。以期实现和谐相处、长久发展。总之,民族间的交流与交往是加强民族团结、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学习不同民族间交流与交往交融的历史,可以加深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
参考文献:
[1]索林.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J].西藏研究,2020(S1):6-10.
[2]晓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N].西藏日报(汉),2020-09-25(1).
[3]马瑞雪,等.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2):35-46.
[4]奇海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路径[N].鄂尔多斯日报,2021-02-25(7).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