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

2021-07-22马俊超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品德规则学科

马俊超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思想性等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成为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品质的人。

一、学科素养的形成机制

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机制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活动、学科教师的自身素质及教师的核心素养、学科考评。其中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涵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就可以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与学习结果带来的成就感触融为一体。

(二)学科活动

学科的教学实质是学科活动。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那么学科活动就可以说是学科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学科活动又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

(三)学科教师的自身素质及教师的核心素养

教师素质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拥有了知识,才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礼记﹒学记》中说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见,教师不仅要有自身素质,还要有学科素养。

(四)学科考评

考试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建立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地落地。

二、再现生活,回归生活,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这也正符合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

(一)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源于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本学科再现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课堂应源于生活,再现生活,最后必然要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其课程形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動主题。以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规则在哪里》课堂教学为例,我在执教时,设计的第一层次就是寻找规则,自然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按不同的生活场所,去找身边和自己关系密切的规则,从而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是一个包罗万象而又有点空泛的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我是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进行引入——“吹气球”作为教学切入点。课上部分学生参与游戏,没有参与的同学仔细观察并大胆发言,谈谈自己在观察参与游戏的同学时有什么样的发现?在此环节中,学生可以回答出‘不公平、‘人数不一样多、‘给男女生限定的时间不同等。让他们从没有规则的不公平的游戏中寻找规则,感受到有规则的必要性。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游戏体验必然充满整个课堂。

(二)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课堂贴近生活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课前调查自己身边的规则,我也用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真实场景来进行说教,如本节课我将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照片引进课堂。最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交流讨论,归纳出规则在哪里——学校、家庭、社会。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并形成班规。打破了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本身的局限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生活化教学中的“生活”全部真实化。

(三)课堂要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让课堂走向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意义还在于:要高于生活,要以未来的视角引领生活,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课堂上我就用课堂规则来组织教学,表现好的小组会得到小奖励;整堂课结束后我用规则约束学生有序、文明下课……在整堂课中,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

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期望发展水平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适时地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生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中的需要,给学生创造出开放性、实践性的课堂。今后我还要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让课堂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也就真的能够行之有效了,争做守规则的小公民。树立了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为“立德树人”做了个良好的铺垫。

三、联系生活,设计调查,利用活动化策略的教学

在《钱该怎样花》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体会,让他们体味到家庭责任感,体会为家长分忧,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通过开展计划花钱的活动,学生能了解到花钱应该有计划,能合理的支出并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如何处理好我想要和我能要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说说自己想要的,爸爸妈妈想要的,全家都想要的。以及这样安排的理由。这一活动的安排,需要有家长的参与,学生与家长的配合才可以完成。学生通过此次的调查活动感受调查过程引发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安排?”教师再教授学生一种学法——利用四象限法则进行合理消费。即紧急重要的、紧急不重要的、重要不紧急的和不紧急也不重要的。

课堂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通过自己的参与、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来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这正是运用了活动化策略来实现的。由此可见体验和感悟是活动的内涵。

基于这两个实践研究,可见,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式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并能够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感受“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综合性品德修养。因此,教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必须牢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价值观念,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猜你喜欢

品德规则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让规则不规则
“超学科”来啦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