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2021-07-22佟尚钊
佟尚钊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这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契合。生本课堂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课堂环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更突出强调学生的学,更加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主动性;教师也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为学生的学注入内在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创造积极主动、富于实践与思考的教学氛围,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展现不同的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积极尝试,开展生本教育,努力实践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我对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尝试。
一、布置预学作业,引导学生先行学习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生本教育的课堂模式下,教师除了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也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布置好学前任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引导学生先做,先学,先想,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备而来,从而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
在进行“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节课的教学时,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笔者在开始新课之前布置了预学作业,让学生把书后练习与习题部分的表面展开图重新画出来并剪下,试一试哪些可以还原成立体图形,其中多数是与正方体有关的展开图。在新课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哪些?同学们手中的纸片是否都可以还原成正方体呢?再由不同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手中的纸片是如何还原成正方体的,这期间注意说明不同学生的纸片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可以归为一类,师生共同查缺补漏,尽量多地找出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演示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并引导学生将学生作品与教师演示再次归类统一,得出记忆要领。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较多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先行学习的内容,如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面积与代数恒等式,函数图像等,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与利用多方资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先学先探索,从而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展现学生个性的同时,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设置都必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三、鼓励实践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如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摸索知识间的联系与规律,亦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思考与探寻的。对于重难点章节的教学,教师则需要倾注更多的思索,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对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笔者也尝试融入生本教育的理念,并结合一些优秀案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课前复习部分让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探究新知部分,教师演示一到两组函数解析式,并提出问题:在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画出下列函数图像:y=2x,y=2x-1,y=2x+3;y=-12x,y=-12x+2,y=-12x-1。学生动手实践后,教師演示结果,学生通过作图发现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图像之间的联系。探究k,b对函数图像的作用与影响,直线所过象限问题,也是延续学生作图,教师演示的方法。演示部分尽量多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探究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画图,学生画图过程中教师适当提示,学生通过大量作图发现规律,由此总结求直线与x、y轴交点坐标的方法。在归纳小结部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所学知识全面小结,使其成为一个体系,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函数图像与性质常见的教学情景是,教师课前做好课件,将所需研究的图像运用媒体手段完美地呈献给学生,学生只需观察图像进行总结。这一过程虽然为呈现图形间的位置关系带来较大便利,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动手操作,逐步建立函数模型,探索变化规律的机会。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课前设计好学习方案,有层次地设计好结合图像提问的流程,并准备好足够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发放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在画图过程中探索图像间的关系与变化规律,总结反思形成结论。
好的教学模式离不开及时的反思与巩固,生本课堂模式下亦是如此。在新知教学后,教师需要对一节课容量的设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及时作出调整;课后巩固部分,教师需要查缺补漏,挑选或调整习题,让作业布置与习题讲解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根基。
李镇西先生曾说过,教育应该是朴素的。教学过程亦是如此,它不应该是一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过程,更不是一个揠苗助长的过程,它需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在平等的环境中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成长。教学模式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每一节课,每一次经验交流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去挖掘、提炼、深入浅出的渗透,学生的思维、能力亦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生发成长,教师“慢”些教,学生“慢”些学,在深刻、沉静的教学过程中静静等待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