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南非大党转型之路的共同启示
2021-07-22张淑兰
张淑兰
【关键词】印度 南非 大党转型 【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
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政党诞生于本国沦为西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近现代时期,历经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四个发展波段。第三世界国家大党转型的典型代表是印度和南非的国民大会党。印度1885年成立的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是第一波中的典型,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党(简称非国大)是第二波的代表,其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南非土著人国民大会党,1923年改用现名。迄今为止,这两个同为金砖国家的百年“国民大会党”经历了三次大的性质相同的发展转型,前两次的转型均获得了较大成功,第三次的转型都不约而同的日渐式微。而且,与非国大相比,印度国大党的转型一直先行30年左右,在第三次转型中遭遇了重大挫折,短时期看不到复兴的希望,这给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党敲响了警钟,亟需总结其经验、吸取其教训,以获得可资借鉴的启示。
第一次成功转型:从革命党转为议会党
印度国大党与南非非国大的第一次大转型是从革命党转为议会党,结果是成为本国当之无愧的大党。与第二波诞生的非国大相比,第一波诞生的印度国大党在第一次转型之前经历了两次小规模的转型。在20世纪之前,国大党是一个松散的、俱乐部式的改良型政党,到20世纪初,开始倡导实行自治并抵制英货,逐渐发展为以暴力斗争为主的革命党。随后甘地把在南非试验成功的非暴力主义带入了国大党,国大党逐渐变为以非暴力为主的革命党,连续发动多次的“非暴力不合作”“退出印度”等政治抗争运动,使印度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随着国家的独立,自1935年后便在某些自治省执政的国大党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全国性的议会党。同样受甘地影响的非国大,在成立之初便是一个非暴力的民权组织,多开展合法的反抗斗争,以维护有色人种(混合种族)和黑人的投票权,并没有与战斗性、有组织的工人阶级联系起来。直到20世纪40年代,非国大开始进行消除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从非暴力转变为罢工、抵制等。1961年,非国大组建了“民族之矛”的军事组织,开展反政府的武装斗争,因而遭到禁止,被迫在地下和国外开展活动,直到1990年才得以公开合法活动,随后逐渐演变成为一个通过投票寻求权力的政党。1993年非国大与政府达成协议,1994年参加了第一次民主选举,变成议会党。
长期领导本国民族民主斗争的历史合法性,是印度国大党与南非非国大第一次成功转型的根本原因。1885-1947年,国大党抛开阶级、种族、宗教、种姓、语言和地区的差异,将所有印度人团结起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国大党在印度争取独立斗争中的英勇表现使其获得了合法性支持”,建立了遍布整个印度的基层组织,享有持续的民众信任基础。“当所有印度人都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资格后,国大党就把这种在印度人民中间的呼声转变为在议会中的成功”。非国大同样如此。为了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党主席纳尔逊·曼德拉曾在监狱服刑27年。在他的领导下,非国大逐步发展成为跨种族、跨阶级的大众型政党,被视为南非的团结力量。1919年非國大的党纲是“团结不同族群与部落,实现南非黑人的统一与合作”,1955年非国大的《自由宪章》强调“南非属于居住于这片土地的所有白人和黑人。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非国大建立了统一战线,从黑人民族主义组织转变为大众型民族解放组织。因此,在1994年大选中以超过60%的选票席卷南非,获得议会选举的成功。
第二次成功转型:从议会党变为执政党
印度国大党与南非非国大的第二次大转型是从议会党变为执政党,结果是在本国政治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主导性政党。从1952年第一次大选开始到1991年,国大党除了在1977年和1989年大选中未能组阁外,其余均是执政党,而且在地方各邦也长期执政,印度呈现一党独大的政党格局。非国大的第二次转型恰好迟于印度国大党30年左右。1994-2014年,非国大五次大选的支持率均超过60%,在席位、执政时间、谈判地位、制定议程权力、国家态势控制方面保持着基本优势,使南非呈现一党独大的政党格局。
政党自身的博大吸引力,是印度国大党与南非非国大第二次转型成功的首要原因。政党自身的吸引力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组织的制度化。“国大党能够持续维持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十分依赖于其政党组织的有效运行”。 通过遍布全国的、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国大党实现了内部的权力制衡,解决了内部分歧,从而保持了组织内部的一致性。非国大同样如此,在成功领导革命运动后,开始了将革命运动果实转变为制度化政党的合法化进程。第二,党员的广泛性。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在1957年发表演讲阐述“什么是国大党”时指出:“它不是选出来的某一群人,而是有组织的群众力量。它不是脱离人民的东西。它属于你们所有人”。国大党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种族、阶级、阶层、种姓、性别、思想和宗教背景的人,将所有社会群体的利益整合到一起。非国大同样如此。1996年非国大高层多次重申党的目标是将南非变为无种族歧视、无性别歧视、民主、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因此,非国大不利用民族、地域等因素来进行政治动员,而是更多地强调意识形态、政策主张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前景,以赢得支持。第三,魅力型的领导人。印度国大党有尼赫鲁、非国大有曼德拉这样有威望和能力的杰出领袖。
政党执政的政策深入人心,是印度国大党与南非非国大第二次转型成功的次要原因。印度国大党欢迎来自不同经济领域的政策意见,如农民、农业工人、中产阶级商人、业主和新兴工业部门;采用世俗主义的意识形态,支持从左到右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自由民主、社会主义和印度教沙文主义;重视妇女、其他边缘化的社会阶层如落后种姓的政治参与。非国大在1994年推出“重建与发展计划”,旨在调动全国人口与资源消灭种族隔离,建设民主、非歧视的国家。在实现广泛代表性的基础上,1996年非国大推出“增长、就业和再分配计划”,通过再分配来干预经济发展,以实现社会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