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
2021-07-22焦仲莉
焦仲莉
(海西州生态环境监测站,青海 德令哈 817000)
我国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损害和影响与日俱增。中国气象局《气象雷达发展专项规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气象雷达的组网建设,而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是当今世界上监测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最为有效的探测手段之一。雷达运行过程中的电磁辐射主要来自雷达系统采集工序(RAD),发射机通过旋转抛物面天线向天空发射脉冲探测信号进行空间扫描,使空中天线主射方向的电场强度增高,从而产生电磁辐射。本文结合实际项目,对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1 项目概况及技术参数
项目主要建设1部X波段双偏振雷达系统,工作频率为9300~9500MHz,脉冲峰值功率400W,天线最大增益44dBi,脉冲宽度1.0μs,脉冲重复频率300Hz~3000Hz,雷达天线架设高度17.5m。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见表1。
表1 雷达发射系统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2 电磁环境评价标准
根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1]、《辐射环境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2],电磁环境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见表2。
表2 电磁环境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3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3.1 近场、远场划分
发射天线近场区、远场区以瑞利距离d来划分,d计算公式:
d=D2/λ
(1)
式中:D—天线的口径,m;λ—波长,m。
经计算可知,瑞利距离为80m,即近场区为以发射天线为中心80m范围,80m外为远场区。
3.2 理论预测模式
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3],微波雷达近场最大功率密度Pdmax计算公式为:
Pdmax=4Pt/S
(2)
式中:PT—送入天线净功率,W;S—天线实际几何面积,m2。
远场区轴向功率密度计算公式为:
(3)
式中:P—雷达发射机平均功率,W;G—天线增益(倍数);r—预测点与天线轴向直线距离,m。
雷达为脉冲调制工作状态,属于间歇性发射脉冲信号,脉冲宽度及占空比都较小。因此,为合理确定电磁环境影响控制范围及周边建筑限高,雷达发射机平均功率需考虑时间修正因子及占空比的影响,修正后的平均功率计算公式为:
P= P峰值×η×δ
(4)
式中:η—扫描时间修正因子,指电磁波在关注点的驻留时间与扫描时间的比值;δ—占空比,指脉冲重复频率与脉冲宽度乘积。
3.3 理论预测结果
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天线有三种不同的扫描方式:PPI(平面位置扫描)、RHI(距离高度扫描)、VOI(体积扫描)[4]。其中以PPI 扫描对地面电磁环境影响最大。预测过程还应重点考虑对地面辐射影响最大的角度,即雷达在仰角0.5°进行0°~360°PPI 扫描。
经预测,近场区峰值功率密度为800W/m2,远大于250W/m2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近场区平均功率密度最大为7.2mW/m2,满足0.25W/m2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远场区主射方向的平均功率密度最大值为0.21mW/m2,满足0.25W/m2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远场区主射方向峰值功率密度最大值为23.4W/m2,满足250W/m2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3.4 电磁环境影响控制范围及建筑限高
由于雷达天线近场区峰值功率密度超标,因此电磁环境影响控制范围集中在近场区(以发射天线为中心80m范围),远场区不做管控要求。近场区内将雷达天线反射面底部水平面以上的范围划为电磁环境控制范围,即以雷达塔楼地面海拔高度为基准,近场范围内的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天线架设高度(17.5m)。
4 电磁辐射防护措施
鉴于雷达运行对电磁环境的影响特征,提出以下电磁辐射防护措施:
(1)雷达站址应尽量避开城乡建设规划区,不仅可以保持好的净空环境,降低遮蔽影响,也有利于减少对周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2)雷达站区建筑物应按规范进行电磁屏蔽。
(3)加强雷达的运行管理,对雷达机房设备及天线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以确保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