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城市科技文化融合路径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
2021-07-22韦子木邢瑛李海兰
○ 韦子木,邢瑛,李海兰
(1. 青岛理工大学 校长办公室,山东 青岛 266000;2. 青岛科技大学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42; 3. 青岛科技大学 图书馆,山东 青岛 266061)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国际局势因而更加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这一方面为未来科技文化融合的方针制定、方向把握、路径确立带来严峻的挑战,对中国文化传播力、话语权带来极大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化快速发展、变道超车、提高文化科技含量和影响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这为国家文化的发展擘画了蓝图,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青岛市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推动、共同进步,从文化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水平有了根本提升。近年来,青岛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总体规模持续扩大,优势产业迅猛发展。青岛市文化发展不仅仅是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文化产能的快速增长,还是文化供给能力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层次的逐级跃升、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文化新兴业态的百花齐放,也是科技文化融合(“科文融合”)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定盘星”“稳定器”。虽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奏,给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也使我们洞察到历史变局的时代影响,意识到加快科技发展、推动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
一、青岛市科技文化融合的背景分析
“十四五”时期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科技文化融合之路势在必行。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使变局更加明显)的战略影响
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虽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国际环境却日趋复杂,逆全球化思潮和行动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美国持续升级,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肆虐等,使我们面对的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随着文化供给结构和居民文化需求结构的全面升级,关注文化产业链的长期安全,研发并攻克“卡脖子”文化技术就成为一个时代需求,更为安全的文化发展观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决策、文化科技融合路径确立、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二)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对文化建设和科技文化融合的时代影响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未来发展将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和根本性转变。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必然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必将进一步突出国内居民消费升级带动制造业高级化的“开放大国”发展模式导向。在目前局势下,积极应对、有机衔接“内循环”大势,就成为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路径选择的重大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南。
(三)青岛的城市定位和文化发展的要素影响
从环境要素看。青岛市经济总量超过了12400亿元,人均GDP产值超过12万元,为青岛市打造时尚之都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青岛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上合峰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青岛特色[3]。区位优势是时尚之都的天然禀赋,浓厚的自然文化、人文气息是时尚之都的良好载体,文化产业发达是时尚之都的引擎,是人居城市、幸福感城市的良好载体。
从人文要素看。青岛市文化艺术氛围比较浓厚,是国家海洋文化历史名城。青岛建筑艺术成就突出,八大关建筑群、总督府、栈桥等建筑,在国内独树一帜,彰显了城市建筑之美。青岛音乐氛围浓厚,被称为音乐之都。青岛有众多的时尚人物,影视明星如倪萍、唐国强、黄渤,体育明星如张继科等。青岛诞生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家,如张瑞敏、周厚健、汪海等。这些时尚领军人才是青岛文化靓丽的名片。
从产业要素看。青岛市核心产业的研发设计具备一定基础。近年来全市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首位。2019年,青岛市文化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3]。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节庆项目,青岛的展览项目、金融服务能力、广播电影视传媒事业、信息服务、文创产品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从市场要素看。2020年青岛市人均消费已超30000元,位居山东第一。商圈密集、广场林立,旅游产业、时尚产业、创意产业、保障产业布局合理。目前已经具备文化重构和升级的全要素文化环境,构建青岛市高品质文化生产和消费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四)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对科技文化融合的强力支撑
青岛市在全国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发展潜力决定了,借力工业互联网“换道超车”,让工业互联网成就城市、成就梦想,成为青岛市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围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这一目标,青岛正在汇聚更多企业、资本、人才和技术,广纳全球合伙人,让互联网与工业在这座城市中交汇融合。
青岛工业体系结构完备、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工业互联网“硬件”基础强大,软件环境优越,拥有较为集中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具有良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
工业互联网不仅为众多制造业、工业企业腾笼换鸟、加速发展提供了新型工业技术支撑,使工业企业全生产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可能,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的科学支撑和技术手段。
青岛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科技融入文化产业,为文化插上了可以腾空的翅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紧密程度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互联网、云计算、3D、VR、AI、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的出现,赋予了文化产业更加丰富饱满的生命力;将文化渗入科技之中,科技便有了新的内涵,信息接收终端的图像传输等使得科技产品增添了时尚的味道。毋庸讳言,科技和文化的深度交融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4]。
二、后疫情时期青岛市科技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青岛市近年来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对推动青岛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高青岛市文化建设上水平、上层次,对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文化生态健康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青岛市文化建设在区域间、群体间、行业间并不平衡,集聚度低、正外溢效应差,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等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科文融合”度低、系统性差
尽管青岛市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有了很大提升,但科技对文化赋能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的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普遍不够。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在文化产品性能中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文化服务业中的数字化明显存在短板,仿真文化“实体”缺失,虚拟文化资源库建设投入不足,成果偏少。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人们工作时间减少,居家时间较多,思想上、精神上普遍存在“精神饥饿”现象,急需“文化滋养”,而此时却没有技术和手段把青岛市众多的文化资源充分虚拟集成推送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就难以给人们提供合适的“文化大餐”,仅有的数款APP无论从功能还是技术水平方面都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高质量要求。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松散,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低,数字为文化赋能不足,未能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内容,从而影响了文化创新模式的形成,不利于文化消费新需求、新空间的提升。
(二)“科文融合”平台建设滞后,集成度低
“科文融合”平台建设是利用现代信息与数字技术促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集群发展的重要手段。青岛市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与文化融合相关激励和扶持措施,也产生了一定的效用,但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地区相比,青岛市“科文融合”平台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是表现为平台建设速度跟不上技术更新速度。“十三五”时期,青岛市在科技与文化融合过程中,虽然有数字技术、云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比如云庆典、云观影、云聚会等),有文化产品多渠道、多终端分发与推送等技术平台的建设,但是新技术手段更新太快,随着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的更新和迭代,原有平台已跟不上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新冠肺炎疫情后大众对这些新技术平台的渴求,进一步反衬和凸显了科技与文化融合平台建设的“时差”。二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平台建设的集成度低。在新技术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渗透过程中,“科文融合”平台建设只注重了单一文化场景、文化活动的平台开发和建设,没有形成系统的贯通式集成,既没有把会展、博览、音乐会、观影等文化服务活动和文化产业生产活动综合集成,也没有把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有机集成,科学技术与文化融合呈现的是碎片化、单元式应用,而不是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和一体集成,从而影响了平台效果,延缓了文化发展,降低了人们的文化感受。
(三)文化产业集中度低,外溢效应差
青岛市文化产业分布不尽合理,虽然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扶持政策不断增加,但文化企业小、散、弱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与青岛市经济龙头地位形成明显反差。一是区(市)间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布局结构不合理。西海岸、市北区、城阳区三区的文化产业占据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其他区(市)文化产业既占比低又发展缓慢(平度、莱西合计占比不足5%)。二是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表现出各区(市)间文化产业的差异性、互补性,难以形成不同区(市)间文化产业错位发展架构。三是集中度低,正外溢效应差。这既表现为规模大、水平高、实力强、产业链完整、影响面广的骨干企业数量不足,又表现为文化产业分散,园区化程度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外溢效应低、经济效益差。除传统文化企业外,大多数文化企业具有起步晚、底子薄、技术手段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等特点。小、散、弱格局不仅导致青岛市文化产业外溢效应差,也严重削弱了其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青岛市科技文化融合路径优化
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岛来讲是一场危机,但同时,它也为青岛市文化产业蓄势待发、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历史契机。大数据、互联网将广泛应用和深度嵌入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的所有环节;5G技术将在文化产业快速展开;文化产业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将极大提高;远程办公、远程服务、远程消费将成为新时尚;数据“大汇聚、全打通、深应用”将成为新常态。以数据融合驱动业务重塑、制度创新将成为文化产业生态的重要特征。加快上述领域的技术和理论研究,探索文化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优化升级路径,对推动青岛市文化产业大开发、大繁荣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快“科文融合”
疫情过后,5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对文化产业产生颠覆性作用。5G技术的 “高速度、低时延、大联通”等特点,必将产生一个超大规模设备连接和超大规模物联网的万物互联时代,大数据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刻,大数据的“大汇聚、全打通、深应用”一定会带来文化产业的形态重塑和制度创新。实际上,青岛市的文化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特别是与新技术的充分融合仍然具有很大空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共享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融合。通过大数据、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的深入嵌入,推动青岛市文化产业向高端、前沿、高品质方向发展,为青岛市文化消费、文化品质的提升以及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探索“科文融合”最佳路径,激活文化产业内生动能
要深入探讨文化产业科技融合因素作用机理,研究文化产业科技融合的内外部环境。从内部而言,文化产业关键因素无外乎基础生产条件、人财物聚集状况、自身条件的利用效率等;从外部来讲,就表现为文化产业对大势的契合度、适应性,如大数据应用程度、互联网嵌入深度、5G应用速度等。要深刻分析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开拓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路径。
要为创建“科文融合”平台。平台建设是文化产业科技融合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条件保障,应从产业链、智力支持、技术构成、数据应用、5G嵌入、信息集成等方面入手,拓展青岛市文化产业科技融合的可行性路径(见图1)。
图1“科文融合”平台示意图
要以文化产业科技融合内生动力研究为重点,在微观层面打造文化产业科技融合的个性化发展路径,解决文化全链条技术嵌入手段;在宏观层面解析文化产业有序对接新技术发展大势。通过信息流、云计算、大数据、5G等技术手段的嵌入和融合,揭示文化产业科技融合机制和规律。
(三)推动优势文化资源整合集聚,做大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
引导企业主动适应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市场新趋势,加速互联网化升级,优化调整经营模式,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弥补疫情造成的影响与损失。鼓励文化企业在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大局中,危中寻机、乘“机”而上,采取园区化建设、错位式发展、差异化推进措施,抓住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兼并重组、风险融资等渠道,提高整合资源、占据市场的能力,发挥领军带头作用。推动影视产业全链条建设,有针对性引进影视编剧、策划、投融资、制片、发行等领域头部企业,支持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等影视园区发展壮大。
(四)推动“平台+”工程,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地方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示范基地,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借助中国(深圳)文博会、山东文博会、中国(青岛)艺博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各类平台,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深度融合。加快影视文化发展中激光放映、虚拟现实、光学捕捉、影视摄像、高清制播、图像编辑的技术应用。推动中国广电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建设,强化专业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引导高新视频新业态。支持全市文化企业积极采用包括高新视频在内的新技术,推出更多网络化、数字化的文化消费场景。在产业布局中支持动漫、互联网游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音乐、数字阅读、网络直播、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以及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开展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基地评选活动,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推动“科文融合”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数字产业化、文化数字化步伐,支持文化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支持文化企业和科研单位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AR/VR/MR等技术手段,开展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卡脖子”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围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领域,开展系统集成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内容可视化、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技术应用系统与产品,提高文化数据提取、存储利用技术水平,发展适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
(六)发挥“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效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增效
在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下,组织文化科技企业、文化服务团体、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建立共享机制,推动文化科技成果信息开放共享。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文化科技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文化科技服务,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产业化。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创新平台、培养专业人才、孵化产业项目,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深度嵌入文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