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场所论
——以“仙居县西门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2021-07-22胡一韬
胡一韬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1.何为“城市设计”
当今,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和功能问题。急剧膨胀的发展,快速的交通方式的变革,对城市方方面面都提出迭代式的发展要求。国家、政府、设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都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为城市设计出谋划策。与现代主义强调纯粹空间形式以及超凡脱俗的个性不同,“场所论”学者关注形式背后的东西。城市形式背后的内涵关联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个性等,这些特征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使在其中生活的人们产生了有归属感的场所[1]。城市设计也就是挖掘、整理、强化城市空间与这些内在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城市场所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迟到的老城更新——仙居县西门片区改造
2.1 西门片区历史沿革与现状
仙居县西门街,东接穿城中路,西接庆丰街。西门街街宽不足5m,总长约在400m左右,它是仙居目前较为完整的老街。早在1993年,仙居县启动西门街东段拆建工程,而尚未拆除的400m西门街西段老街,一拖就是24年。此区域大部都是上百年的历史的房子,许多房屋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遇到雨天,道路积水难退,污水四溢。西门街二期的改造涉及1600户、15家企事业单位,改造范围26.6万㎡,难度之大,范围之广,问题之严重,已经成为仙居之殇。
2.2 西门片区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旧城改造大多采取“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然而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旧城改造、经济背景下的一大瓶颈。就现场调研来看,如图1所示,仙居西门片区的改造存在以下几点难题:
图1 西门片区现场图
(1)西门片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杂乱,居住困难户、居住不方便者为主。(2)棚户简屋住房质量无法保证。(3)仙居西门片区作为仙居仅有的老城区,是千年仙居历史传承的客观载体,西门街的历史价值显得弥足珍贵。
2.3 针对现状问题的分析总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格局在不断的变化,老城区、新城区、科技园区与工业区等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格局。因此西门片区的设计应将其置入仙居整体城市规划之中,使城市空间连接成一个整体,创作连续性的城市空间,这是本次城市设计的首要原则。为仙居西门片区营造一个好的场所体验感必须遵循地方性原则和活力原则,保护当地的地域特色,同时引入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空间,西门片区的建设便将成为一张城市名片。
3.设计理念——“城市双修”的提出
2015年3、4月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筹备期间,陈政高部长来到三亚视察城市建设工作,针对三亚突出的城市问题,提出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理念;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修补”的新概念。
城市双修的理念的提出显得十分符合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城市双修就是要尽量的避免大拆大建,提倡有机更新,既要保护原有肌理,又允许建设发生,新老巧妙结合。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建设,不仅是建设上的,还是各方面的,包括修补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都可使城市肌理、城市记忆得以延续与传承。
4.双修背景下的城市设计
4.1 提高西门片区的空间认知
4.1.1 空间认知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间本质与用途在此便有了清晰的解释。人对建筑的外在观察与内在体验,加深了人对空间特点的了解和利用。空间与时间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从抽象的时空概念到物理意义上的时间空间,再到人们居住的城镇空间,空间在时间的维度上不断的被具体化和意义化。也正是时间的递增让城市空间不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仙居西门片区由西门老街衍生而产生,它的存在赋予了这个区域特殊的意义。
4.1.2 阐述西门的记忆
在设计之中,充分尊重西门街区的历史,秉持“以现代诠释传统”的设计理念,通过保留古老街巷与历史建筑,再融入2~3层的独栋商业建筑,将浙南地区砖瓦坡屋面与格栅配以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仙居的历史文化精神注入群体建筑之中,将历史文化等地域特质在建筑的立面材质、空间尺度中一一呈现。在设计之中,我将西门街沿街区域的老建筑进行有选择性的保留,同时新建的建筑以同样的尺度融入。使得整个西门片区形成以中心历史街区为核心的特征,利用地块内的各类历史元素,强化西门街崭新的概念,将新老建筑有序整合,使新建筑形式与传统形式和谐交融,达到新与旧的并置与共生。在历史发展中西门街是主街道,因此设计中保留其基本位置,新的西门街避让老街,为了满足人流的可达性,在老家肌理中增加南北向的通达,是整个老街的步行体系更为的便捷。最大程度的保证街区的原真性,给仙居及外来人们带来充满历史感的现代商业氛围[2]。
4.2 丰富西门片区的建筑类型与组织
建筑类型是城市的基本元素,不同类型的建筑需要不同的组织联系方式,并形成不同的建筑构图,在认识和设计一个区域时有必要对建筑类型及其组织方式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经调研分析,西门片区的建筑类型由以下几个要素决定:
4.2.1 建筑价值
西门片区因其历史性,大部分的建筑年久失修,已是破败不堪,因此在设计之初我们首先进行了对历史建筑的评估工作。西门片区的建筑大多建于清末名初,虽经过岁月的洗礼,但深入发掘,依然可以发现许多值得保留之处。沿街的建筑立面保存完好,保留了大量不同尺度、不同风格、不同材质的大门,包括窗扇、檐口、瓦当、滴水、月梁等,极具匠工,手艺细腻,都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能工巧匠。
4.2.2 拆迁安置
西门片区二期涉及1600户、15家企事业单位,改造范围26.6万㎡。其中,“西门街”工程房屋拆迁范围以西门街中心为中轴线,两边各推移45m,共90m,加上原机械厂厂区的48亩,总计121亩,拆迁房屋约8万㎡,涉及南峰、安洲两个街道及原机械厂。片区的改造升级牵扯到人数之广,也体现了项目的艰难程度。因此在城市设计也必须为拆迁后人员安置,以及后续的安置小区和商品住房的布置也是重中之重。仙居县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成“城在园中,山在城中,楼在林中,人在花中,水穿城过”的“现代化旅游休闲城市”,而拆迁后的西门老城区将被建成“重要的商业金融区”。
4.2.3 建筑分类与土地性质规划
因此,由上述两点,通过现场测绘和调研,根据建筑当前情况进行结构质量分类,并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依据。在西门片区中央沿西门老街一侧形成东西向的步行街巷空间,建筑以2~3层现代中式建筑样式为主,将木构、砖木、砖混、钢混等各种结构的建筑类型进行组合。同时在片区东侧打造市域型商业综合体,商业体紧靠百年建筑“蒋宅里”,打造区域文化商业中心。同时沿城北西路、穿城中路、西门横街布置相应的住宅小区,满足回迁及商品住房的要求。营造出中间低两边高的盆地式城市空间,凸显西门老街及商业中心的区域核心地位。
4.3 突出城市节点
4.3.1 城市节点的概念
城市节点形成与城市的交通路径上,它可以是主次干道,轨道交通,河道,小区道路等。通过这些节点达到交往、汇聚、转接、交流的城市功能特征。城市也可以通过城市节点的把控来调控整个城市的布局特征。
4.3.2 城市节点分类设计与实施
(1)道路层级。在进行西门片区设计初,我们便从建筑道路入口,调整西门片区的路网格局,打通其南北向的交通联络,并将道路级别分为三个层级(城市干道、车行次干道和支路),具体的道路再按照场地地块实际需求灵活安排。路径是活动的通道,也是视线的通道,路径具有连续性和方向性,借助路径可获知环境的景观印象,在路径的线形空间中,设置不同的景观节点,有利于空间的延伸、引导。在路径设计中考虑新老街区的融合,通过空间的主题、意象、细节、材质等表达出该节点的景观特征。(2)色彩运用。西门片区传统街巷内以现代坡屋顶建筑为主,材料选用玻璃,钢材和石材,街区内局部穿插有保留的老建筑,整体色彩上以灰白色和棕褐色为主导色,形成新旧建筑共生交融的空间特色。(3)景观节点。浙江传统城镇街巷尺度宜人,街景亲切、细腻、丰富、画面感强。城市设计中应强调一定的视觉通廊(景观轴线),增加城市的通透性,让城市的近景与远景相互融合,苏州的城市便是最佳的案例。加强绿化建设既是解决旧城中绿地少,人居环境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方向,更是在节点改造中常常使用的重要方法,留足功能空间和活动场地的同时,结合总体环境精心进行植物搭配,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3]。
5.结语
场所是有具有独特性格的空间。仙居西门片区的改造是对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是对仙居县城的机理的继承,是城市功能的更新。在注重地域性的同时融合了新的元素,为西门片区带来了活力与希望。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城市需要一种更为开放更为积极的面对时代的态度。在此希望仙居西门片区的改造可以成为台州地区旧城改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