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争攻坚”赋能宁波高质量发展
2021-07-21张逸龙
张逸龙
仅用12天,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项目实现从洽谈到挂牌;不到1年,瑞凌世界级降温膜项目完成从洽谈到正式投产;7个月内,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完成筹建、签约、落地全过程……这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加速落地,是宁波“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的生动注脚。
2018年2月,宁波吹响了推进“项目争速、产业争先、科技争投、城乡争优、服务争效、党建争强”的号角。三年来,全市上下强化“争”的意识,焕发“争”的斗志,咬定“争”的目标,拿出“争”的行动,提高“争”的本领,壮大“争”的声势,快马加鞭、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有力推动了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为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打下了坚实基础,交出了一张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干部自豪的高分答卷。
争项目优产业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
中芯国际等集成电路项目落地,实现了宁波芯片制造领域零的突破;梅山港区6号集装箱泊位竣工验收,成为全国最大集装箱码头;宁绍城铁贯通运营,苏嘉甬铁路等项目加快推进,有效提升了宁波都市圈辐射能力;宁波奥体中心项目(一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有力提升了宁波公共服务水平……三年来,宁波聚焦提升产业竞争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三大主攻方向,全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后劲进一步强化。
2018年以来,宁波招商引资签约的重大项目达833个,一大批引领性、标杆性项目先后落地,有力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能级有效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其间,宁波着力推动有效投资稳步回升、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三年来高新技术投资、交通投资、民间投资年均增长分别为14.7%、13.5%、11.2%,均超额完成“年均增长10%”的既定目标;国内招商引资项目实到资金累计达4207.4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8.6%。
为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宁波积极深化重大项目三级协调机制,出台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政策,并成立宁波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公建中心,提高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落细落实重大前期项目管理、“红黄绿灯”监测等工作机制,深化完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争先进位抓项目推进的良好势头。
“项目争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优抓手,“产业爭先”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硬支撑。三年来,宁波深入实施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产业发展能级、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进一步深化。宁波工业增加值总量由2017年的全国第12位提升到第9位,全市GDP由2017年的全国第15位提升到第12位。
从加快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到全面实施“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再到深入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和“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宁波这一系列产业工程,覆盖了一二三产各个层次。三年来,宁波产业主体日益壮大:累计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5家,数量稳居全国首位,培育工作获得习近平总书记表扬;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21家企业入围浙江省“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名单;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05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102家,实现三年倍增目标。
在“科技争投”方面,宁波也是可圈可点。三年来,宁波稳步推进“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团队、大投入、大协同”六大攻坚任务,全市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形成了争先投、主动投的新格局。
据统计,三年来,宁波全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累计达315.01亿元,年均增速19.9%,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提升6个百分点;全市R&D(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3.8%,政府、市场主体、社会资本的投入增量均实现新高,争出了追高逐新的锐气;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7.9%,比2017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81.1%。
针对宁波科技智力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旺盛的现状,宁波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大力度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栽树工程”。2018年以来,宁波先后引进建设高能级大院大所23家,累计达71家,实现了区县(市)和“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两个全覆盖”。23家新引进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中,70%以上是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及国家级研究院合作共建,以研究院为纽带将本部创新资源吸引到宁波,与本地产业链实现“强强联合”。
2020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举办开园仪式,100余人的科研团队全面入驻。作为宁波重点引进的高校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整合西北工业大学优势资源,结合宁波产业特色,建设柔性电子、无人航行、民用航天、智能传感芯片、卫星与大数据等5个技术研究中心。开园仅2个月,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就已投入运行。
在产业发展的背后,宁波始终将人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宁波创新实施人才生态建设“1+X”系列举措,全新推出“甬江引才工程”,连续15年举办人才科技周,将每年“谷雨”节气设立为宁波人才日,建成投用浙江创新中心、东钱湖院士之家、宁波人才之家,广泛集聚海内外各类人才。三年来,宁波新入选国家级引才工程54人、国家级人才培养工程34人、省级引才工程119人、省级人才培养工程78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7.6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20.8万人,实现甬籍院士全职回归、海外院士自主培养两个“零”的突破。
惠民生增福祉绘就美丽城乡新画卷
“城乡争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呈现。三年来,宁波以“城乡争优”构筑城市空间新格局,强统筹、优品质,深入推进“核心板块品质、基础设施联网、城市街区改造、乡村人居环境、城市精细管理”五大行动,累计完成投资6038.8亿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26.4%,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形象进一步美化。
自2018年以来,宁波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出台《优化城市发展管理体制强化市级统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建立地上地下工程“四同步”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地上地下“两张皮”、“一建数年”等“老大难”问题。同时,形成《前湾新区空间规划》等一批编制成果,完成《宁波市城市设计导则》等一系列技术标准,为宁波城乡统筹发展构筑了四梁八柱。
三年间,宁波区域开发不断提速。临空经济示范区、会展会议中心、南湾新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加速推进,文创港、东部新城明湖区块、鄞州甬江东南岸区块、余姚中心区块、宁海滨海新区等核心板块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展览馆、中央公园、机场三期T2航站楼等一批市民关注、促进城市能级提升的项目先后建成投用。
2020年9月27日,宁波机场快速路南延南段、轨道交通3号线鄞奉段、三官堂大桥及连接线等3个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正式开通运行。三官堂大桥横跨甬江,机场快速路南延南段、轨道交通3号线鄞奉段沟通鄞州和奉化。这一桥、一路、一轨道,是相邻区域联系的紧密通道,是广大群众出行的方便通道,也是城市人流物流的快速通道。三个项目的建成通车,将给项目沿线周边区域的开发、城区道路网络结构的优化和交通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有力促进城市建设的品质化、城市功能的现代化和市域发展的一体化。
这一桥、一路、一轨道的开通运行是宁波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的缩影。三年来,宁波快速路里程已建成86.8公里,两纵两横“口”字形快速路网全面成形,市区过江通道累计达到28个。市区主、次干道新增运行里程分别达118.6公里和60公里,基本建成“十三横十二纵”方格网干路系统,全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数达155公里。
2019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的“推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培训班”现场会在宁波召开,“政府引导、基层推动、业主点单、多元共建、建管并舉”的宁波模式得到各方充分肯定。2020年10月,宁波再次入选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三年来,宁波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提升街区品质的抓手,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86个,建筑面积达1000余万平方米。同时,宁波还持续推进“三改一拆”行动,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087万平方米,完成“三改”总建筑面积4195万平方米,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在城市精细管理方面,宁波深化智慧城管覆盖拓面运行,全市智慧城管网格覆盖面积已达766平方公里,月均问题解决率和及时解决率均在95%以上。此外,宁波还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完整分类处置设施的城市,中心城镇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全大市城镇生活垃圾总量同比下降2.33%。随着《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宁波垃圾分类工作已形成全民动员、全域覆盖、全面推进的生动局面,在全省和全国考核排名中位居前列。
强党建促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三年来,宁波坚持把干部精气神融到攻坚第一线、把优秀干部配到攻坚主战场、把红色堡垒建到攻坚最前哨、把高端人才聚到攻坚关键处,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宁波聚焦政治建设,高标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推出新思想本地化解读“十六讲”等特色课程。同时,积极推进“牢记初心使命、勇于奉献担当”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温故知新、知行合一”学习实践活动,创设推广“周二夜学”学习平台,并在全国首创党员教育新媒体直播平台“宁波红”。
对标“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党建使命,宁波准确把握自身优势点、潜力点、爆发点,打造形成了一批具有宁波特质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在全省、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比如,在全省率先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X”政策体系,建立容错纠错、关心关爱、澄清保护等10余项配套机制,创设干部表现一线调研等特色做法。三年来,宁波还先后选派“六争攻坚”一线历练干部4888名、上挂外派干部612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宁波抽调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全力参与疫情防控。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宁波获评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4名,获奖数居全省第一。
为建强基层堡垒,宁波深入实施“整乡推进、整县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深化推进领头雁工程,已建成“整片建强”示范片654个、“整乡推进”示范镇乡(街道)105个,新培育优秀基层党组织带头人4500人。此外,宁波还常态化开展干部履职尽责监督检查,实施干部管理监督大排查,开发运行干部大监督信息平台,并持之以恒开展正风肃纪检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党建争强”争出了干事创业的“士气”,争出了清明硬朗的政治生态,也争出了改革攻坚的底气。
2020年8月5日,宁波岩顶商贸有限公司段女士一天之内就完成企业开办登记注册,顺利领取电子营业执照及含有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密钥和印章印模图形的一套4枚电子印章。这在全省还是首次。以往,新开办企业在领取电子营业执照后,需要另行申请办理印章、税控设备等,环节多,流程长。如今,企业在开办时可以同步领取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和税务UKey。这是宁波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的又一项创新举措,也是宁波“服务争效”的生动实践。
三年来,宁波不断优化项目投资服务、市场准入服务、民生公共服务、贸易通商服务等政府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服务争效”的“绿波带”,服务效率和水平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全城通办”事项达1253项,省定197项民生事项全部实现“一证通办”;在全国率先试点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实现企业开户“最多跑一次”;建立“破产联办”等注销机制,实现企业简易注销“零见面”“无纸办”;发布《宁波市民生事务一本通》,出生“一件事”、医保社保转移接续等“一件事”在全省推广;进出口空箱海关监管实施“查检合一”模式,率先在全国实现进出口集装箱业务“全程无纸化”;率先在全省实施“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作业……三年来,宁波以“服务争效”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强改革、优服务,一项项改革举措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为保障“服务争效”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宁波市抓落实专项办精心策划组织,与宁波广电集团共同举办了8期电视问政节目《民生问政 服务问效》,发现和曝光了一批群众在政务与公共服务窗口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相关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及时回应,推动问题逐一落实整改,倒逼各级各部门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三年来,宁波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服务集成化、服务信息化,政务服务体系更加规范、高效、便捷,“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率、满意率均列全省第一。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2020)》中,宁波位居全国第三,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15个标杆城市。
责任编辑:杨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