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族画家李知宝:是西藏成就了我,我的艺术属于西藏

2021-07-21汪璐

西藏人文地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彩画唐卡西藏

汪璐

奔赴边疆 是他一生中最正确的一次决定

湖南的江华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第一瑶城”。江华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境内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有东汉蔡邕题字、康熙巡游过的秦岩溶洞,有充满神话般传奇色彩的九龙井原始檵木林,有雄踞楚粤要隘的姑婆大山,有百里瑶俗山水画廊天河雾江……

1952年冬季,李知宝就出生在这里,瑶族名字及卜。

1969年12月,17岁那年,李知宝第一次走出了瑶山,到贵州当兵。到部队后,因被领导赏识,他又从生产连队调到了团部当文书。在那里,他结识了几位来自美术院校的军旅画家,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习了素描速写的基本知识。

李知宝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当时在贵阳市图书馆里借阅了不少美术书籍,其中一本水彩画家哈定的早期著作《怎样画人像》深深吸引了他,那时没有复印机,李知宝就用半透明的纸,照着上面的字和图形,硬是将一本书从头到尾描摹下来、装订成一册独特的绝版书。

1976年,即将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的李知宝,在全国各地大学生纷纷奔赴边疆建设祖国的浪潮中,也主动向院党委递出了自己的入藏申请。作为院里唯一一个报名的应届毕业生,这件事让院里觉得很骄傲,于是报到省里,引来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这可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一次决定!”李知宝很得意24岁的自己已经有了这份果断。

当年10月,秋风萧索。在长沙车站的送别仪式上,同学们的锣鼓阵容齐齐到场,但因全国还沉浸在毛主席逝世的巨大悲痛中,所以“锣儿不响鼓不敲”,锣鼓整齐地哑了声去,大家默默挥手告别。

曾经,他家被戏称为“全国藏漂集散地”

到了拉萨,李知宝被分配到拉萨市一中任美术教师。年轻而充满激情的李知宝很热爱这份工作,他利用课余办了美术、书法兴趣班,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学生买来一些绘画工具。

“次旺扎西、昂青、阿旺晋美等,那时都是我班上的学生。”说到这些现在西藏绘画界响当当的大人物,李知宝很是自豪。

初到西藏,眼前的一切都那么新鲜,蓝天白云、成群的牦牛、一座座寺庙、数以万计的壁画、独特的风土人情……对李知宝来说,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一有空闲,他就背着画夹四处采风、写生。

一次回老家探亲,李知宝结识了一个美丽的瑶家女子,据说被他的才气征服,后来就成了他的妻子,并随着他一起来到拉萨,做了一名幼儿园老师。夫唱妇随的生活,算是在西藏彻底扎下了根。

20世纪80年代,西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圣地,全国各路“神仙”都纷纷拥向西藏。但那会“神仙”们最大的难题除了交通不便,更不便的是吃住。拉薩完全没有现在这种价廉物美的小吃店、家庭旅馆,更别提手机这些现代化装备。

美术教师李知宝因热情好客,导致名声远播。于是总有人拿着人托人的介绍信来找他,他一律笑眯眯地先敬上三杯酒,然后用尽浑身解数安排“神仙”们吃住。一来二往,他的朋友也遍布全国各地。

他家被圈内人戏称为“全国藏漂集散地”。妻子对此颇有微词,却也无计可施,李知宝总能用自己幽默的语言和顽童般的笑容化解一切暴风骤雨。

他的好人缘,那时就有了根基。

当教师9年之后,李知宝离开学校,在拉萨一家报社做编辑、记者又是9年。再之后,就一直在拉萨市文联工作至退休。

期间他先后出任西藏美协副主席、西藏书画院副院长,作品曾参加过不少国家级大型展览,并获得过金银铜等诸多奖项……看似名目繁多,其实他坚持的主线只有一条——绘画创作。

寻找到岩彩作画的快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艺术思潮发生重大变革,国内外的一些新潮的创作理念纷纷涌入西藏,李知宝也在这股潮流中开始了自己的“变形”。

他脑海里始终深藏着这样一幅画面:金黄的阳光下,一个半大男孩,快乐地奔走在瑶乡美丽的风景里,他边玩耍边捡起一块彩色石头,在山涧岩石上自在地画出自己喜欢的、想象的一切……这是李知宝记忆深处最容易想起的童年涂鸦经历,以至于他对岩彩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从1995年开始,这个童年的诱因导致李知宝的画风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尝试着用取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矿物颜料作画。

近些年,他先后得到国内一些岩彩画名家和日本画家的指点与教诲,系统地学习了岩彩的发色原理、表现语言和岩彩的使用方法,并用这些新的知识指导实践,创作了一些带有浓厚西藏壁画遗韵的作品。

李知宝认为正是画风的转变才让自己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表达语言,有了属于自己的“布面岩彩画”。

“我在学习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壁画中,清楚地看到,那些用岩彩绘制的壁画,经上千年的岁月剥蚀,仍然辉煌如初,这种取自大自然的矿物颜料,已被证明是一种极有表现力与保存价值的色彩。”

因此,在很早以前,他通过蕴含在西藏古代壁画中的材料与技术精华,就绘画材料与技法为课题展开了新的研究与实践,并以极大的兴趣去发现、采炼喜马拉雅和念青唐古拉山那各色各样的晶石和“雪域净土”,再用他喜欢的矿物颜料作画。

在那些神奇天然的色彩里,李知宝仿佛找回了童年在山涧岩石上涂鸦的快乐。

由于岩彩画具有的开放性及丰富的表现力,引起了中国画坛的极大关注与震动,许多中国画家将岩彩画的学习与实践作为自己创新与改革的突破口,一些高等美术院校则开设本科、研究生的岩彩画课程,从观念入手改变固有程式的束缚,产生了一大批岩彩画家和优秀的作品,在中国当代画坛中异军突起,形成了一股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兴力量。

2001年,李知宝获得机会去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为期两个月的重彩岩彩画高研班学习时,良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岩彩画的独特理解让李知宝很快由学生变成了高研班的老师、特聘教授。

谈到这些,他有点小得意:光学油画或国画会难以理解岩彩画的绘画特质,而我却中西绘画都学过,因此更能融会贯通。

通过反复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绘画路子,在“形”的概念上,李知宝慢慢摆脱了具体的“象”,从严密的法则中跨入了创作的自由王国。

老派的文艺青年的追寻与坚守

李知宝骨子里是个老派的文艺青年。他的微信封面用的是一张20世纪80年代末拍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他正在拨弄吉他、眼帘微垂,一副若有所思状。他对这张照片似乎特别钟爱,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它,仿佛是对青春的一种缅怀。

“雪海无波,冰河有渡,千山难阻逻些路。且执清酒谢君王,征鸿莫问芳尘苦。梦断琼楼,姻联圣土,垂杨寺外飞花絮。当年赞普大风流,金戈化铁将犁铸。”2013年7月,在拉萨举行的文成公主主题论坛上,李知宝应主办方的请求,特地填了一首《踏莎行》,并用行书写成一幅八尺屏的书法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他绘画成就之外的古诗词造诣和书法功底。他以绘画、诗词,流露出对超脱世俗精神境界的向往。

李知宝说由于地理的原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虽然中国水墨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没有成为西藏绘画的主流,但他有着自己的骄傲:“能熟练地运用水墨和宣纸作画者,除韩书力、余友心等由内地赴藏支边的少数人外,本土画家中很难寻找到专攻水墨的圣手,一些画家即使仍在以水墨为媒作画,但那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水墨画了。”

李知宝也曾一度舍弃宣纸,而在棉布上绘制水墨。但对于已经接受过传统教育,又对传统有了相当的把握,即使这种“创新”的作品已达到很高境界,却仍不能完全让他割舍那种在宣纸上运行笔墨所传达出的奇妙依恋。

他认为中国画之所以历千年不衰,感人至深,正是因其特殊的笔墨语言魅力,墨色多变而不乏逸荡之气,墨线精到、厚重中常有自然的渗化,色墨的过渡自然天成,处处于不经意中见其对比,可谓高古雅致,玄妙不俗。

90年代以后,随着对藏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藏学研究的蓬勃兴起,在茫茫艺海里泛舟的画家们终于重新认识到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与辉煌。

李知宝曾在《冥冥中忽地睁开了眼》一文中写下一段很诗性的文字:也就是在那时,我身不由己地随着回归本土的艺术家们登上了雪域圣地的彼岸,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历程,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代价和青春消耗去苦苦追寻着、眺望着、聆听着、触摸着、厮守着、分辨着源源不断涌现的世界之人,与荒凉的高原、炽烈的阳光和古老的文化倾心交流,从中悟出那潜藏在高天厚土中最隐秘的生命的本原、艺术的本真、人生的意义。

是西藏成就了我,我的艺术属于西藏

2009年退休后,李知宝定居长沙,同年又受聘于中国西部画院任副院长,在北京也有了自己的绘画工作室。但拉萨仍是其念念不忘的故乡。

2012年,西藏组织了“百幅唐卡工程”创作活动。李知宝应组委会邀请重返西藏,并被任命为专家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他既是指导创作的老师,也是创作者之一。

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知宝都住在拉萨热木其小区的出租公寓中,那里阳光充足,十分温暖。他时常面对屋里大大小小林立的画幅,时而远观,时而近看,仿佛退休了,他也更加为创作而忙碌了。

“西藏要搞百幅唐卡创作,不是简单地按照度量经的一些方法来复制唐卡,而是利用唐卡的形式来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内地进行了很多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他们都是用国画、油画、版画,或者是其他的艺术门类来创作。但我们西藏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这个活动既可以发展唐卡绘画艺术,又让革命历史题材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这两方面的结合,在全国来说都是风格独具、有重大意义的。”

李知宝的唐卡创作内容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与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在一起过藏历年的一个场景。

“以前从来没有人把这个内容给搬到画面上来,而且是用唐卡的形式来表现,在唐卡绘画史上,它也算非常重要的一幅作品了。”他兴奋地说着,眼眸里熠熠生辉。

李知宝对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倾尽了智慧——

完成作品《守望》时,他借用西藏寺院壁画大面积使用红色的方式,采用丹子,红梅类水干色调贝类制成的粗糙胡粉,制作一个有凹凸关系的底子,为天然珊瑚、银朱类红色发色,又借助涂抹了灰绿岩彩的金属箔的斑驳肌理,营造扑朔迷离的气氛,达到了艳而不俗的境界。

在创作《远古时代的一个下午》时,画面完成时的原始状态是比较细密的一幅带有工笔重彩意味的作品,他大胆地用蛤粉将波光粼粼的圣湖水纹盖住,并用取自喜马拉雅山麓的“雪域净土”和金属箔有序地破坏原已完成的画面,斑驳的痕迹再现了古代壁画的片段,繁复的肌理层层透出岩彩材质的美丽,质朴率真的人物造型传达出梦幻般的原始诗意,表现了人和世界之间内在的古老的交流……

诸如此类的分享,总能让他滔滔不绝。

在西藏工作了三十多年,李知宝把自己最美好的岁月都用来建设边疆了。“当时一起进藏的50个人,我算是坚守得最久的。”李知宝也因此把自己当成了西藏人。

虽然退休已有12年,但他还是隔三岔五地回到西藏。在这里他的身心都无比自在:要么在拉萨街头的小酒吧或甜茶馆里一坐一下午,胡乱写几句诗、画几笔速写;要么挤入转经的人流,嗅着弥漫在空气里浓郁的桑烟味和酥油味找找创作灵感。

2021年3月25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李知宝与另一位甘肃画家作品邀请展《远方的歌》,在广州市花都区书画艺术研究院开幕。而对李知宝个人而言,他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作品了,但再次把多年深入藏民族生活的体验的作品呈现给大众,是他所期望的。

李知宝从没忘记是西藏文化與生活给予了他无穷的艺术滋养,面对来自各方的赞誉,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是西藏成就了我,我的艺术属于西藏。

猜你喜欢

彩画唐卡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一个人的西藏
精湛的唐卡与金工技艺
西藏:存在与虚无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阐释唐卡保护——以故宫博物院的唐卡保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