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斌:我只是做了日常该做的工作
2021-07-21孙芮茸
孙芮茸
在牧场的侯斌 图/侯斌
春耕节刚过,雅叶高速路两旁,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农田,当地藏族妇女正在弯腰辛勤地播种着。修通高速后,曲水到拉萨不超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刚好又是工作日,这个仅有三万七千多人口的小县城,经过规划的街道整洁安静,几乎看不到人。
侯斌站在路边迎接我们,他身着整洁讲究的大衣,头发梳得很精神,瘦削的脸庞透出一份精干,俨然一位江浙沿海商人的形象。要不是鞋面上的灰尘来不及拂去,你一定猜不到,他其实是一位刚从海拔4500米的高原牧场下乡回来的援藏干部。
把我们带到曲水县农业农村局二楼办公室里后,匆匆地给我们烧了一壶水,侯斌就满怀歉意赶去处理临时的一个工作。办公室的窗户朝西,下午四点,正是阳光最好的时候,桌上的一株绿植恣意地进行着光合作用,窗外是充满江南元素的泰州广场。屋内的陈设简洁,是很常见的干部办公室。只有衣架上挂着的白大褂,不经意间暴露了主人特殊的工作性质。
侯斌在畜牧兽医领域工作近二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能。2014年,他以过硬的专业水平在全国首届动物防疫职业技能竞赛上一举拔得头筹。2019年6月底,侯斌作为靖江唯一一个援藏干部,跟随泰州第9批江苏援藏干部进藏,担任曲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我来的目的是通过我个人的专业知识来助力、提升当地的农牧业发展水平,提升疫病防控能力,规范畜产品安全问题 ‘带过来,留下来”。
刚到曲水的侯斌就立即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入走访,他发现曲水县的牦牛养殖仍然维持传统的放牧方式,而且养殖周期比较长,少的五六载,长则十几载,导致出栏量低、生产效率低、生产供给不足等。针对这些,侯斌在思考后将可行的解决方法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改良牲畜品种、推广集约化养殖、提高饲料利用率……
2020年3月16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到曲水考察时提出要规模化养殖,和侯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各级领导的积极推进下,曲水县迅速着手购买引进了580头青海大通的优质种牛、50头阿里改则县 “种仓”公牛和124头亚东帕里的良种牦牛。又把本地牧民饲养的牛以入股的形式纳入草场中一起来养殖,总数达到2500头。如此一来,把资源、劳动力整合,形成一个规模化的养殖基地。通过养殖基地进一步再扩充牦牛产能,将产品保供给曲水市场,并逐步走向拉萨市场。
工作中的侯斌 圖/侯斌
为了更加明确工作的方向,侯斌和同伴们一起制订了2020—2025年的五年计划。“我们现在是一个稳扎稳打的状态,所以今年的出栏数量只定1000头,这其中包括购买一部分牦牛进行育肥的数量,但是2025年我们年育肥量要达到10000头。”过去的整个冬季,侯斌都在加强牦牛的环境适应上下功夫,“让它们先适应,把种留下。”改良牲畜品种,引进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远道而来的牦牛适应本地的环境,是侯斌正在努力的课题。
产业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侯斌和牧民们一起,摸索着前进。当初从阿里、青海、日喀则三个地方分别购买牦牛,也是想要找出最适宜的品种和饲养方式。阿里的牦牛身上出现了生活环境差异的不适应症状,尽管曲水的自然条件比阿里好很多。青海的牦牛出现了牧草不适应的问题。“因为青海的牧草非常肥沃,至少都是一尺长。而我们这边的牧草可能只有一个手指那么长,甚至都没有,所以青海的牦牛非常不适应。”侯斌无奈地告诉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样采取对比试验:对比不同的牧草,看牦牛的适口性如何,对比圈养加散养,牦牛的适应性怎么样,再结合牦牛自身条件,不同品种牦牛的周期长势如何。
曲水县作为农业县,以农业为主,牧业组只有12个。为了满足牦牛的牧草供给,在保证粮食稳定的情况下,对牧草的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原有的1.5万亩的牧草种植地,又增加2万亩开荒复种的面积。“原来的方向是做牧繁(牧区繁殖),再到农区来养殖。后来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因素,还是决定在牧区繁殖,然后在接近牧区的地方进行育肥。充分发挥牦牛的经济价值。”侯斌相信通过不断的尝试,最后会形成一个方向性的东西。
工作中的侯斌 图/扎巴次仁
侯斌每周下乡考察两到三次。一是了解每段时间的发展现状;二是推进管理模式,侯斌专门提出了例会制度,在他看来,“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开会是一个负担,但是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每天十分钟、二十分钟都可以,把一些常见、需要的注意事项强调一下。”力争把队伍打造好,管理方面、技术培养方面,抓基础、抓根本,从传统牧民向专业技术人员转变;三是使用专业的知识来进行常规诊疗牦牛个体性的突发性的情况;四是观察群体性的问题,比如群体性的饲草问题,进一步思考改善,为了避免出现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做到“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侯斌严格开展免疫接种,在国家强制注射的疫苗之外,还免疫注射一些其他例如巴氏杆菌疫苗等牛群中常见传染疾病疫苗。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侯斌已经在和内地对接,等牦牛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时候,产品可以拿到内地深加工,或者引进内地企业在曲水本地投资建厂进行深加工也是可以的。“现在主要是产能不足的问题。慢慢来,产能达到了,就可以进行深加工,提升附加价值。追求一个目的——增加产能、提高附加值,最终使老百姓受益,助推乡村振兴。”
实际上,五年计划的时间已经超过侯斌的援藏期限。所以他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只要把方向性的东西、框架列出来,县政府和县领导认可之后,不管我在或者不在,这个事情都可以推进下去。”他也表示,“如果工作需要,能够把我们当地的产业做上去,给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条件的话,我再干一届也没问题,反正我还年轻的。”侯斌想利用这段时间,争取把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再落实、深化,使得产业达到一个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西藏援藏这段时间,侯斌和对口帮扶的两个贫困户家庭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大家互相像亲戚一样走动。长期接触下来,淳朴热情的当地百姓也给侯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西藏这个地方,从内心上来说,能够给当地的农牧民发展带来好的东西,能够留下一些人生中有念想的东西还是很开心的。”
从零海拔的家乡来到3700米海拔的高原,在侯斌看来他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内容和行政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整个工作组都是这样来工作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为了这片土地辛勤耕耘,为了老百姓不断地奋斗。我们的成绩也是属于我们工作组的,我个人也只是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在外人看来是一个(援藏)产业或者项目,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其实就是做了一些日常该做的工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