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建刚:逐梦航天,让科研成果为创新助力
2021-07-21齐轩
齐轩
戎建刚
“有梦想就要努力实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8511所科技委主任戎建刚,长期从事电子对抗研究工作,在他看来,不必拘泥于过去的学历和经历,在干中学、学中干,就能快速成长。
逐梦航天
1963年,戎建刚出生于江南农村。小学三年级时,他在一部电影中看到工程师趴在图纸上做设计,图纸竟有屋顶那么大。戎建刚既震惊又羡慕,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工程师。
1980年,戎建刚参加高考,在填写志愿时仍不忘儿时梦想,填报了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1984年,他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戎建刚被分配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8511所工作。跨入航天事业的大门,他终于开启了逐梦之旅。
戎建刚在读硕士期间进行了“单层印制电路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来到8511所后,继续做相关工作,重点是解决工程应用问题,从无到有地建立印制电路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戎建刚用一年多时间为多个课题设计了几十种不同类型的印制电路板。在设计双臂螺旋天线时,他借助了CAD软件。这在当时非常先进,为此,戎建刚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
工作一段时间后,戎建刚发现这个专业方向不是所里的主专业。于是,他一边带新人,一边思考换专业方向。电子对抗有“电子侦察、信号处理和电子干扰”三大主专业,戎建刚根据当时所里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打算从信号处理专业入手。1989年,他开始从事雷达信号分选处理工作,从此进入了电子对抗的主专业。
科研攻关
1996年年底,戎建刚承担了一个新设备的研制任务,包括“测向、测频和信号处理”三个子系统。其中,测向子系统采用“电扫多波束恒差体制”的测向接收机,当时没有任何技术储备,用户却要求在三个月内交付。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从做方案、订器材、加工到系统调试、联试,期间,戎建刚遇到了许多问题。系统调试时正值寒冬,调试间在一个没有暖气的大厅里,即使戎建刚穿上厚厚的羽绒大衣,也常常冻得手脚发麻。临近春节,测向接收机的攻关也到了关键阶段,第一批测试数据整理出来后,戎建刚发现天线波束形状严重畸变,无法满足测向原理的基本要求。面对一条条起伏不定的曲线,戎建刚一下子蒙了,当时已经凌晨两点,长期加班的他早已疲惫不堪,虽然脑子里还在想着要解决问题,但人实在太困了,趴在调试桌上就睡着了。
戎建刚在梦中想到分段切割逐段逼近的解决办法,心情激动,醒来后马上开始验证。问题解决后,戎建刚又相继采用非均匀分段解决不同曲线形状、非线性量化解决数据量暴增等一系列问题,终于按期完成了任务。
2002年,8511所接到研制一套大型电子战模拟器的任务,戎建刚担任项目负责人。该项目规模大、技术指标远超国外同类产品,有的技术在国内也是首次采用。无论是技术还是组织协调,对戎建刚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为保证方案合理可行,戎建刚把方案设计分解为总体方案、分系统方案和重要模块,通过层层把关确保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在组织实施阶段,他精心安排,统筹协调,最大可能地提高项目组的工作效率。精心设计、紧密协调、紧张工作,戎建刚所在团队最终在二十个月内完成了项目的全部研制工作。该项目交付后立即投入使用,成为用户单位训练及装备试验的主要参试设备,性能稳定可靠,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随后又追加了一套產品系统。
在此基础上,按照系列化发展思路,戎建刚在产品功能和性能方面进一步优化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类模拟器产品。该项目的成功研制使8511所在国内同行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与航天事业共成长
经过多年的探索后,戎建刚开始思考,过去积累的先进技术能否用到航天产品上?考虑到太空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要解决产品小型化、恶劣环境适应性等问题。
2006年,戎建刚率先提出为某航天平台研制新一代多功能智能化装备的方案并开展预研。他一方面抓总体方案,根据航天产品的约束条件不断优选并细化工程实施方案,同时组织攻关队伍,带领微波与天线、数字处理、机体结构三个攻关小组协同推进。历经五年攻关,经过七轮样机的迭代改进,他终于做出了想要的航天产品。戎建刚不仅提升了技术水平,还带出了一支总体技术、专业技术、外部协作优秀的技术团队,为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某型号产品研制招标中,戎建刚所在团队凭借良好的预研基础成功中标,紧接着又通过竞标拿到一个更高要求的型号装备研制任务。以这两个型号产品为基础,戎建刚进一步拓展了产品系列,开创了8511所在该领域“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保障一代”发展的良好局面,不仅做到产品性能一直保持国内领先,还做到了本领域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第一,确立了8511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国家队”地位。戎建刚带领的团队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并获得“航天科工集团年度感动人物”和“航天基金集体奖”。
大量的无线电设备都要依赖电磁频谱才能正常工作,同样,电磁频谱也可以影响甚至阻止其正常工作。电磁环境应该如何定量描述,又如何制定通用标准?“我们需要搞清楚外部电磁环境对无线电设备的影响,并找出一套通用的方法进行评价。”戎建刚从2010年开始搜集文献资料研究。他发现已有方法都是研究电磁环境本身,不包括受其影响的对象,因此无法回答对无线电设备的影响问题,研究必须另找出路。
能否从各种无线电设备特定的电磁环境中找寻出共性要求并建立一种理论体系?按照这样的思路,戎建刚带领团队开展深入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申请多项专利及标准,初步形成一套理论体系框架,获得军内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成功申请“十二五”“十三五”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成功申报国防重大基础技术项目群,成功申报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电子信息设备复杂电磁环境试验中心”资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切以需求为导向,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把个人的前途与8511所的前途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不断前进的力量之源。”戎建刚说,只有这样才能与国家航天事业共同成长。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