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索斯“太空之旅”创多项纪录
2021-07-21者刘皓然汪品植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陈翔 本报特约记 者刘皓然 汪品植
继英国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之后,世界首富贝索斯也在20日正式启动了首次亚轨道空间之旅,与3名同伴在“太空边缘”体验“失重”。4人乘坐飞船进入距地面超过100公里的亚轨道旅行后安全返回地球,全程历时约11分钟。贝索斯这场备受瞩目的太空旅程创下多项纪录,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由非专业宇航员参与、全程“无人驾驶”的“太空游”,但这趟行程巨大的耗资和浓厚的商业属性也引发美国舆论的批评。有媒体认为,贝索斯和布兰森等人的探索虽然为新兴行业创造了前景,但这种极度奢侈的“太空游”将长期作为少数“有钱人的游戏”,短时间内很难发展成规模。
首次“无人驾驶”太空之旅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20日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0日上午9时许,搭载着贝索斯一行的“新谢泼德”号火箭于得克萨斯州西部的沙漠地带垂直升空,火箭推进器上升至76公里的高度后与太空舱分离,后降落至距离升空地点约3.2公里处。由于此次太空之旅属于“亚轨道飞行”,太空舱不会进入环地轨道,它在升至106公里处后就会开始下降。不过,几名“宇航员”仍能体验到持续数分钟的失重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贝索斯乘坐的航天器达到了100公里处的“卡门线”——这是国际航空运动联合会等机构共同定义的大气层与太空的分界线,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边缘”;而“飞越卡门线”的航天人才是“真正的宇航员”。相比之下,布兰森一行未能“压线”,其飞行器只到达了海拔84.8公里的高度。NBC称,贝索斯旗下的私人航空器公司“蓝色起源”此前还奚落竞争对手,暗讽布兰森并没有真正实现“太空之旅”。
贝索斯此行打破多项纪录:比如,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无人驾驶”的全自动太空飞行;包括贝索斯在内的乘客中有3人是未经专业训练的“素人”,且两名乘客的年龄也分别创下太空飞行“最高龄”和“最年轻”纪录。据路透社20日报道,“新谢泼德”号一共搭载4名乘客,除贝索斯外,还有他的弟弟马克,以及现年82岁的前美国女飞行员沃莉·冯克,她曾在上世纪60年代参与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水星13号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女性宇航员。还有一名乘客是年仅18岁的荷兰“富二代”奥利佛·德门,他也是此行唯一一个“买票上船”的乘客,其父亲为这场太空旅行支付了2800万美元巨款。
“留在太空,别回来了”
美国《福布斯》杂志评论称,贝索斯和布兰森的太空探索并不是出于科学目的,无非是“无聊的亿万富豪”为了生意与个人兴趣而进行的“烧钱游戏”。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称,国际上对“太空边缘”的界定其实并不统一,贝索斯和布兰森两家之前的争论主要是出于对“商业话语权”的追逐。贝索斯此行的宣传片带有浓厚的广告色彩,比如展示太空舱宽大的舷窗、良好的观景视角、先进的逃生系统等。
贝索斯上太空前,高达16.3万美国民众共同请愿,呼吁他“留在太空,别回地球”。美国《国家》杂志更是撰文讽刺称:“我们对他上太空倒没什么意见,但麻烦他先把在地球上欠缴的税款结一下。”今年6月,贝索斯、马斯克、迈克尔·布隆伯格等美国亿万富豪被媒体曝光近些年避税严重。
“太空旅游”仍然遥远
有业内人士对贝索斯等人的太空探索公开表达了支持。美国空间行业分析人士卡塞雷斯认为,贝索斯等人的太空试飞其实是未来“太空旅游”行业的起点。也有行业专家指出,“宇宙航行”这一概念本身都尚仍处于婴儿期,与之对应的监管制度更是一片空白。目前,最基本的乘客安全问题并没有保障。
“太空旅游”如何与现有的空管体系进行协调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美国国会众议院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委员会下属的航空小组委员会主席德法齐奥举例称,今后航班乘客可不愿听到这样的广播:“我们抱歉地通知您,您的航班将被延误一个半小时,因为一帮有钱人要上太空体验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