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论析
2021-07-20王秀丽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阶段,运用战略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方法,针对新闻舆论工作做出一系列创新性阐述,主要表现在: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厘清了经济建设与新闻舆论的辩证关系、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的辩证关系、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的辩证关系;坚持以史为鉴,立足现实,将历史的思维方法置于新闻舆论工作之中;以全局性的战略眼光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战略功能和战略部署进行审视;运用底线思维揭示了党性原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规定;以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实现了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定位、内容、方法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1)03—0005—06
[作者简介]王秀丽,女,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新疆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立足于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的新论断,由这一重大命题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方针原则、任务要求以及根本保证进行创新性阐释,这些创新性阐释集辩证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战略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方法于一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举旗定向,纵横捭阖
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着眼于事物发展的整体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是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的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1习近平总书记把战略思维贯穿于新闻舆论工作领域,强化新闻舆论工作的战略性功能,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旗定向,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稳航前行的“指南针”和“方向盘”。
(一)明确新闻舆论工作的战略功能
首先是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有效地整合多样化的社会舆论。“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社会的‘黏合剂和道德的‘风向标。”2“不好的社会舆论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1新闻舆论工作通过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对多样化的社会舆论进行批判整合,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党的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从而不断壮大主流舆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性的舆论氛围。
其次是防御功能。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威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二是国内的各种社会思潮、非主流价值观等对主流意识形态冲击,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点由此不断演化、呈现出来。面对种种形势,新闻舆论工作就是要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重点是抵御社会舆论风险。面对西方实施“和平演变”“西化”“分化”“颜色革命”的形势,新闻舆论工作的防御功能确保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有效应对各种舆论风险和挑战。
再次,服务功能。新闻舆论工作的服务功能表现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舆论引导工作贯穿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之中,汇聚起强大的舆论力量。
(二)明确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
首先,增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用“喉舌”“耳目”之战略定位,将党性原则熔铸于新闻舆论工作的全过程。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是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等旗帜鲜明的论断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要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党的领导。
其次,突出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党性原则。新闻舆论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3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家的眼光,精辟概括出“澄清谬误、明白是非、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的舆论监督功能,使之形成与党内监督相互贯通的监督合力。
(三)明确新闻舆论工作的战略部署
首先,明确新闻舆论工作的战略支点。从“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的主战场”客观形势出发,建构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框架,聚焦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空间是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重大时代课题,推动实现大宣传格局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大宣传格局”理念,将这一理念运用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彰显舆论宣传工作的强大合力和强大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战略功能。
其次,明确新闻舆论工作的战略任务。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明确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基础性,二是战略性。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加强社会舆论热点引导、做好思想领域重大问题分析与研判、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二、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对立统一、整体推进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范式,从宏观视野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对立统一是辩证思维的核心,有助于人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将新闻舆论工作贯穿于国际和国内两个领域。从国际看,着力于文化软实力视角下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强弱与国家经济实力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往往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1的境地,这与我国综合实力尚未转化为话语优势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国际话语权提升缓慢的矛盾出发,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名片,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2有力反驳“中国威胁论”等谬论。从国内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影响力。
(二)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关系
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新闻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理论观点。首先,新闻舆论工作的人民性必须以坚持党性为前提。只有坚持党性,才能让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敲开百姓的思想之“门”,从而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理论自觉,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和思想基础。其次,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的最终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新闻舆论工作说到底是为了人民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方针,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3,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衡量新闻舆论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通过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走基层,访民情,不断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素养和能力;通过增强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与网民交流互动,树立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理念。
(三)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闻工作重要论述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策略,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实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首先,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基础上,突出互联网舆论斗争的特殊性,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布局,凝聚民心、增进共识、汇聚力量、提振精神,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其次,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辩证统一于新闻舆论工作整体布局,以期推动我国舆论内部和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
(四)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闻工作重要论述中的服务群众可以概括“两多”: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确保新闻媒体始终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引导群众可以概括为“两个引导”: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个“四个自信”,引导群众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两者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综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秉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统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对立统一,整体推进。
三、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思维:以史为鉴,立足当今
(一)新闻舆论工作以史为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闻舆论工作必须从苏联解体的惨痛经历中吸取教训。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境内外各种势力相互勾结,极力推崇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各种反苏共领导的文艺作品、小说、电影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极大混乱,逐步瓦解了苏联意识形态防线。在多种因素的推波助澜下,苏联意识形态领域彻底崩塌。时代在发展,西方实施“西化”“分化”中国的险恶用心始终没有变,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新闻自由”“舆论自由”不过是其逐步渗透、恶意控制直至彻底摧毁社会主义国家的华丽外衣。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宏伟蓝图中,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首要前提。只有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新闻舆论阵地才不会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占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闻舆论工作在历史方位中把握前进方向的重要论述,赋予新闻舆论工作清晰的历史方位和科学的知行方法,使新闻舆论工作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
(二)新闻舆论工作立足于新时代、新变局和意识形态斗争新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阶段,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影响世界舆论格局深刻变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遇,有机遇同时又有挑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新闻舆论工作必然要发挥意识形态“排头兵”的作用,在社会制度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表现为:一方面为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国际舆论舞台上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理念,体现中国立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内外传播格局发展大势,深刻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将新闻舆论工作贯穿于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各领域以及国际话语权斗争中。
从国内视角看。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将新闻舆论工作贯穿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既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闻舆论工作奠定坚实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新闻宣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既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纠正西方的舆论偏见,廓清西方舆论的陷阱,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又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就,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支持和舆论共识。既要通过全面依法治国为舆论监督及有序推进监督体系制度完善提供法制保障,又要通过舆论监督不断增强全民法治思维,形成依法守法遵法的舆论氛围。既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保障新闻舆论工作主体的战斗力,又要通过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推进全面从严治黨的进程。
从国际视角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重大判断。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叠加冲击,全球范围内矛盾冲突和风险隐患增加。受之影响,世界舆论格局深度变革,舆论斗争亦更加激烈。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扩张论”“中国修正论”“中国病毒论”等不断消解中国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新闻舆论工作贯穿于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审视,聚焦国际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刻阐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在国际舆论斗争中积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将中国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传播之中,中国舆论场释放的能量越来越强。
四、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思维:正本清源、守正创新
创新思维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从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坚持守正创新的核心理念,以一系列相互贯通的原创性思想作为理论支撑,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境遇,深刻洞悉新时代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格局,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碰撞,东方与西方相交叉的广阔视野,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功能及运行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使命、职责、任务、体制进行富有时代气息的探索。
(一)对新闻舆论工作定位的创新
毛泽东同志关于舆论工作的核心思想即引导“舆论不一律”,达到“舆论一律”;邓小平同志强调舆论导向要以“四项基本原则”统领,用“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的标准;江泽民同志以“福祸论”强化舆论导向工作,强调舆论导向工作要符合党的路线、政策和工作方针;胡锦涛同志以“利党利国利民和误党误国误民”作为衡量舆论导向正误的标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事关(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高度概括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将新闻舆论工作贯穿于社会主义道路,贯穿于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贯穿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的全局中,特别凸显新闻舆论工作的时代性,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极端重要性。
(二)对新闻舆论工作方法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将“正面宣传为主”“时效度尺度”“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为要”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四轮”,把“增强国际话语权”“注重网络舆论引导”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两翼”,尤其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网上舆论工作方法,对新闻舆论工作方法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创新。比如,打破陈规,改善“删、堵、封”的传统舆论引导方法,从根本上扭转了曾经一度被动甚至失语的“鸵鸟效应”,新闻舆论工作从正本清源迈向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
(三)对新闻舆论工作思路的创新
首先是理念创新。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基于信息传播的渠道、平台等日益多样化,习近平总书记从积极开拓新的工作领域、探索新的工作方法、设计新的工作载体、探索新的工作思路等四个方面进行理念创新。
其次是内容创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受众吸引力的变化以及对社会影响力的变化,内容创新成为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关键所在。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作为衡量内容创新的标准,推动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的新闻舆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再次是手段创新。占领新媒体格局下信息传播制高点,提升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手段创新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从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深刻变化的现实状况出发,强调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潜力的新途径,将新应用、新工具、新平台、新业态,包括微博、微信、客户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移动直播平台、云平台、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多种传播形式灵活运用于新闻舆论工作中。
最后是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机制创新寄予了新期待,他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机制体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按照这一思路,他将创新的着力点放在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上,积极建构有助于调动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精品的体制机制。
五、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底线思维:防控风险,积极发展
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重在突出事物的本质规定和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分界线和临界点,“托底”“守底”“保底”则是对“底线思维”的通俗释义。坚持底线思维,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以自身稳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要善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①
(一)政治层面
底线思维强调了恪守原则的重要性,以正本清源,弘扬正能量为重要任务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马克思新闻观的立场、原则和方法,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将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于新闻舆论工作采集、撰写、编排、发布等全过程,从而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本制度的舆论声音越来越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的情况出发,强化新闻舆论的政治底线,强调必须进行坚决的舆论斗争,以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的权威,从而维护国家政治秩序的良性运行。
(二)价值观层面
以底线思维建构社会基本秩序和道德底线。习近平总书记从强化舆论导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出发,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改革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三)实践层面
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工作成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我国网络安全建设,以底线思维审视我国网络舆论工作,一是从国际视角倡导构建人类网络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二是从国内视角强化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视网络舆情研判分析,着力化解网络舆情风险,为和谐社会建设搭建安全纯净的网络空间。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阶段,运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对新闻舆论工作做了系统、全面、深刻的阐述,以立意之深远性、内容之丰富性、思想之深邃性、视野之广阔性,将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理论与实践深度链接。
责任編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