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2021-07-20王明旭

林业与生态 2021年5期
关键词:全省生物生态

王明旭

5月22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联合国环境署提议的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性主题纪念日。生物多样性是解决一切包括气候、健康、粮食和水安全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的概念,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湖南省具有地貌类型多样、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集中的特点,使湖南生物多样性呈现出全球和全国价值。从全球来看,武陵-雪峰山脉和南岭-罗霄山脉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布的“全球200”136个的陆地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区之一,洞庭湖是36个淡水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区之一。东、西、南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武陵源、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湘西是世界地质公园。以洞庭湖和雪峰山脉、罗霄山脉、武陵山脉共同构成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线上主要栖息地。从全国来看,湘黔川鄂交界处山地为我国15个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关键区域之一;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地区中8个优先重点保护的湿地区域之一,南岭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中湖南境内有5个市、21个县级行政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占该区县级行政区和国家级保护区的26.6%和36%,俗称的“南岭五岭”有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和骑田岭4个岭位于湖南境内。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湖南有4个市、10个县级行政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占该区县级行政区和国家级保护区的22.7%和40%。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70%以上范围在湖南。在全国“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湖南省属于长江重点生态区、南方丘陵山地带范围。至2020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59.96%,森林活立木蓄积量6.18亿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23.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75.77%;草原资源14.4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7.04%。全省已记录有脊椎动物1045种,占全国的22.1%。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9种,占全国18.3%。全省已记录维管束植物6186种(含种下等级),约占全国的18%。为了保护全省富集的生物多样性,奠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强化建立法规政策制度体系。省级层面制定了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外来物种管理等保护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法规文件。湘西州出台了《湘西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是全国首部市一级出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全省已有19个自然保护区、35个湿地公园、11个风景名胜区、5个森林公园出台了“一区一法”“一园一法”,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省21.5%的国土面积规划為禁止开发区域,47.3%的国土面积规划为限制开发区域,将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等规划为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等一系列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的发展规划。2021年3月,《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纳入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二、强化做实保护基础基本工作。一是开展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实施了湘江保护和治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等一系列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开展了长(珠)江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湿等生态工程项目,促进了全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二是推进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自然保护地新体系。开展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授权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经济社会管理、行政许可和综合执法等权限197项。基本完成试点区集体林权流转工作,基本完成了试点阶段各项任务。三是全面推进生态廊道建设。着力在2023年前打造30条重要的示范型省级生态廊道,构建起以“一湖三山四水”和“一心一带九核”为主体的网状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四是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力推进以“三线一单”为主体,思路清晰、独具特色、针对性强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工作。五是强化执法监督。2005年至2020年期间,我省共查处各类涉生物多样性保护行政处罚案件412457起,行政处罚442586人次。“十三五”期间,全省侦破涉野生动物刑事案件1711起,刑事拘留2237人,有效震慑了涉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分子。同时,侦破了2018年“4.26”特大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马来穿山甲及其制品和夏顺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在洞庭湖内大规模修筑非法矮围等一批大案要案。六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2006年以来,全省林农新品种获得授权144件,自2010年以来,湖南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专利共授权490项。

三、强化推进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和科研平台建设。自2005年来实施生物多样性科技创新项目1263项,取得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219项。全省建立了国家级、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平台89个。二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编目。针对森林、湿地两大陆地生态系统,先后开展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湖南省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湖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中国沼泽湿地资源调查、9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等一系列调查研究。针对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持续开展了陆生野生动物、本土植物、木本资源调查、重大危害外来入侵物种等调查,并对武陵山区、南岭区、洞庭湖区等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经过大量而深入细致的调查、观测与监测,一些新种不断被发现。同时形成一批生物多样性方面省域、区域志书及综合和专项科考报告。三是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统一完整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建有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6个、省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5个,为全国、区域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加强了全省23条主要河流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建立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国家级监测站33个、省级36个,省级管理站1个,建立了全省2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评估。2019年全省省级以上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5165.79亿元/年。2020年度《湖南省森林、湿地资源与生态效益报告》评估全省森林生态效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1763.22亿元,湿地生态效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3557.92亿元。通过专项评估2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842亿元/年。五是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推动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2019年全省森林旅游接待游客9675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综合收入1097亿元,5家森林康养基地入围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名单。利用物种资源发展生态产业。2020年,全省竹木产业产值为1120亿元。将苗木花卉、中药材及农作物等植物资源与产业充分融合。全省油茶林总面积达144万公顷,茶油产量32.5万吨,产值547亿元,“三项指标”皆为全国第一。利用生态促进脱贫攻坚。截至2019年底,全省51个贫困县市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在全省总产值中比例达到45%。投入生态护林员资金11.29亿元,带动约10万贫困人口就地稳定脱贫。选派科技特派员3780人,服务林农3.8万次,共举办各类林业培训班6250期,培训林农42万人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基地175个,林草新品种转化推广面积1800公顷,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69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四、强化解决保护面临问题难题。一是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开展了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级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守护“一江一湖四水”公益诉讼、“绿盾行动”、自然保护地大检查、“绿剑”行动、小水电清理整治、非法采砂整治、矮围网围专项整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核查、遥感监测问题核查等专项行动。截至2020年底,全省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76个问题完成整改70个,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41个问题整改销号33个。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电项目退出、下塞湖矮围等问题整改,被编入全国100个“督察整改看成效”典型案例。二是大力实施生态效益补偿。2006年至2020年,全省投入森林生态补偿资金154.78亿元、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8亿元。出台了《湖南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建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湖南省环境空气质量奖惩暂行办法》。在永定区、君山区、隆回县开展野生动物致害商业保险赔偿试点工作,4年间3地累计赔付270.17万元,涉及农户415户,维护了群众的正当权益,调动了群众保护的积极性。2020年,开展禁食野生动物退出补偿工作,共补偿资金5.29亿元,全省禁食野生动物处置率和补偿资金到位率均为100%。完成了长江湖南段、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干流等天然水域禁捕任务。三是加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建立林业有害生物国家级中心测报点40个,发现松材线虫等12种危害林业的主要外来有害生物。依托中国农科院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监测,在20个县市区建立了农业环境定位监测点,查得豚草、福寿螺和稻水象甲等入侵主要农业外来物种142种。进一步筑牢口岸检疫防线,有力防范了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地中海实蝇等重大動植物疫情疫病和外来入侵物种传入。繁育了花绒寄甲、赤眼蜂、蔬菜害虫病毒等天敌生物产品21种。生物防治除在省内80余市县广泛应用外,已成功推广至湖北、江苏等20余省份,年均应用面积超20万公顷。

五、强化全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一是构建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平台。全省建立了以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有效参与的公众沟通机制。省林业局、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等多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章制度、行动计划、政策法规。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积极落实省政府和部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倡议。搭建了民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平台,探索出“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合作保护的模式。为了保护候鸟迁徙,政府部门的“候鸟保护站”和民间志愿者的“护鸟营”“候鸟守护站”“护鸟队”初步构建形成覆盖湖南省内14个市州及四大湖区和四大山脉的候鸟巡护保护网络体系,积极开展护鸟飞行动,创建了全社会参与的候鸟保护新模式。二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全省各级政府和林业、环保等主管部门以自然保护地、植物园等为平台,以非政府组织为支持,以生物多样性主题日为重点,以新闻媒体单位为依托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宣讲、联合签名、直播报道、新闻发布会等宣传活动,开展公益宣传,推出系列专题、专栏和重点报道。同时,通过基地建设,助推宣传教育,全省已建立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86家、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8家,科普教育基地140余家,每年讲授公益科普课程1000多场次,惠及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

六、强化开展国内合作国际交流。全省与五大洲30多个国家及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下转26页)       (上 接15页)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相关的双边和多边合作。2006年以来,全省组织实施了9个主要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合作项目,其中包括5个贷款项目和4个赠款项目,共引进外资近2亿美元、获得赠款400余万美元。如与芬兰开展了20多年的自然保护合作中,双方共召开了15次合作会议,交流100余人次,实施项目10 余个,涉及9个领域。岳阳楼区审理的何建强猎杀珍贵濒危动物案成功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十大交流案例,讲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同时,累计派出100余人次到美国、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进行研修、培训,实施引智项目50余项,引进知名专家50余人次。加强履行国际公约和国际协议职责。严格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中国丹霞崀山世界遗产地实施全面保护,2020年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展望从第三档“重点关注”成功晋级第二档“较好”。中国丹霞崀山世界遗产地一直处于第一档“好”的水平。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湖南的生物多样性独特而重要,未来应以2021年10月将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己任,努力工作,既为中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湖南经验、湖南智慧,更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全省生物生态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第12话 完美生物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