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火既济”原则针刺及穴位放血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2021-07-20叶巧仪宁晓军梁雪杏
叶巧仪,林 佳,宁晓军,王 蓉,余 兰,梁雪杏
(广东省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广东 东莞 441900)
失眠症是围绕低睡眠质量出现的各种临床症候群,包括记忆力、忍耐力及工作能力下降等各种不适。本病为临床常见疾病,患病率近年来随社会的发展明显上升,是临床上影响人们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现阶段,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虽在初期能取得相对满意的效果,但因药物安全性问题,难以长期使用。为寻找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于2015年3月~2020年3月间,笔者基于“水火既济”原则采用针刺及穴位放血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病例100例,分别为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门诊或住院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18岁~62岁,平均(40.16±3.02)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19岁~63岁,平均(40.23±3.88)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的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本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②能配合医,完成所有全部疗程的治疗;③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患有精神疾患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难以接受针灸治疗者:⑤严重安眠药依赖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水火既济”原则取穴及操作方法
常规选用脐针或小六合针,患者随机抽取接受上述两种疗法。患者取仰卧位,主穴均取坎位、离位。具体定位:脐针:肚脐十二点方位取为坎位、六点方位取为离位。小六合针:手掌掌面侧第一横纹缝中点定位坎位,手掌掌面侧中指第一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定位离位,通关针取内关。穴位常规消毒后,医者使用无菌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规格:0.20 mm×25 mm)快速进针,脐针坎位及离位针尖向肚脐外平刺进针,小六合针坎位及离位针尖均朝向掌心平刺进针。两种针法均取坎位先进针,离位后进针,不需要刻意要求得气,亦不需要刻意追求深度,一般仅要求针入3分~6分即可,留针时间为45 min,按照病情轻重缓急选择留针时间的长短,留针中间无须行针,针刺过程中患者可带针在治疗室内缓步安静行走。脐针或小六合针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作为1个疗程。
2.1.2 穴位放血取穴及操作方法
针刺治疗结束后,于大椎穴及至阳穴放血。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坐位或俯卧位,嘱患者全身放松后,常规消毒大椎穴及至阳穴皮肤后,医者手执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十余次,深度为1 cm~2 cm[3],点刺动作结束后,即刻以闪火法将大号或中号的玻璃火罐迅速吸附在穴位之上,留罐15 min[4],一般应令其局部出血5 mL以上,起罐后擦拭局部血迹后消毒,术中及术后患者均应注意保暖。每两日放血1次,5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2.2 对照组
参照《针灸治疗学》选穴:主穴选心俞、神门、太溪,肝郁加太冲,痰热加丰隆、内庭,心脾两虚加三阴交、脾俞,多梦加胆俞[5]。穴位均取双侧,每次取2对~3对穴位,隔日交替使用。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用一次性不锈钢无菌针灸毫针针刺(直径:0.20 mm,针长:25 mm)。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60 min。以上治疗每天1次,10 d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口服药物:阿普唑仑片[6](药物名:阿普唑仑片;规格:0.4 mg/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277),每次0.8 mg,1次/d,夜间睡前一小时至半小时口服,7 d为1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分析
3.1 睡眠质量评分标准
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7],表中共设19个个评及5个他评条目,其中第19个评与5个他凭不参与记分,在此仅以18个个评题目计分评价,得分越高则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3.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判定。治愈:睡眠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长>6 h,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清醒后精力充沛;好转:夜间睡眠时长>3 h,伴随症状较治疗前改善;未愈:睡眠状况无明显改变或加重。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治疗效果的PSQI评分均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5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有53例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2例患者出现晕针情况,休息后缓解。对照组45例患者中,共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3例患者为疲倦、乏力、嗜睡,2例出现胸闷、心悸、心慌,1例出现肢体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 %。
4 典型病例
赵×,女,30岁,医护人员。因“入睡困难1 a余”于2020年3月来诊。患者1 a余前因家中变故出现入睡困难,常整夜无法入睡,偶入睡后又多梦易醒。予脐部坎、离两位针刺,大椎穴及至阳穴放血3次后,睡眠情况明显改善,继续治疗3次后,上述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 论
失眠在《内经》中记录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称为“不寐”[8]。失眠病机虚实夹杂,但以虚证多见,虚证常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引起心神失养所致。实证则多由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安所致。其失眠久者表现为虚实兼杂[9],水火不容及阳不入阴。故笔者治疗失眠的原则为令水火既济,采用脐针或小六合针沟通心肾,调理阴阳,大椎穴及至阳穴放血补虚泻实,引阳入阴,最终达到水火相融。
脐针或小六合针是以易经理论及太极八卦概念为指导,以肚脐或手掌模仿太极八卦的经络系统为调控核心,通过针刺肚脐或手掌八卦方向来调控全身的经络气血,达到调理脏腑阴阳平衡,从而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10]。本病采用的坎位、离位浅释:坎属水对应肾,离属火主心,两卦相配为“水火既济”卦象。以卦象看,坎为阳卦,为男,但居阴位,离为阴卦,为女,但居阳位,针刺坎位、离位能使肾水上升,让肾水济心火而袪肾水之寒,使心火融肾水以熄心火之热。阴交阳气,火济水气,自然神安心宁。而脑者精明之府也,得火则温,得水而清,阴阳通调则神清气爽,失眠诸症自消。小六合针及脐针仅在手上或肚脐针刺,安全性高,其疗程短,见效快,患者接受程度高。
刺血疗法是在某特定穴位上以三棱针点刺放出少量血液从而治病愈疾的方法。其根据在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提出了“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11]。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至阳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两穴均位于督脉之上,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上,总督诸阳经,“腹为阴,背为阳”,手足三阳经均循行于人体背部。于大椎穴及至阳穴放血,能激发甚至振奋督脉乃至六大阳经所辖区域的阳气,阳极而阴生,上述两穴放血更可引阳气入阴分,扶正气驱邪,舒缓脑血管的压力。无论虚火或是实火所致之失眠,在大椎及至阳两穴放血后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本次研究对基于“水火既济”原则针刺及穴位放血和常规针刺西药组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本疗法的缺点在于,小六合针在手上施针,即使以毫针针刺,其疼痛亦较明显,而脐针的针刺疼痛相对较轻,患者更容易接受。大椎及至阳穴放血的疼痛感更为强烈,故此疗法的疼痛感常使畏惧疼痛的患者望而却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与常规针灸及口服西药治疗方法比较,基于“水火既济”原则针刺及穴位放血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相对较高,且更加简单方便易操作。最关键是本疗法无须服药,为绿色疗法。所以本疗法值得各位临床同仁进一步研究,从而发掘其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