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话题异常主体作用机理与仿真研究*
2021-07-20兰月新夏一雪
邹 仪 兰月新 张 鹏 何 巍 夏一雪
(1.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廊坊 065000;2.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河口 661300)
1 现状分析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网民增长主体逐步由青年人转向未成年人及老年群体,网民结构日趋完整,他们共同构成了多元庞大的数字社会[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了解时事、表达观点、提出诉求,网络媒体成为了民众意向的“聚集地”,特定条件下的网络话题亦成为了风险的“孕育场”,特别在一些事件发生后,网络中存在的异常主体通过传播负面、消极、虚假、煽动性信息破坏网络生态,对话题的正常传播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话题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研究异常主体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评估其作用效果,有利于引导网络话题的良性发展,同时亦能为政府网络空间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异常主体主要包括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等。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相关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性的研究,该类研究侧重于从定性分析的角度讨论网络水军等异常主体的类型、形成机制和危害后果,如杨枝煌将网络水军分为三类,并借鉴相关理论阐释了三类水军的信用运作机理[2];彭媛等从网络受众的复杂心理、网络媒体、传播者等角度出发,论述了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等异常主体出现的必然性[3];黄娅琴等通过分析网络水军的内涵,阐述了网络水军在扰乱市场秩序、违背公序良俗、引发信任危机、扭曲公众价值观等方面的危害[4]。第二类是识别性研究,该类研究重点在于异常主体的识别,如张艳梅等通过构造静态特征指标并使用基于遗传算法的贝叶斯模型对社交网络水军进行检测,且构造的模型具有良好召回率[5];Hua等通过用户属性特征、用户微博特征、用户行为特征等要素,基于支持向量机构建模型以识别网络水军[6];李岩等分析正常用户和水军用户间的差异,以半监督模型为基础,结合动静行为特征构建在线检测模型,从而检测异常用户[7]。此外,亦有学者自建新模型以识别异常用户,如杨锡慧通过挖掘传播网络中的重叠结构,提出一种兼顾结构与内容的MSD模型,并通过实验证明其准确率[8]。第三类是措施类研究,该类研究的重点在于针对异常主体的危害性制定相应策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王子文等针对网络推手的形成和发展,总结网络推手行为组织的特点,并从技术和管理层面提出具体治理措施[9];张筱筠等从微博营销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异常主体给微博营销造成的危害,并基于此提出优化营销、避免危害的具体策略[10];赵玉岗站在新闻媒体的视角,针对异常主体对参与式新闻的社会危害性,从议程设置、意见领袖、平台引导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11]。此外,亦有学者借鉴成熟理论模型在该领域开展研究,如张宝生等运用演化博弈方法,从当事人、网络推手、监管者三方出发构建博弈模型,继而针对模型的研究提出具体治理对策[12]。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中缺少从动态演化视角研究异常主体对网络话题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异常主体进行分析,在网络话题正常演化的情况下考虑异常主体的作用效果,描述异常主体作用后网络话题的演化过程,构建微分方程模型,研究有异常主体参与的话题的演化规律,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也为政府网络空间治理提供参考。
2 网络话题异常主体作用机理
2.1异常主体性质分析话题产生后,不同主体皆会对相关话题事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这些主体可分为普通网民、意见领袖、官方媒体、网络水军四类,四者皆处于某网络话题的情境中。其中异常主体主要指“网络水军”一类,可以简单认为异常主体是相关事件发生后,为获得目标收益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无意义、虚假、炒作信息的账号,其一般通过发布“灌水”信息,并对相关话题进行炒作、引导来产生作用。正常主体主要指普通网民,其是另外三类主体的竞争核心,即官方媒体、意见领袖、网络水军在互联网内竞争的实质就是吸引更多普通网民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受异常主体干扰的正常主体亦有可能转化为其同类;意见领袖则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其是否属于异常主体需据实际情况讨论,但本文亦仅假设其为正面舆论的引导者[13],即意见领袖为可降低谣言等负面言论的正面舆论表达主体;官方媒体由于其权威属性,天然带有意见领袖的性质,且相较于其他主体官方还具有管理的职责。网络话题中的异常主体相关账号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属于自然人,即现实中的用户为达成特定目的或受其他异常主体影响,在特定的话题中成为异常主体;其二源于社交机器人,社交机器人是互联网中虚拟出的现实自然人,它们可以像其他异常主体一样通过灌水等行为实现既定目标。
2.2异常主体作用机理明晰异常主体存在的因由,分析其作用影响的机理,有助于加深政府等管理者对网络话题在异常主体作用下演化情况的认知。以下针对异常主体的作用过程,从环境、动力、手段、目标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其机理如图1所示。
异常主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正是这些环境条件的存在给异常主体的产生及存续提供了支撑,相关条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流量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发展进步,“注意力”“流量”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各方主体在互联网上争夺普通网民的“关注度”,而网络中的异常主体则可通过“灌水、炒作”等行为制造虚拟热度以大量获取普通网民的“关注度”,在一定意义上讲,异常主体的出现符合了该种模式的竞争要求;二是泛娱乐化的兴起,泛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崇高感,并使娱乐因素充斥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在此情况下新奇、低俗、负面、消极的话题事件更能吸引网民的关注,异常主体能存在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其迎合了网民对此类话题的兴趣;三是议程设置的转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然来临,这使网络媒体具有了更强的交互性、自由性和开放性,议程设置的权利亦开始向普通民众转移,这也为异常主体作用的产生提供了支撑。利益因素是异常主体开展行动的直接动力来源,且在这个过程中利益需求会演化为特定目的,该目的会以“注意力”的形式体现,即吸引或转移“注意力”,吸引“注意力”是为引起关注,转移“注意力”则是设定新的热点话题,分散民众对当前话题的关注,其本质仍是吸引“注意力”。普通网民会在互联网中寻求自身的角色定位,根据其角色的不同倾向形成不同的群体,个体在群体中必然会考虑群体的态度,异常主体会发布大量信息,即通过灌水、炒作等手段营造出一种假性的群体态度,进而利用“沉默螺旋”效应引导群体倾向,此外短时间内涌现出的大量信息亦可能吸引到更多网民的“关注”“流量”,在这个过程中异常主体会将部分普通网民“同化”,并成功引导话题以达到特定目的。
图1 异常主体作用机理
3 网络话题异常主体作用模型
3.1模型假设从网络话题中发布信息数的角度看,话题产生后异常主体会发布一系列带有特定倾向的信息,这些刻意制造的信息将混杂在正常消息中,并对正常话题的舆论生态产生影响。设相关平台发布的信息数为x,且x是关于时间的连续可微函数,即x=x(t),初始时刻的信息数x(0)=x0;若话题事件正常演化,即无异常主体参与,则设此情况下发布的信息数最大值为K;话题事件除正常演化的情况外,还可能受异常主体的影响,此时设单位时间内异常主体发布的信息数为y。
(1)
(2)
单位时间内异常主体发布信息数为y,话题事件中异常主体发布的信息与有关该事件的正常信息相互混合,即单位时间内异常主体发布的信息数与此时正常主体发布的信息数之和为网络中呈现出的信息数变化速率,设异常主体作用后信息数变化率为F(x),则:
(3)
异常主体采用不同的发布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主要来说有以下两种策略:第一是等比发布策略,即异常主体考虑在正常舆论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其发布信息量与网络中同时刻关于某话题事件发布信息的总量成正比,比例常数E表示单位时间内异常主体的发布强度,即作用强度;第二是等量发布策略,异常主体不考虑其他因素,单位时间内皆发布数量固定的信息。在现实情况中,第二种策略使用频率较小,异常主体在作用过程中通常采用更加有效的等比发布策略,以下对该策略进行详细讨论。
若异常主体根据现有信息量x按照固定作用强度E发布信息,则y=Ex,则异常主体作用后的模型为:
(4)
3.3模型分析在实际情况下,由于话题事件性质的不同,其在正常演化时最终发布的信息数亦不相同,但考虑到互联网传播的广泛性及庞大的网民基数,K值相对较大,为更加直观展示两种情况下所发布的信息数x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假设某话题中K=500,在初始时刻仅有一条信息对其进行讨论,即x0=1,该话题信息数以固有速率r=0.65增长,同时异常主体以E=0.2的强度进行作用,绘制如图2所示图形。对比网络话题正常演化和有异常主体干扰两种情况下信息数的变化。由图可知,该情况下二者变化趋势相似,皆以“S”形曲线的形式开始增加并最终稳定到某固定值,但有异常主体作用的情况下,话题事件发布信息数到达稳点的时间相较于正常演化更早,且稳定后发布的总信息数更高。话题正常演化其信息数稳定点为K,有异常主体影响后稳定点数值增加,以下对异常主体作用后的稳定点作进一步讨论。
图2 正常演化和异常主体干扰演化对比图
对模型稳定点进行讨论时,并不需要对方程(4)进行求解以得到x(t)的动态变化过程,仅需讨论异常主体作用后话题事件信息的稳定量和保持其稳定的条件,即t→∞时,发布信息数x(t)的趋向,基于此对该模型进行分析。
(5)
4 网络话题异常主体作用仿真
研究异常主体影响机理并从发布信息数的视角出发构建模型描述异常主体在网络话题中的动态影响,欲使其提供理论参考和策略支撑,还需对异常主体的作用效果作进一步分析。以下从异常主体作用的强度、比率、时间三方面对其作用效果进行分析。
4.1异常主体作用强度分析发布强度E亦指作用强度,分析作用强度需对净收益进行讨论。在异常主体作用过程中,其最终作用目标是为达成特定目的、获取相应利益,遂对话题正常演化进行干扰,也就是说若异常主体的作用会使其利益受损,则不存在相应的干扰行为,即净收益不小于零是异常主体作用的基础。基于此,建立异常主体净收益公式:
T=αE-βEx
(6)
在E的取值范围内将其三等分,即分为低作用强度、中作用强度以及高作用强度,考察异常主体采取不同强度E作用时,不同天数下发布的信息数变化情况。由图3可以看出不同作用强度下每日新发布的信息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类似,皆是先增加后减小,不同的是随着作用强度E不断增大并到达临界值,信息数峰值亦不断升高,且峰值左移,到达峰值的时间也有所提前。
图3 不同作用强度下每日发布信息数变化
4.2异常主体作用比率分析在一些话题产生后,异常主体发布信息以吸引或转移网民对相关话题的关注,但其发布的多是负面、虚假、炒作性的信息,甚至是在歪曲事实后由其他异常主体对其进行讨论,创造出一种高发文量的情形,营造出一种虚假的热度,这些虚假热度能由作用比率表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作用比率进行讨论:第一,对比二者总发布信息数的差距,热度在社交媒体上最直接的体现是发布的信息数量,信息数的差距能直接体现异常主体作用后虚拟热度的比例。第二,对比异常主体作用后峰值时刻二者在单位时间内发布信息数的差距,通过该方式对比异常主体干扰后话题热度最高时单位时间内发布的信息数与正常演化最高热度时的差距,并以此讨论异常主体作用后虚拟热度的比率。
图4 不同情况下最终发布的信息数差距图
图5(a) 信息数与信息发布速率变化对比
图5(b) 时间与信息发布速率变化对比
4.3异常主体作用时间分析作用时间分析,即对比异常主体在不同时间段作用与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在实际情况中,异常主体为了特定目的通过歪曲、捏造事实引发相关话题,在该情况下,相关话题由异常主体发起,则异常主体的作用行为可能会在话题整个演化过程中持续,亦有可能在引发一定关注后停止,即全期作用与前期作用后期停止。由图6(a)所示,对比上述两种情况与话题正常演化时所发布的信息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三条曲线变化情况类似,若异常主体在整个演化过程中持续其作用行为,则话题结束后发布信息数最高,前期作用后期停止的情况与话题事件正常演化时的最终信息数相同,但其演化时间更短,信息数能更早达到稳定值。如图6(b)所示,对比它们每日新增的信息数,亦能看出若异常主体仅在前期产生效用而后期停止,整个话题事件演化时间缩短,且单日新增信息数的峰值亦有所提前。在话题事件演化过程中,异常主体的作用不仅能提高最终发布的信息数,亦能缩短相关话题的演化时间,并使对话题最激烈讨论的时间点提前,可以看出异常主体作用时间越长,话题演化也越激烈。
图6(a) 全期、仅前期、正常情况下信息数对比
图6(b) 全期、仅前期、正常情况下新增信息数对比
话题事件发生后正常演化,若有特定目的的异常主体关注到相关话题,则会在不特定的时间内干扰话题正常演化,在这个过程中,异常主体产生作用的时间不同,话题演化的进程亦不相同。若将话题演化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异常主体分别于三个时期中对相关话题进行干扰,即分别在这三个不同时期产生作用。
图7(a) 不同时期作用信息数变化
图7(b) 不同时期作用新增信息数变化
如图7(a)所示,对比初期、中期及后期作用与话题正常演化的区别,可以看出异常主体作用后最终信息数相同,但是异常主体越早参与,相关话题信息数亦能越早达到稳定值。对比每日的新增信息数,如图7(b)所示,相比于异常主体初期作用,异常主体中期作用每日发布信息数的峰值有所推迟,这也意味着异常主体越早作用,话题演化亦越激烈,且异常主体若是在后期作用,即在正常演化峰值过后才开始干预,则单日发布信息数会出现“双峰值”,这意味着异常主体的作用再次提升了相关话题的热度。
5 治理策略
在构建网络话题异常主体作用演化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模型作用效果及其中涉及的各项参数,可降低信息增长率r和收益系数α,提高支出系数β,具体治理策略如下:
第一,r与话题的性质直接相关,若该话题触及大多数民众利益或能引起大部分民众情感共鸣,则该话题就能吸引大批“关注度”,民众亦会通过发布信息表达其情感或诉求,从而导致话题热度上升,欲调控异常主体在相关话题中的负面作用,官方媒体需在相关话题事件发生后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并对事件展开调查回复,把握话题舆论治理的“时、度、效”,消除民众对相关事件的负面情绪,增长率r自然会随之下降。
第三,减少作用强度E亦可通过提高支出系数β实现,支出系数用以衡量异常主体每发布一篇信息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金钱及其他风险成本。对于社交平台来说,应加强对自身的监督,健全自身的监管体系以识别异常主体散布的负面、虚假信息,并给予相关账号“封号”“禁言”等处罚,提高会员注册门槛,这不仅能对用户进一步筛选还能提高用户粘度,如哔哩哔哩平台,其用户必须经过答题才能成为会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异常主体的作用成本。
第四,对于政府而言,提高支出系数β则可通过加强管理、完善法规来实现。补充针对异常主体治理的法律缺失,明确相关行为的违法界限并制定相应处罚细则,使得官方在治理异常主体时能够有法可依,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全亦能对异常主体起到震慑作用,也就是说在异常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加大,即提高了支出系数β。
6 结 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异常主体的性质及其产生作用影响的机理,构建数学模型描述异常主体在网络话题中的作用,通过模型分析及异常主体作用效果仿真,得出以下四个主要结论:
(4)相较于网络话题正常演化,异常主体作用能提高话题最终发布信息的数量,能缩短话题的演化时间,且每日新增信息数的峰值亦能被提高或使相关话题二次爆发,这说明异常主体作用后话题的演化过程更加激烈。
总之,本文通过对异常主体产生作用的机理进行分析,构建相关数学模型,研究网络话题在异常主体作用下的变化情况和规律,并得出相关结论,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为政府网络空间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当然,对于该模型的探究及异常主体作用方式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有待下一步研究进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