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校友协同育人的系统探究

2021-07-20刘志坚

关键词:校友三全育人协同

刘志坚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高校校友协同育人这一命题散见于一些论文和工作文件当中,但是对该命题的内容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较少。盖逸馨、邢林艳和薛婧贤、高波等若干学者已经开始从“三全育人”角度对高校校友育人展开探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1]对构建多主体全时空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做出了系统的部署。校友既可以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编外老师,也可以作为育人过程中的实践导师,更可以作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的资源供给者和具体参与者。校友具有这种独特优势,理应成为“三全育人”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校友与高校可以成为发展共同体和育人共同体。系统总结有关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剖析这一命题对于充分发挥校友育人资源优势,打开当前高校“三全育人”新视野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校友协同育人在“三全育人”中的价值分析

1.高校校友协同育人凸显“三全育人”的人力资源集聚效应

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认为:“人们一般提到校友支持,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校友捐赠,但校友捐赠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另一个方面是,校友一定也希望他们的母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校友以自己的行动来支持,他们的成功就是最大的支持。”[2]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来看,校友对母校的支持不仅是捐赠,更可以是人力资源的支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三全育人”基本思路之一是“推动各地各高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3]。校友就是高校极富潜力、亲近力的社会资源和育人力量,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高校校友分布在党政管理、学术、科技、经济管理、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各行各业。高校涌现了不少爱国敬业的校友典范,这些校友本身就是极富亲近力的德育资源,天然地成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重要来源。无论是教材编撰还是课程讲授,都可以引入学长学姐的优秀事迹,拉近大学生与先进人物的距离,引起更多共鸣。但是,校友又是一种松散型群体,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力和组织机构才能发挥效能。校友协同育人实质上是校友从在校生阶段的育人客体转化为毕业后的育人主体,是一种客体主体化的转换过程。校友作为从教育客体转换过来的教育主体,更能深刻感受到作为育人客体的真实体验。不同于标准化和学术化的育人评价体系,校友可以监督者和过来人的身份,对高校教学育人、实践育人等多方面育人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第三人参与高校育人方案的制定,让育人工作更显效能。高校要凸显“三全育人”的人力资源集聚效应不能走单靠校内育人资源的老路,否则就很难体现“三全育人”的内涵。高校校友协同育人可以整合校内外的育人资源,将庞大多样的校友资源纳入到育人工作系统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集聚与整合的功能。高校在开展“三全育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校友的人力资源价值,促使更多校友资源转化为育人的人力资源。

2.高校校友协同育人彰显“三全育人”的财力资源反哺效应

高校校友协同育人工作需要有一定的财力支撑,不论是课程教学设备、教材、教师聘用,还是育人实践活动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虽然高校自身有一定的经费来源,但是如果有校友财力的反哺,就会让育人工作多了一个持续和多元的资金来源。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有大量的奖助学金来源于校友。根据校友会网的调查显示:“最近40年来,全国高校累计接收校友捐赠总额达到363亿。”[4]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5]校友捐赠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财力支撑,也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多元投入的重要来源。随着高校与校友和谐共振关系的不断加强和政府捐赠政策的日益优惠,这种功能性的支撑势必会继续提升。但是从捐赠资金投向来看,很多高校与校友在科研、人才引进、基建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一大部分捐赠资金投入到高校的基建和景观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在育人方面的财力支持却仍显不足。高校校友协同育人可以搭建高校与校友协同并进的新通道,不仅能够凸显高校校友工作的正能量,让校友的财力资源反哺母校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高校校友协同育人夯实“三全育人”的物力资源基础

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涵之一[3]。这“十大育人”体系都需要一定的物力资源支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上。例如,实践育人需要到厂矿、社区和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网络育人需要拥有一定的网络设备,课程育人需要一定的授课设施和工具。尽管各高校专业设置和校友行业分布有所不同,但是高校开展实践教育课程或多或少需要校友资源或者通过校友推介。校友分布在各行各业,拥有一定的物力资源,可以转化“三全育人”的物力资源。校友创办的企业、校友所拥有的有关设施、校友管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可以成为育人的物质载体,可以成为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基地。例如,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与校友企业美术教育集团共建美育实践基地。

二、 高校校友协同育人在“三全育人”中的困境反思

1.高校校友协同育人的认识不足

在不少高校,校友更多与校友会活动和校友捐赠结合起来。校友如何协同育人尚未上升到高校“三全育人”的总体架构当中。在高校师生员工中,校友协同育人的理念还未普及,氛围尚未形成,常态化开展校友育人工作的学校较少。根据多所高校的调研情况,不少高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思政教师对校友协同育人缺少深入的认识和具体构想。其实不少校友很愿意参与高校的育人实践,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知灼见与学弟学妹分享,但是由于缺少具体有效的路径和保障机制,巨大的潜能尚待挖掘。

2.高校校友协同育人格局松散,尚未形成体系

大部分高校校友协同育人职能分属于高校校友办、学生处、教务处等校部机关和院系,没有针对校友协同育人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和议事机构,没有将校友协同育人全面纳入教学育人体系,只是作为实践课程的非常态化补充。高校不少院系虽然有开展若干校友论坛等活动,但是极少将其纳入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之中,校友尚未全面纳入“全员育人”的范围当中,项目和事务的分散性和领域分割,造成了校内校友协同育人的信息共享和组织协调机制不完善。校友参与高校日常的思政教学、劳动教育、法治教育、智育等工作缺乏体系化的引领和激励机制,校友助力“三全育人”的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例如,高校思政课当中极少有校友参与的互动环节,教案中也很少体现校友的先进事迹。但是,很多校友生动的奋斗经历,往往能够与在校生形成较大的思想共鸣,这方面缺乏系统化的机制甚为可惜。

三、围绕“三全育人”,构建高校校友协同育人的三螺旋体系

在高校育人体系中校友可以助力的项目繁多。但是,从众多高校开展的实践活动上看,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单位,教学与科研是育人的主渠道,并且校友捐赠是校友反馈母校的重要方式和高校拓展校外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学、科研和捐赠是最主要的三个路径。从校友教学育人、校友科研育人、校友捐赠育人三大方面来构建高校校友协同育人的三螺旋体系,以此系统生成高校校友助力“三全育人”的功能。具体如图1:

图1 高校校友协同育人的三螺旋体系

简言之,以校友教学育人体系为核心,以校友捐赠育人体系和校友科研育人体系为两翼展开,带动网络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等其他育人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交互融合发展。具体如下:

1.构建多元参与的校友教学育人体系

校友是母校的名片,校友的关心、支持是高校教学育人的不竭动力。构建校友教学育人体系首先要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渗透校友元素,凸显校友的育人功能,进而在该体系中构建校友深度参与的教学育人体系。按照“三全育人”多元参与互动理念,现代化的校友教学育人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元参与的开放式平台,让校友与师生在育人的花圃中都可以孕育优美的德育之花。具体来说,一是丰富多彩的校友育人课程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就业辅导等课程中设置校友讲授的课程,将校友返校报告、交流制度化、常态化。例如,定期举办各类校友讲坛、论坛,通过组织创业校友论坛、创业咖啡屋等活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设置若干校友互动交流的章节,邀请优秀校友定期返校分享爱国敬业的真实经历和体验。例如,电子科大举行的“基层校友母校行”系列活动,绍兴文理学院创办的“校友故事汇”栏目。二是完善的校友导师体系。通过常态化邀请校友担任在校生导师,构建校友导师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可以借鉴表1高校的做法。

表1 部分高校的校友导师计划

三是统分结合的校友单位教学实践基地体系。高校可以改变以往各院系分散到校友单位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的状况,构建全校统筹和院系自主,特色分明的教育实践基地体系,并将之纳入高校现代化的教学实践体系。具体来说,学校层面制定校友教学实践基地的总体规划和考核任务,各院系结合自身特点和校友资源行业分布状况,对校友单位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全过程的管理服务,避免以往只注重揭牌,不注重实际合作内容的问题。

2.构建密切协同的校友科研育人体系

科研育人是教育部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6]。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7]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协同的大框架之下,校友参与母校的科研工作,不仅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协同,更应该让科研成为新的育人通道。具体可从几个方面来构建:一是校友、校友单位共建教学科研平台机制。高校可通过各种校友活动和校友工作网络构建常态化机制,积极推动校友、校友单位通过捐建学术交流中心和实验室、教学设施,合作创办有关学院和研究机构等,以捐赠推动高校有关学院、学科的科研平台建设,为科研育人提供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例如,福州大学校友领衔企业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联合创办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集团为学校捐赠了大量建设资金,还在上杭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福州大学“紫金模式”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培育了一批扎根矿山,报效国家的矿业人才。二是校友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国内外一流大学都致力于促进与校友的产学研合作。例如,哈佛大学一直都致力于选择校友较为集中的企业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哈佛商学院通过校友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为哈佛和企业牵线搭桥,更易于调动企业参与并支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8]。高校在与校友开展常态化产学研合作之时可以将育人成分添加进去,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品德教育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合作项目之中。三是建立科研界校友联谊机制和先进事迹常态化的宣教渠道。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科研界校友联谊组织、校友论坛报告会及科研风采展等形式,逐步吸纳科研界校友参与高校科研育人工作,并且可设立校友信息宣传机构和载体,常态化地挖掘科研界校友勇攀科学高峰,恪守科研诚信,科技报国的先进事迹,将这些事迹材料融入到高校日常的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学之中,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友科研育人话语体系。

3.构建功能多样的校友捐赠育人体系

大学捐赠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改革的动力之源,不仅为高校的管理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更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9]。在大思政的总体框架下,校友捐赠不应仅仅归结为物质支持,更应该从育人角度深挖其内涵和多维效能,彰显多样的校友捐赠育人功能,构建功能多样的校友捐赠育人体系。该体系主要分为几个部分:一是校园捐赠物的文化塑造体系。目前,不少高校都遍布校友捐赠的建筑物、校友林、雕塑等景观设施,校园捐赠文化与校友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在此基础之上,不能满足于捐赠物的刻牌立碑工作,应通过对捐赠物的多样化文化塑造,广泛宣传捐赠者,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捐赠文化品牌,让广大师生深切感受到校友感恩母校的情怀,让慈善奉献的文化扎根于校友和师生之中,让他们体会到慈善捐赠的重大意义和荣誉感,形成特有的感恩文化。二是校友奖助育人体系。高校校友会、基金会与学生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密切协作,力争使各类校友奖助奖教金的筹集和发放工作形成体系,不仅要让一大批优秀生、贫困生、优秀教师及时获得奖助,对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促进优秀师生继续提升起到推动作用,而且要组织好各类捐赠仪式,讲好捐赠故事,让校友爱校荣校和热心慈善的精神一代代传递,让校友奖助项目成为校友与在校生情感联络的一个纽带,让更多的学生毕业之后也愿意通过人力、财力、物力回报母校[10]。三是创业捐助体系。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各类创业大赛和毕业生创业扶持活动纷至沓来。高校可充分发动校友积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形成学校统筹推动,各学院和地方校友会联动的创业捐助体系,打造高校创业教育的新亮点。例如,高校可以推动校友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专利和收益等方面与校友共享。

高校育人工作不仅是高校内部的单向驱动。高校校友的数量远远大于在校生,校友参与高校育人工作是一流大学的重要经验,也是构建“大思政”格局和“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理清高校校友协同育人在“三全育人”中的价值是校友参与高校育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生成高校校友协同育人功能并不是单纯的路径建构问题,而是一种在问题反思基础之上的“破”与“立”的建构过程,更多应该放在校友资源与高校育人工作的匹配性和资源优化整合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形而上和形而下相结合的逻辑建构,形成“三全育人”的新领域和新动能。

猜你喜欢

校友三全育人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