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境不命题
——2021 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试题分析
2021-07-20河北冯金曼
河北 冯金曼
2021 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已落下帷幕,这是对2021 年高考的一次预演,其试卷对高三复习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一、试卷考点分布
笔者分析了此次试卷的结构特点,总结出以下内容:
1.试题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是分开考查的,选修模块仍然与全国卷考查情况相同,是在两个模块中选择一道进行作答。
2.二卷的非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存在将不同本教材知识综合呈现在一道题目上的情况。
3.二卷4 道非选择题板块与全国卷并没有大的出入。
4.不再出现所谓的高频考点,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查,真正体现选拔人才的目的,试卷整体质量较高。
二、试卷新颖点
1.充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整套试题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四层四翼”进行命制,命题目的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的核心功能,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试题充分体现通过三类试题情境(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生命科学史情境)考查学生的四类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社会责任)和四种关键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2.无情境不命题
试题情境是实现考查目标的载体,合理地创设情境能有效激发考生思考、作答。本套试题情境设计贴近考试实际,从生活出发、从实事出发,关注已经研究完成的科学成果及一些科学事实的情境,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注重体育、美育、劳动精神的考查和引导,继承了考试中心的命题特点,注重时代特点,引导中学生物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本套试题中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题目较多,整体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高考选拔学生的立意,就是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考查学生能力。
生命科学史述说了生物学科发展的脉络轨迹,是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独特的社会价值。该类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科学研究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到启迪,学会继承、借鉴和创新。
3.与全国卷相比异同点
二卷基本延续了全国卷试题特点:
(1)整套试题有7 处原因类设问;2 处考查意义类设问;1 处实验设计;选修1 模块中有1 处考查“基本步骤”,整体来看二卷试题综合性强。
(2)选修1 模块不再是“死记硬背”,学生应该去了解实验的真实操作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在解题中。试卷不存在必修模块中考查选修模块内容的情况,但是选修模块中可能会涉及考查必修模块内容。
4.整套试题特点
整套试题区分度明显,符合新高考等级赋分的要求。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比较凸显,进而选拔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本套试题对于更好地获取信息、迅速找准关键词、准确作答的要求较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新高考背景下想更好地取得高分,必须真正研究、真正深入到科学研究当中。
三、备考启示
下面笔者根据本次试卷中的具体试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达到为师生备考提供角度的目的。
1.学会情境信息的获取与使用
①(第1 题)内质网合成的分泌蛋白,经高尔基体加工后,与高尔基体膜内表面受体结合,启动囊泡形成,细胞内某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高尔基体中分泌蛋白堆积,不能发送到胞外。据此推测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不可能是( )
A.推动囊泡运输
B.启动高尔基体出芽
C.参与分泌蛋白共价修饰
D.参与分泌蛋白构象最终形成
【备考启示】综合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高尔基体出现分泌蛋白堆积的原因是不能形成囊泡进一步运输,所以该基因突变发生不会是推动囊泡运输的,因为囊泡并没有形成。
②(第3 题)植物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对水有一定的通透性,但研究发现大量的水通过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下列关于水通道蛋白与植物体内水分代谢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通道蛋白活性增强的植物叶片气孔更易开放
B.水通道蛋白活性减弱的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不发生质壁分离
C.水通道蛋白活性增强的植物在缺水条件下更易发生萎蔫
D.水通道蛋白活性减弱的植物细胞伸长生长速度降低
【备考启示】本题出现了选项呼应的现象,教师应该提醒学生要关注选项中的信息。
③(第13 题)细胞周期在调控因子的严格调控下沿着G1期(DNA 合成前期)、S 期(DNA 合成期)、G2期(DNA合成后期)和M 期(细胞分裂期)四个阶段有条不紊地运行。为了探究细胞周期运行的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取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了融合实验,获得如下结果(如表1)。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表1
A.M 期细胞中存在能诱导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的调控因子
B.S 期细胞中存在能诱导染色质DNA 复制的调控因子
C.将M 期细胞和S 期细胞融合,原M 期细胞染色体DNA 不会复制
D.将M 期细胞和S 期细胞融合,原S 期细胞中染色质不会凝缩
【备考启示】分析题中信息可知,M 期细胞可以使其他时期细胞发生染色体凝缩,可能是M 期存在某种酶能激发染色体凝缩。但是由于S 期细胞只能使G1期细胞进行DNA 复制,不能使G2期细胞进行DNA 复制,进而推知S 期与M 期细胞混合时,M 期细胞不能复制,但是S 期细胞会凝缩。
④(第16 题)生物体中编码tRNA 的DNA 某些碱基改变后,可以产生被称为校正tRNA 的分子。某种突变产生了一种携带甘氨酸但是识别精氨酸遗传密码的t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RNA 分子上的反密码子决定了其携带的氨基酸
B.新合成的多肽链中,原来精氨酸的位置可被替换为甘氨酸
C.此种突变改变了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遗传密码序列
D.校正tRNA 分子的存在可以弥补某些突变引发的遗传缺陷
【备考启示】本题题干中“一种携带甘氨酸但是识别精氨酸遗传密码的tRNA”展示了不改变tRNA 上的反密码子,但是对应转运的氨基酸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学生在不知道tRNA 的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很明确地判断出A 项是错误的。这就体现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情境信息的获取与使用的能力。
2.跳出理论,从实际分析
①(第4 题)某农场技术员对作物种子发育过程中有机物积累及转化进行动态监测。关于检测方法及出现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嫩大豆种子切片→苏丹Ⅲ染液染色→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嫩小麦籽加水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加碘液→观察被染成深蓝色的淀粉
C.嫩花生种子加水研磨→加双缩脲试剂→依据紫色反应检测蛋白质
D.嫩甜玉米籽粒加水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观察砖红色沉淀检测还原糖
【备考启示】对于这道题学生还是比较难选出正确答案的,因为部分学生不清楚嫩种子中含有的成分。这反映出很多教学应该更多地联系实际,让知识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能结合实际解决一些问题。
②(第14 题)《齐民要术》“种谷”一节中指出“谷田必须岁易”,农谚有云“谷连谷,坐着哭”,均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多年只种谷子,其产量会逐年下降。下列关于谷子不宜重茬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重茬会导致专一性侵害谷子的害虫和病菌大量繁殖
B.与谷子共生的固氮菌向土壤中分泌的有害物质积累
C.重茬时与谷子外形相似的伴生杂草大量繁殖,且不易被发现和清除
D.连续多年的选择性吸收,土壤中谷子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降低
【备考启示】本题展现的是轮作这一农业生产相关的情境,这提醒师生在进行专题复习时一定要注重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专题复习(如间作、套作、中耕松土、合理灌溉等),而B 项真正考查的是互利共生关系,对彼此都有利,不会出现有害物质的积累。
③(第15 题)神经轴突具有传导兴奋的作用。现将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A、B 处(图1);另一轴突外表面的C、D 处放置一对电极,两电极之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c、d 为可供选择的使兴奋传导中断的膜损伤区域(图2)。实验给予刺激均为适宜强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图1 中电路接通时,兴奋先发生在A 处
B.图1 中电路接通时,兴奋先发生在B 处
C.同时损伤b 和c,在适当位置给予刺激时,电流计指针有可能偏转两次
D.同时损伤a 和d,在适当位置给予刺激时,电流计指针可能不偏转
【备考启示】本题涉及物理学科中的电流问题,是很明显的学科交叉考题,但其实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只是需要学生对电流形成时电子移动的方向及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的原因本质是膜外负电荷相对膜内负电荷分布更少等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所以B 点会加快膜外负电荷的累计,进而有利于动作电位的形成。
3.对接大学教材
①(第7 题)仙人掌肉质茎表面密集的硬刺可以抵御动物摄食。科学家对某地区仙人掌进行多年研究,发现其肉质茎上硬刺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刺密度过低或过高的类型很少。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土蜂选择多刺的仙人掌产卵,此类仙人掌易被大量土蜂幼虫取食而死亡
B.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C.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加速分化形成新种
D.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
【备考启示】关于本题中双重选择对于新物种形成的影响其实是在大学教材中(如图3)可以发现的,教师应该对大学教材有一定的研究,帮助学生形成进化观。
图3
②(第8 题)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发生了倒位,发生倒位的染色体往往不能以直线形式(通常形成一个倒位环)与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如图4 所示。如果在基因C/c 和D/d 之间发生了一次交叉互换(假如不发生其他变异),则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不可能含有的染色体是( )
图4
【备考启示】本题难度较高,学生无法根据题干信息及图片相关信息完成试题解答。而教师参照大学教材中的内容后,仔细研究会发现其过程是如图5 所示的,并且在中间染色体桥的位置,会出现任一点的断开情况。
图5
③(第10 题)猕猴为某岛屿生境中重要的动物类群,近40 年调查发现猕猴种群最初集中分布于岛屿西南一侧,目前岛屿各区域均有分布。根据已有数据并利用模型模拟理想环境中未来60 年内猕猴种群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6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6
A.目前该岛屿猕猴种群增长速率呈下降趋势
B.地理环境封闭是限制猕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的关键因素
C.目前该岛屿猕猴种群分布类型为均匀型
D.若该岛屿生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猕猴遗传多样性将下降
【备考启示】本题所考查的知识,在课本中是可以找到的,但是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表述并不是很清楚。教师应该研究大学教材中相应版块内容,把三种种群分布特点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如均匀分布:是由种群成员间进行种内竞争所引起的。随机分布:种群成员间既不相互吸引也不互相排斥,就有可能出现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动物可能被共同的食物、水源和隐蔽所吸引到一起而形成集群分布。
图7 种群的3 种分布型
4.研究新教材中的新情境
①(第5 题)一位30 岁男性患者,2 天前因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部分检查结果如表2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表2
A.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8.9℃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发病期间患者会因为腹泻出现脱水,因此血钠浓度升高
C.发病期间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D.患者的体温升高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
【备考启示】本题是以真实生活中的情境为载体,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关于D 项体温升高的原因就是体温调定点的问题。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的体温升高是体温调定点升高,目的是增加产热,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当体温升高后仍能保持产热与散热相等。进一步可对比中暑发生的原因,其为机体不能很好地散热而导致的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图8
②(第12 题)DNA 甲基化是指DNA 中的某些碱基被添加甲基基团,此种变化可影响基因的表达,对细胞分化具有调控作用。基因启动子区域被甲基化后,会抑制该基因的转录,如图9 所示。研究发现,多种类型的癌细胞中发生了抑癌基因的过量甲基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9
A.细胞的内环境因素均可引起DNA 的甲基化
B.甲基化的启动子区更易暴露转录模板链的碱基序列
C.抑癌基因过量甲基化后会导致细胞不正常增殖
D.某些DNA 甲基化抑制剂可作为抗癌药物研发的候选对象
【备考启示】本题所描述的DNA 甲基化的知识在新教材中也有所呈现,这也提醒了教师需要关注新教材。教师一定要关注新旧教材的不同点,应该适当地将一些新颖的知识点渗入到课堂中,因为学生在面临特别新的情境的时候不能快速地获取信息,75 分钟的考试时间意味着能更快地获取信息、理解题意就能提高分数。
5.提升习题质量及讲评过程
本套试题中考查原因类题目更多的是在考查从实际数据出发,学生分析数据,获取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这些都在展示着新高考不仅是考查知识本身,可以说知识已经是学生内化于心的素养和能力,真正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也启示高三教师在接下来的备考中,不能再机械性地刷一些“老”题,要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中跳出来,教师和学生要重点关注新情境、新题型、新的考查方式。备考中需要注重原因类试题的解题方法汇总的专题;时政热点专题;科学前沿专题;实验专题等专题的复习。
与往年的全国卷相比,山东卷的高考题及一些模拟题情境及很多考查点都比较新颖,这是需要教师们研究的一个重点。高中教师不应该只看重手中的教材,更多的是要在深入研究,提升教师本身能力方面下功夫,同时也可以把一些高考题进行改编,或者把大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运用到平时调考和试题组编上。
在习题讲评课上应注重以情境为载体呈现知识的关系,比如在讲解血糖调节过程时,教师可以以减肥餐为情境,讲解为什么多吃蛋白质和纤维素,少吃淀粉类食物就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6.让学生适应75 分钟的考试时间
教师需要提升自身能力,深入研究大学教材,有意识地研究论文、改编论文来进行原创试题,这决定了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试题的质量以及复习备考的有效性。
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情境,如对新教材中胰岛素发现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讲解胰腺的组成及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的区别。
以上两点内容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适应之后的考试试题以及时间,这充分地体现了只有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