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类课程“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究
——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

2021-07-20赵瑾婷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金融类专业课课程思政

赵瑾婷 邓 姗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旨在挖掘和发挥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处于主导地位,而且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使其对人才要求较高。作为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旨在培养高素质银行从业人才。课程的目标定位既着眼于培养学生未来银行从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更着眼于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在银行从业基本准则中包括诚实信用、守法合规、专业胜任、勤勉尽职等诸多要求,其中除了“专业胜任”是对知识及能力的要求之外,其余皆是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因此,在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以期符合银行从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本文从课程思政目标设置、教学设计、育人成效和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期构建系统、完整的金融类课程“课程思政”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贯彻落实“德”“润”“实”“化”的要求,如图1所示。

图1 金融类课程“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一、金融类课程“课程思政”目标设置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目标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2]

(一)教师自律,以德立身

高校教师自身“立德”,方能“树人”。[3]高校教师应做到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加强理论学习,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并在课上课下保持言行一致,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且“身教胜于言教”,这也要求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其人格魅力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自觉做学生的表率,做学生思想的领路人。

(二)课堂创新,以德施教

高校教师还应做到思维要新,视野要广。[5]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创新思维方式,在课程思政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创新,才能吸引学生,提升教学实效。而且还需要专业课教师具备广阔的视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专业知识讲授中通过生动、具体的类比,无痕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进行专业问题的分析中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贯彻执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二、金融类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到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出“经济学等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6]基于《纲要》的指引,学校要将金融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入金融类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科技应用、风险控制、普惠金融等现实问题。深入挖掘核心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核心教学内容整合为六大思政专题(如表1所示)。采用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7]

表1 六大核心教学内容和思政融入点

(一)通过“科技赋能”,聚焦关注金融科技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已经与金融紧密结合,银行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来驱动业务运营。金融科技在银行中的应用场景丰富,包括精准营销、风险控制、智能顾投、反欺诈、差异化定价、征信等。因此,本专题以“金融科技赋能传统银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体验金融科技应用。线上体验包括在线申请小额贷款、信用卡及在线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评分等;线下通过引导学生实地参观银行的智慧网点,体验远程柜员机、智能机器人等服务。通过金融科技应用场景体验来让学生感受银行的转型升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通过“联合监管”,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巴塞尔协议》的出台源于两大国际性银行的倒闭,使得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全面审视国际银行的监管问题,对国际银行的监管不能各自为战,应该实行联合监管,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而如今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国际社会也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因此,本专题以“全球战‘疫’和《巴塞尔协议》出台的背景进行类比”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在全球战“疫”中的中国担当,讲授《巴塞尔协议》的产生、演变与展望。向学生传达出不管是面对全球疫情还是国际银行业的监管,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各国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三)通过“服务洞察”,精准匹配客户金融需求,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在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更趋多样化及客户的“金融选择权”显著扩大的驱动下,银行的服务理念进行了深刻变革,如今的银行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银行利用科技手段,建立客户的营销数据库,归纳客户的自身信息、工作形态及其生活轨迹等,通过匹配方法洞察客户的交易行为,开展精准营销,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因此,本专题以“客户体验”为切入点,让学生洞察不同场景中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客户定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四)通过“场景模拟”,准确判断客户信用风险,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

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贷款业务中,而贷款质量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贷款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更是直接影响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本专题以“甄别潜在的贷款客户”为切入点,通过情景模拟客户申请贷款,银行客户经理借助征信报告了解潜在贷款客户过往的信用状况,查询客户的基本资料,根据《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判断客户是否符合贷款准入条件,并在与客户面谈的过程中,通过问答的方式初步判断客户的信用风险,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贷前调查,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

(五)通过“普惠金融”,深耕细作银行长尾客户,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传统的金融服务一直遵循着“二八定律”,即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高端客户。因此,在传统银行服务中,很多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为20%的高端客户设计的,比如私人银行服务、高额理财产品等,而中小微客户的金融需求却很难被满足。长尾理论的提出打破了这一定律,长尾理论认为若满足中小微客户差异化的金融需求,80%的中小微客户积少成多,可以积累成足够大、甚至超过高端客户的市场份额。而且为中小微客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符合国家普惠金融政策要求,体现了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本专题以“普惠金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组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各类新闻App搜集银行落实国家普惠金融政策的相关新闻,讨论银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深耕细作长尾客户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六)通过“失信案例”,深刻认知违约不良后果,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当互联网消费金融不断向大学生群体渗透时,大学生强烈的提前消费需求被释放出来。但是大学生群体容易冲动消费、盲目消费,而且他们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容易出现“入不敷出”“资不抵债”的情况。在一段时期内,校园网贷盛行,但是由于监管不利导致平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以至于个别学生深陷网贷泥潭,导致个人信用污点。因此,本专题以“调查我校学生的消费金融需求”为切入点,一方面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并发放问卷“大学生消费金融需求调查”,来了解学生对消费金融贷款的认知及借贷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剖析校园贷典型的失信案例,让学生深刻认知违约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金融类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金融类课程“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秉持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核心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核心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相契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无痕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这一做法既能有效解决核心教学内容的教学难点,又能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使得学生享受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一)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校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金融类课程“课程思政”体系,渗透教学全过程。通过结合我国在全球战“疫”中的中国贡献,体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通过了解银行落实国家普惠金融政策,体现银行的温度与情怀,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感;通过洞察不同场景中客户的金融需求,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最终外化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担当。[8]

(二)培育职业道德观

金融类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银行从业职业道德。“诚实信用”是银行经营的“立足点”,通过认知失信带来的不良后果,培养学生的诚信守信意识;“守法合规”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通过合规进行贷前尽职调查,培养学生的风险合规意识;“金融创新”是银行经营的“助推器”,通过感受科技赋能金融转型升级,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学校通过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帮助学生实现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金融类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在金融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中还需要构建教学评价方法,将主观效度检验与客观量化评价相结合,将描述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反映课程思政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思想启迪、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多元评价方法提升育人成效。

(一)主观效度检验

主观效度检验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知识的理解情况。教师应关注两个方面,即学生对于课内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自身的理解程度和基于金融专业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结合程度。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记录等情况作为这两方面的评价依据,通过学生课堂表现来主观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后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师对课程思政课堂的设计与实施,形成“评价—反思—改进”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二)客观量化评价

客观量化评价主要是在课后教师通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迁移能力,评价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知识的运用情况。教师应聚焦学生基于金融专业视角,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基于金融行为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后作业、课程调查报告、期末考试等结果作为这两方面的评价依据,教师通过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金融专业知识结合以分析、应对金融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来客观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通过将描述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形成科学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结语

将思政元素融入金融类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中,采用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方法,使思政教育像春雨一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既能有效解决核心教学内容的教学难点,又能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同时,它对于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增强自律意识,严守师德底线;也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思维方式,筑牢课堂阵地,实现价值引导。

猜你喜欢

金融类专业课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创新创业的金融类学科教学体系研究
中美CFA认证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基于金融类专业的高职英语特色考核机制的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