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质与形的高度统一
2021-07-20陈辉娅byChenHuiya
文/陈辉娅 by Chen Huiya
当下的观赏石收藏界,各种赏石观点争鸣、相互激荡,这是由各地区文化差异和经济基础造成的。虽然符合我国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但赏石文化发展毕竟处于探索阶段,如果缺乏统一认识,赏石观点存在巨大分歧,这有可能导致大多数收藏者处于跟从、追名、逐利、附雅的盲目状态。
赏石,是人对自然向往与回归的体现,是思想意识对自然美的容纳和追求,这是赏石的目的。而赏石目的又决定赏石标准。不明确赏石目的,不统一赏石目的,赏石标准必然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不是积极意义上的“百家争鸣”,而是“不知几人称王称帝”的“天下大乱”。
就笔者观察,现今石界就赏石标准主要存在两种偏激观点:一是唯质,二是唯形。笔者曾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向执不同观点的各省藏家求教(使用初学者身份非有愚弄之意,主要是惟恐自己的观点在交谈中影响对方的真实表达),切身感受到质派与形派的对立比想象中还要尖锐,相互排斥已经由来已久并已各自形成自己的队伍阵容、评价体系乃至市场。
一、质派与形派的不同点
(一)质派。多为两广藏家。两广属富庶之地,藏家多提倡以质取石。他们赏石不求形似,开口质地,闭口硬度,往往视形派理论为粗浅认识,不屑一顾。两广产石多质地坚密,所以两广藏家倡导的赏石观点多是推广(含推销)当地特色资源的意识流露。两广的多数藏家经济状况较好,或经商或受环境氛围影响,热衷商业活动,赏石极富厌胜心理,求福趋吉意识强烈:富丽堂皇、艳光四射、金玉珠玑、体坚质密为其所喜。
题名:【点将台】 石种:大化石
身处改革前沿阵地,这类藏家因主动或被动提高,普遍综合素质相对较好,但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部分或能中西融合,取舍扬弃,融会贯通;部分则中西对抗,莫衷一是,随风而摆,不伦不类(少数的对摩尔石、印象类石的命名配座也可窥其一斑)。
(二)形派。多以川、皖一带为盛。赏石首重石形,甚至唯形为是,这也是由当地资源状况决定的。
这类藏家多为当地文化活动活跃者,对其他艺术门类也有所喜好或造诣,书画、古玩、根艺、紫砂触类旁通。但部分藏家近年来受市场利益和从众心理驱使,已为质派所“俘”。
极少数藏家受道家思想影响,赏石提倡亲近自然,不以赏为目的,以悟为宗旨;不以石为财富,以乐为收获。修身养性,自怡自得。久之,则流于固步自封、孤芳自赏,不热衷参与公众活动和社会建设。
二、质派与形派的共同点
——妄想用一般商品或普通艺术品的推广方式打造观赏石的所谓品牌效应。
观赏石作品是特指一方一枚,而不是一种一类。“小鸡出壳”估价过亿(且不论其真伪),并不表明所有的玛瑙石都是观赏石,或者所有的玛瑙奇石都是精品。常见台湾石商高价购买了一方长江石后,石友们便奔走相告,喜形于色,一时之间似乎所有的长江石都将身价倍增,这就是把观赏石一般商品化的错误观念在作祟。
同样,三江石稀有、彩陶石枯竭、长江石资源告罄……并不会导致它们奇货可居。观赏石不是生存必须品,没有物质需求上以稀为贵的属性。绝对稀少,只具有为具体科学提供研究的价值,不属于观赏石艺术范畴。
因此,将石头以属地或石种分类,大搞“规模经营”、品牌效应,是盲目的商业念头和幼稚的炒作方式。
三、质与形的高度统一
质是为形服务的。石质好比素材,需要创作者的创作,才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好作品。质之于观赏石,好比纸之于书画,料之于雕刻。浑金璞玉,只有通过雕琢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质无奇之论,只有良之称,所以将仅具备优良石质的石头称为奇石是不正确的。
题名:【佳酿】 石种:贵州古铜石
题名:【哥窑遗韵】 石种:戈壁石
另外,不同质地又利于不同造型的体现。粗糙善于表达雄浑,细腻长于显露温情,油润描水竹,干皴画山松,各有所宜。所以,质与形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
石以形象为奇,以质彰显、辅助、恒固、增添奇石之奇;石以质良为美,以形挖掘、表现、提升、实现美石之美。这才是质与形的真正关系——高度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