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模式助力党史学习
2021-07-19赵文韩雪
赵文 韩雪
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二车间团支部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这支从事电子学系统整机生产的青年队伍,扎根基层一线,铸国之重器,担时代使命。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团支部认真组织“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紧扣“準、用、新、宣”,打造“领学、实学、促学、互学”四维学习模式,教育引导团员青年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持续掀起党史学习热潮。
把准方向,坚持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领学示范作用
车间领导班子将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指导制定团支部党史学习教育实施计划,明确学习重点,建立学习规则和考评激励机制,将党史学习开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评议,定期督导计划落实完成情况,有效提高青年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支部带领团支部专题研究部署青年工作,党支部书记担任学习辅导员,团干部委员和青年骨干列席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邀请所党委委员、车间领导班子成员、所团委负责同志等为团员青年讲授《剖析自我思想动态》《抗疫情,保任务,主任讲党员》《伟大的胜利,不朽的丰碑——抗美援朝精神学习》等课程,引领青年党史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学用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为解决“学、思、用”的脱节问题,团支部党史学习教育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自觉、锤炼思想作风、增强履职本领。
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原文,学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4本必读书目,支部所有团员青年均交流学习心得,努力做到读一本、记一本、懂一本。
紧密结合理论学习和工作实际。汇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重要指示和论述,结合当前新军事变革、改革强军、科技兴军、军民融合等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团员青年深刻认识当前生产任务、交付时间、研发周期等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思想统一到保任务上来,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破除理论学习和实践“两张皮”。举办多期“名师讲堂”,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带领团员青年学习回顾车间发展历程,向青年传授装机技巧和面临失传的电装技艺,开展“岗位练兵”系列活动,青年在互相学习切磋中进一步提升装配技能和水平。
守正创新,坚持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激发青年学习的内生动力
为贴近团员青年特点,激发青年学习兴趣,破除“要我学”多、“我要学”少的难题,团支部通过党建带团建座谈会、青年座谈会、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和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等形式,广泛吸纳青年意见建议,创造性开展青年学习活动,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有意思”。
丰富活动形式,打造喜闻乐见的学习品牌。组织开展“家国情怀”“博览 思考 践行”读书活动、“学史增信”党史知识竞答、青年座谈会、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将帅碑林等活动,鼓励青年化理论为思考,主动分享交流,推动党史学习入心入脑。
创新学习载体和学习途径,运用“互联网+理论学习”思维。成立青年理论学习微信群,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主题云团课,整理发布学习资源,方便青年随时学习、随地学习,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依托车间信息化知识平台,整合学习资源近100份,为车间青年提供及时有效学习资料。组织观看《丹心育桃李 奋发铸惊雷》《榜样5》《建党大业》《厉害了,我的国》等爱国主义题材影片,交流观影心得;组织青年排演红歌联唱“两弹组歌”《不忘初心》《灯火里的中国》、情景故事《大城小爱》、话剧《以身许国》,在光影声像中感受党的光辉历程。
发挥青年特长,在志愿活动中展现青春风采。秉持“为奉献者奉献”的文化理念,深入基层社区为军工战线上的老前辈解难题、做服务,听他们讲故事、传经验,在交流中感悟军工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价值追求。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两手抓,主动承担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相关工作,带头加班加点,保质保量服务中心工作。
宣传推广,坚持交流分享成果,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多角度开展宣传,及时总结梳理学习经验。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新闻报道,《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通讯纪实《精工细作铸重器 初心不改挺脊梁》;20余篇新闻报道刊发中物院网站、所微信公号等媒体;结合车间工作实际,制作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书籍借阅角,打造党史知识“抬手可见”的工作环境,持续抓好党史学习宣传工作,推动青年在交流分享中共同成长。
选树先进典型,定期推优入党。收集党史学习优秀成果,并运用社会媒体、院所媒体等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展示,在“你追我赶、共同进步”良好氛围中,一大批青年骨干迅速成长,“院优秀共青团员”“院优秀青年志愿者”“全国技术能手”、省级“五一巾帼标兵”、院“先进工作者”以及“工匠杯”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等先进模范不断涌现,打造了一支梯队合理、昂扬向上的青年队伍。推动党史学习“走出去”,主动向院所报送个人心得体会、课题研究报告、科研生产合理化建议。积极开展跨部门、跨单位联学联建,与相关单位青年开展学习交流,共学共享共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