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 塑造全面复合型人才

2021-07-19朱亦伟

关键词:劳动素质人才

朱亦伟

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想力和创造力,培养全面型人才,改变现实问题,而非机械地适应现实。只有践行劳动精神,才能塑造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他将“劳”与德智体美相并列,作为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

中西教育对劳动精神有着不同的观点。深受启蒙思想和工业文明影响的西方教育,视哲学为精神指导,视实践为根本。为塑造全面型人才,西方国家大多极为重视劳动精神,让实践始终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芬兰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精神,只为学生提供可拼接的木块、轮子等小部件,而实验要用的轮船,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拼起来。中国作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文明古国,人们曾对哲学视若无睹,士人只埋头于“四书五经”,教育只是为了培养出“适应现实”的人才,往往缺少实践和劳动精神。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学校和家长往往偏重于让孩子机械地去学习书本知识,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劳动。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下一代劳动精神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段话典出《管子·牧民》,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新时代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劳动精神,也是礼义廉耻的一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劳动感知,形成礼义廉耻观念,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劳动精神的培养,在今天仍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培养劳动精神,应紧跟新时代,彰显新时代思想。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只会学习“死知识”、忽视劳动实践的学生,而是需要具有劳动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全面型人才。

在教育中培养劳动精神,需要打破固有陈旧观念的束缚,进一步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纵观当下中国教育,国家通过建立和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体制,引导国民重视劳动和创新,但具体的落实仍任重道远,思想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比如,有些教师把擦黑板和打扫卫生作为惩罚,让犯错的学生被动地去执行。这样只会让学生从心底里认为擦黑板、打扫卫生等劳动是一种惩罚,从而让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心理,作用适得其反。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又何谈培养创新型、全面型的人才呢?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亲历劳动,方知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劳动素质又是人才素质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让劳动教育贯彻国民教育的始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摒弃传统观念中轻视劳动的不和谐音符,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大众真正热爱劳动、享受劳动,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让劳动教育渗透到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让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拾遗补漏,相得益彰。学校在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应增加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家长要培养孩子亲力亲为的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孩子的智商和情商。最后,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要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机遇,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树立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将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

我们要认真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让劳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让践行劳动之风渗透到日常教育之中,让劳动精神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劳动素质人才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