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视角剖析《黑猫》中的罪与罚
2021-07-19张如如
张如如
一、概述
埃德加·爱伦·坡( Edgar Allan Poe)是美国19世纪的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对后世作家影响深远。法国作家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承认他从坡的作品中获得了灵感并坦诚坡的作品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美国出了两位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王剑飞,2008)虽然坡在短篇小说、诗歌、文学评论方面都颇有造诣,但他的短篇小说更受人们的关注。《黑猫》便是他恐怖小说中的经典短篇之一。
《黑猫》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在放纵自己沉溺于酒精后,性情大变,虐待他的宠物和妻子。黑猫就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在他把他的第一只黑猫虐待致死后,他阴错阳差下又养了一只与其十分相似的黑猫。这只黑猫使他饱受精神上的折磨,并使他在冲动下杀害了他的妻子。虽然他藏匿了妻子的尸体,但黑猫的叫声引来了警察,使得他在狱中度过余生。《黑猫》以其弑猫杀妻的恐怖情节引起了很多国内外文学批评家的关注。总的来说,他们集中于对《黑猫》的哥特式风格、心理分析、译本的对比、叙述方法进行略研究。本文将试着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黑猫》,探讨其与《圣经·旧约》的文化联系,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黑猫》。
二、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批评,又称神话原型批评或图腾批评。原型批评起源于20世纪,它是在吸收借鉴多种学科理论成果后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首先,它从文化人类学方法的研究上汲取了大量养分。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乔治·弗雷泽对原型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的代表作品《金枝》中,通过研究原始部落的仪式和神话故事,弗雷泽发现了在西方文化和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典型原型,例如“死亡与复活”的原型。虽然弗雷泽做的是文化人类学的有关研究,但他的发现对原型批评的兴起影响巨大。原型批评代表人物之一、加拿大学者弗莱曾说:“效法弗雷泽的榜样的学者们的研究曾提出一种希腊戏剧的重大的即仪式的内容的普遍理论。《金枝》本来是人类学著作,但它对文学批评的影响要比在它自己的领域中的影响还要大,因而也确实不妨把它看成一部文学批评著作。”《金枝》为文学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在西方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原型的来源。
其次,原型批评还深受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荣格曾说过:“原型概念对集体无意识观点是不可缺少的,它指出了精神中各种确定形式的存在,这些形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普遍地存在着。在神话研究中它们被称作‘母题。”简单来说,原型就是在历史过程中以类似的形式反复出现的形象,并且它与神话现象息息相关。也正是因为原型反复出现的特征,原型就能唤起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基于荣格的这些观点,可以说荣格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更重要的是,他在理论上为原型批评奠定了基础。
除了像弗雷泽和荣格这样的奠基者,加拿大学者诺斯洛普·弗莱是推动原型批评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更是被西方学术界奉为原型批评理论的“圣经”。弗莱先是重新解释并拓宽了原型的内容。弗莱认为原型是在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它可能是人、意象,或是一种同类的思想。这样一来,原型就跳出了神话和原始仪式的圈子,它成为连接过去文学和当今文学的重要枢纽。原型的研究也就蕴含了更加重要的文化意义。而“弗莱便是第一个真正把原型理论自觉运用到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邱运华,2005)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20世纪的西方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从原型批评分析《黑猫》
(一)犯罪欲望的原型
《黑猫》从叙述形式上可以说是小说中主人公自述他的犯罪史。主人公本来是一个性情温和、热爱小动物、疼爱妻子的人,但当他在放纵自己沉溺嗜酒后,他的性情大变。他变成一个性情暴躁,虐待他的宠物甚至对妻子进行家暴的人。在他暴虐的行为下,他的一只名叫“普路托”(Pluto)的黑猫遭受他的暴行最多。他先是在醉后莫名其妙地把“普路托”的眼睛挖了出来,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认为他的宠物“普路托”在躲他。当他酒醒以后,虽然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过有些后悔,但他并没有把它当回事。“我的灵魂还是毫无触动。我狂喝滥饮起来了,一旦沉湎醉乡,自己的所作所为统统忘光。”他不仅没有改正他的行为,他更是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明知自己做得不对,但他还是抗拒不了内心犯罪欲望的引诱。正如他自己承认:“谁没有在无意中多次干下坏事或蠢事呢?而且这样干时无缘无故,心里明知干不得而偏要干。哪怕我们明知这样干犯法,我们不是还会无视自己看到的后果,有股拼命想去以身试法的邪念吗?”正是在这样念头的驱使下,他即使在清醒的状态下也开始不断尝试犯罪。而“普路托”最终命丧他手,被他活活地吊死在了树枝上。“普路托”成了他放纵自己犯罪路上的受害者。
《黑猫》中,主人公抵制不了犯罪欲望的诱惑,人们会联想到西方文明的源头《圣经·旧约》中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根据旧约的记载,上帝在创造完天地后,又用尘土造出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便是亚当,亚当被上帝安置在了东方的伊甸园里看守并耕种伊甸园。虽然伊甸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果子树,但上帝告诫亚当:“园中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便吃;只有知善恶树上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哪天吃,哪天必死无疑。”(李娟, 魏玉奇,2005)上帝还给亚当安排了一个同伴,那就是夏娃。夏娃是上帝从亚当身体里取出的一根肋骨造成的。从此,亚当和夏娃便在伊甸园里生活起来。但好景不长,夏娃在被蛇告诉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实在忍受不了这果子的诱惑,她就摘下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和她丈夫亚当一起吃了。他们明知上帝的禁令,明知偷吃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不对,但在欲望的驱使下还是做了他们不该做的。
《圣經·旧约》中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证明人类自诞生以来便一直深受犯罪欲望的困扰,这更是人类潜意识里犯罪欲望的真实写照。这种犯罪欲望与《黑猫》中主人公忍受不了犯罪欲望的诱惑,从而对黑猫犯下罪行的情节不谋而合。而这种犯罪欲望也符合人们内心普遍的心理状况,从而使人们在阅读《黑猫》时不寒而栗,引起人们的焦虑和恐惧。《黑猫》与《圣经·旧约》的这种特殊文化联系,使得《黑猫》更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惩罚犯罪的原型
《黑猫》除了证明了人类的犯罪欲望,还证明了人类普遍接受的一个道理:人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小说中,主人公刚在清晨把“普路托”吊死,晚上他的家里就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这场火灾使他在人世的财产付之一炬。这无疑是对他所犯下罪的一种惩罚。而主人公在“普路托”死亡之后,他又养了一只与“普路托”极为相似的黑猫。这个黑猫像以前的“普路托”非常一样爱黏着他,但这只与他亲近的黑猫却使他非常不安,使他夜不能寐,备受折磨。这个黑猫更像“普路托”的复影,它在为丧生的“普路托”惩罚主人公。最后,在主人公误杀妻子后,把尸体砌在墙里,他对自己的藏尸地点感到十分满意。但是,黑猫的叫声引起了警察的注意,使主人公犯下的罪行无处可藏,也使犯下罪行的主人公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主人公最终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而这种惩罚犯罪的原型在文学作品中并不算是罕见。这类原型在《圣经·旧约》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亚当和夏娃离开伊甸园的情节可以看作人类为自己犯的罪遭受惩罚的最早原型。在《圣经·旧约》中,亚当和夏娃偷食伊甸园里的禁果惹怒了上帝。上帝把他们驱逐出伊甸园,赶去尘世。上帝还分别惩罚夏娃和亚当。上帝给夏娃增加了怀孕的痛苦,还让她得一直受亚当的管辖。上帝让亚当要终身在土地上劳作,汗流满面才能勉强度日。他还要适应“长出荆棘和蒺藜”的恶劣环境,面对人“必须汗流满面”才能得到回报的环境。(孙毅,2005)这种辛苦得一直持续到亚当离开尘世,归于尘土。从此,亚当和夏娃必须承担起他们不顾禁令的后果。他们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一个与伊甸园完全不同的世界。
《黑猫》中主人公的下场和《圣经·旧约》中亚当和夏娃被下放人间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处。在《黑猫》中,黑猫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惩罚者的角色,使犯罪的主人公难逃制裁。而在《圣经·旧约》中,上帝是绝对的惩罚者。因为亚当和夏娃犯下错误,所以他们不再能享受伊甸园的庇佑,而要在人间经历众多磨难。这种人犯罪必遭受惩罚的思想经过在文学这个载体中不断巩固,更加深入人心,使读者内心产生强烈的激荡。
四、结语
原型批评理论强调的是原型会在文学作品这个载体中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从而促发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引起人们的共鸣。首先,《黑猫》中主人公抵抗不了犯罪欲望诱惑与《圣经·旧约》中亚当和夏娃抵抗不了禁果诱惑的情节非常类似。其次,《黑猫》中主人公在犯罪后遭受黑猫惩罚的情节和《圣经·旧约》中亚当和夏娃被上帝惩罚的情节也有相同之处。换句话说,《圣经·旧约》中的原型在坡的《黑猫》中以另一种表达方式出现了。这使人们很难否认坡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圣经》的影响。而这也说明了原型以集體潜意识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作家在受原型的影响后,原型在其创作中就呈现出来了。原型以其反复出现的特性使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也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