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诗歌中的忧患意识研究

2021-07-19李晨曦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5期
关键词:古风统治者李白

李晨曦

谈及对李白的评价与印象,总离不开“浪漫主义”四个大字。事实上,李白并非如众人想象的一般,心中只有无尽的想象与豪情,他同样也有心思细腻、心怀家国的一面。他的政治抒情诗,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想在政坛上展示一番作为,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当权者与弄权者的讽刺与嘲弄。豪放、雄奇固然是诗人在天才创作上的表现,但是结合诗人的时代阅历,其政治抒情诗则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对于家国、时代的忧患。

一、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时代背景

李白一生都处于唐朝盛世,这正是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峰的顶点,唐朝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繁荣昌盛,放眼世界也是“万国来朝”的存在。盛世之下所诞生的李白,其浪漫主义与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极其契合。另外,在繁荣的背后,封建社会也隐藏着各种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和潜在问题,而当时能够敏锐发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屈指可数。李白作为一个天才型的创作者,他比别人更为敏锐地发现到了王朝可能走向衰败的迹象,因此他开始创作了一系列的政治抒情诗,对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景象进行直观呈现。而这也是诗人对人民、对家园忧虑关切的深层次原因。相较于他人而言,李白看问题的角度更为奇特,所反映出的时代问题与矛盾也更为深刻、更加接近本质,他的政治抒情诗其实就是整个封建社会开始逐渐走向没落的预言诗。

二、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产生

李白出身在富裕家庭,少年时便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二十岁便在诗坛中崭露头角,因此他自幼就有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具有较高的政治抱负。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即体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李白在性格上有自负、轻狂的一面,因此他不愿意通过科举出仕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随后他做出了一个“仗剑去阁,辞亲远游”的惊人决定。此后,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走遍大江南北,广泛结交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通过漫无目的游历来提升个人见识、开阔个人视野,也让他对社会百态、民生百事有了一个清醒而完整的认识,其政治思想也逐渐变得成熟了起来。

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得到了贵人相助,经推荐被皇帝招至长安供奉翰林。初入仕途的他当时还对封建统治者抱有一定的幻想,天真地认为自己能够一展远大抱负,但此时已经接近时代动荡变革的转折点,统治者昏庸无能,对李白这样的人才根本不看重,在认识到现实情况之后,诗人失望地离开了,并继续自己的游历生活。正是这次入奉翰林的经历,让他对封建统治者彻底失望,也让他开始认识思考当下社会和国家可能正在遭遇的危机。

三、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

(一)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历至东都洛阳,在客居期间,他亲身目睹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骄奢,这让他感觉非常的愤慨,由此写下了一系列政治讽刺诗歌。在《古风》十八中,他写“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通过写老百姓对封建官僚避之不及,从侧面反映出官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是如此之低,人们对其是何等惧怕。官僚回家后,家中的景象是“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统治者们在外作威作福,在家则沉迷于寻欢作乐、纸醉金迷之中。诗人通过写实的笔法表达了对统治阶级荒诞无度生活的无情批判。此外,在《古风》四十六中,“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诗人通过写宫廷内部的斗鸡、蹴鞠的游戏,将其作为统治者腐败的具体表现,王公大臣成天沉迷于这种于国无益、于民无助的游乐之中,逐渐沉沦至腐朽的深渊。此外,当朝统治者唐玄宗偏爱弄臣李林甫,而李林甫为了壮大势力不断地排除异己,陷害打击正直人士,李白的好友张九龄、李邕、裴敦复等均遭受牵连。这件事让诗人进一步地看清了当权者的真面目,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王朝腐朽统治的罪恶本质。在《古风》五十一中,他写“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女媭空婵媛。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通过写历史上殷纣和楚怀王两个昏君,暗指当时的社会现实,意图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这里要注意的是,殷纣和楚怀王在历史上都是亡国之君,李白此刻已经敏锐地发觉了形势十分危急,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唐朝很有可能步前朝后尘,自己可能沦为亡国之民。这已经是极其严重的警告了,而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诗人写“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在哀悼好友李邕、裴敦复的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怒斥了李林甫等奸佞小人。在当时小人得志的环境下,诗人直指统治者,体现出极大的勇气。

(二)批判祸国殃民的权臣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掌握了国家大权,安禄山掌握了大部分兵权,皇权旁落,祸迫眉睫。面对即将发生的历史剧变,诗人通过作品进行了提前预测。在《远别离》中,诗人写“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通过借用娥皇、女英的传说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政坛小人得道、权势熏天的担心与焦虑。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处于风暴中心的唐玄宗却浑然不知,只有诗人自己在“雷凭凭兮欲吼怒”,在痛苦中“恸哭兮远望”。安禄山在发动叛乱前,已经权倾朝野,而却鲜有人能够揭露他的真面目。李白深知安禄山权力太大,势力日益壮大,必然有叛乱的倾向,因此他在诗中写“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较为隐晦地点出了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当朝者养痈成疾、养虎为患的结果。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李白对高力士的不满与揭露,在《古风》二十四中,诗人写“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宦官们气焰嚣张、只手遮天,统治者沉沦玩乐之中,弃才不用,反而一味重用高力士等阿谀奉承的小人。《古风》五十四中写“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以苍榛作为喻体来比喻当朝小人,讽刺奸佞小人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而有才有智的“琼草”在黑暗现实中只能被迫隐居在深谷之中,甚至居无定所、无所依靠,整个社会已经陷入了混乱不堪的境地。面对如此情况,诗人不由得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慨,这种愤慨既是在表达个人的愤怒,同时也代表着整个士人阶层郁郁不得志的悲哀无助。

(三)反对非正义性战争

在斥责奸佞弄臣的同时,李白还在诗歌中体现出鲜明的反战倾向,直接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非正义性。对于唐玄宗穷兵黩武的军事政策,诗人认为这是一种破坏民族团结民主平等的不义战争。对于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的军事将领哥舒翰,诗人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赤裸裸地指出了哥舒翰的加官晋爵,是用千万在边境战斗的宝贵生命、千万无辜老百姓的鲜血所换来的。事实上,在唐朝的开放的社会思潮中,战争并不会招致人们的愤恨,然而由统治者所主动挑起的不义之战,将会受到像李白这样的有志之士的无情批判。天宝十三年,杨国忠为一己私利,不顾牺牲将士,持续发动战争。对于这种草菅人命、自私自利的行为,李白在《古风》三十四中写“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描写了将士在战场的凄惨景象,而这一切都是当朝者一手造成的。唐玄宗的穷兵黩武,一方面削弱了唐朝大国的整体国家实力,造成内防空虚,让安禄山有机可乘;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民族关系恶化,让国家与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当时能够看到这一点的,只有包括李白在内的寥寥数人。直至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一切的走向都与诗人的担心忧虑不谋而合。

四、结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曾经繁荣昌盛的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衰败的道路。安史之乱是封建王朝历史上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而动乱的产生有其时代必然性,由于统治者的麻木不仁,由于奸佞弄臣的肆意妄為,由于众多有志之士无法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多贡献,直接导致整个国家命运的改变。诗人李白在诗歌中的忧患终于变成了现实,这既是诗人利用事物发展规律所做出的科学预测判断,也是结合自身人生经历在观察社会洞悉人性上所做出的努力。作为时代巅峰的弄潮儿,李白在王朝最繁荣的时候,能透过表面的假象深刻认识到背后的政治腐败本质,进而觉察出封建社会盛极必衰的历史发展趋势,这就让李白比同代诗人在思想上境界上要高出一个层次,也在追求浪漫主义的同时,进一步展示出自己诗歌具有现实性与批判性的一面。

猜你喜欢

古风统治者李白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古风三首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倒下的那一刻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