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文化意识,为英语课堂增添异国味、中国情

2021-07-19杨慧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英语课堂意识

杨慧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语言轻文化,弱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时也忽视了中华文化的渗透。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强化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创设文化体验机会,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力;融入中华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并举,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应渗透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的切实性和接受度,从而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和功能。本文中,笔者以合肥市某校部分学生及英语老师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融入文化意识,打造厚植中华文化,充满异国情调的英语课堂。

一、文化意识的内涵

语言不是静止、孤立的符号,它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产生,记录、承载并传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是基石,支撑着文化,而文化意识的培养则决定了学生能否得体使用语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各国交流广泛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让英语课堂打开一扇窗,将外国优秀文化“请进来”;随着国家“文化自信”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融入文化意识也同样意味着英语课堂推开一扇门,让中国古老文明和现代发展成果“走出去”。因此,英语教学应适时导入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同并尊重世界多样文化,深化认识并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二、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关注语言知识学习,轻视文化知识输入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以及文化知识的隐性特征,小学英语教学重点往往围绕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展开,培养文化意识只停留在教师的意识层面,很少付诸实践。例如,笔者从对四位英语老师的访谈发现,在人教版PEP三下“Welcome back to school!”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将课堂时间主要用于教授China,Canada等词汇和句式操练上,忽视了教材中出现的各国标志性建筑物图片,仅有一位老师简要涉及,但也只停留在表层知识学习。

(二)中外文化融入不均衡,忽视中国文化融合。

近年来,我们在外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却普遍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培养(袁芳,2006

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外语教学,2006(5):6770.。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虽然语言和文化兼容的教学理念受到了教师的认可,但课堂中外国文化融入的比重要远高于中国文化,文化意识培养以单轨制为主,忽视了外国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平等对话。例如,在对某校150名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发现,有86.30%的学生认为在英语课堂中,外国文化学习远多于中国文化。

三、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强化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面对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的差异,教师要充分扮演好引导者角色,深挖教材背后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比较中外文化差异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外文化的异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洞察力和鉴赏力。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挖掘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引申意义。例如,在教授blue,yellow,green等颜色词汇时,应向学生介绍其隐藏的文化意义。例如,green在英语中有green as jealousy的表达,表示“眼红,妒忌”,而非汉语直译而成的“red as jealousy”;蓝色blue在汉语中常用于“蓝图”“蓝天”等褒义或中性表达,但在英语中blue往往具有贬义,如“a blue day忧郁的一天”,“a blue joke不雅的笑话”。

在句型教学中,教师应阐明句式的语用原则,避免因文化意识冲突产生沟通障碍,促进学生得体使用语言。例如,在教授人教版PEP四下“Weather”这一单元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句型的基础上,还应融入中外寒暄用语的文化差异这一主题。教师应向学生补充介绍外国人在打招呼时常常讨论天气,而中国人见面时常会询问:“你去哪儿?”“你干什么去?”“你多大了”等情况,而这些话题在西方人看来是侵犯了个人隐私,不尊重他人的表现。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在这一文化背景对比中悄然渗透。

(二)创设文化体验机会,深化学生文化理解力

小学生的认知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等特征。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正确感知和理解,在课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直观、形象和生动的文化体验;在课下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积极参与,乐于探究,获得深刻的文化认知,从而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My School Calendar这一主题时,导入美国小学生校园生活的视频片段,介绍他们的学校设施(facilities)、校园活动(activities&trips)、校園饮食(food service)等生活情况。学生在视觉冲击下可以获得直观感受,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主动挖掘文化要素,感知文化信息。

此外,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辅助功能,开展英语剧社、英语沙龙、英语演讲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原有经验中生成新知,从而更加全面认识外国文化。例如,在英美文化趣游的兴趣课程中,笔者在介绍大本钟(Big Ben)、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等英国著名建筑物时,采用交流讨论、汇报演讲、手抄报展览等形式,增强课堂效果,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

(三)融入中华文化元素,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血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英语老师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者,有义务在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用英语唱好中国大戏,为传播中华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依托,以单元主题为中心,紧贴学生生活,主动补充中华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例如,在学习西方饮食文化时,可用英语补充中华美食,如豆浆(soybean milk)、油条(deepfried dough sticks)等;在介绍西方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时,同时补充中华用餐文化,如座次排列背后隐藏的儒家文化等。教师在英语课堂主动补充中华文化知识,扭转长期存在的西方文化占主导的局面,实现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和融合,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四、结语

文化意识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长期以来英语教学过度强调语法的准确性、表达的流畅性,而忽视了语用的得体性。小学英语老师应根据小学生认知和思维特点,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文化,在文化对比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文化体验中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同时英语老师要打破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中外文化融合不均衡的局面,主动补充中华文化元素,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外语教学,2006(5):6770.

〖3〗赵恕敏.基于《2011年版课标》的中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走向与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6):4749.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英语课堂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英语课堂中语用学委婉语的使用研究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英语课堂常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