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题,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021-07-19李静
李静
摘要:“说”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桥梁,而“出错”是学习活动的自然现象,两者看似无交集,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相辅相成。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努力去理解产生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性质。如何理解性质、找到原因,用数学语言“说”便成了必不可少的途径。本文以一年级“看图列式”为例,收集了一些典型错例,从“特殊符号”“数学概念”“知识负迁移”三个方面的错题分析,巧用“错题”,在辅导错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会说图意、会说解题思路、更会说解题策略。
关键词:看图列式巧用错题思维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和思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新课标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为下一步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要想说、敢说,因为只有有交流的欲望,学生才会去主动交流;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但是现实很多数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却只听不说,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表述自己想法时,声音很小,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同学干脆闭口不谈。特别是“解决问题”更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类型。对于理解能力尚浅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获取不到准确的数学信息,说不清题目的“已知条件”,不明白题目“要求的是什么”,无法条理清晰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的情况普遍存在。
数学学科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很多就是由低年级的时候,在课堂上不愿说、也不会说开始的:课堂上不敢说自己的想法、做题时不会说解题思路、做错时不会说自己的想法……以至到了高年级,不愿参与小组讨论、不愿承担大组发言代表,更不會去思考自己的错题原因。所以从低段开始培养孩子“说”数学的能力,不仅使学生敞开心扉,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更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以一年级“看图列式”为例,收集了一些典型错例,从“特殊符号”“数学概念”“知识负迁移”三个方面的错题分析,巧用错题,在辅导错题的过程中促进孩子会说图意、会说解题思路、更会说解题策略。
一、归集错题,分析原因
(一)“关键符号”错误
一年级的“看图列式”题目中很少用文字来表达,通常是以画图、表格等方式呈现问题,让学生通过看图,想一想,说一说,初步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学生需要理解图的意思,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最终获知题意。
典型错例1(如图1):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道题目的?
生:左边有3个樱桃,大括号下面有12个樱桃,表示左右合起来的意思,应该是3个再添上9个就是12个了,所以是3+9=12。
要能正确列式计算,必须先看懂图意,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清晰明了。学生知道大括号就是把左右两边合起来的意思,也知道总数是12个。从列式来看,学生其实已经猜出右边是9个,之所以做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注意到关键符号“?”,也没有分析图的意思,无法建立正确的问题意识。
(二)“整体与部分”错误
典型错例2(如图2):
师:请你说说,“7”表示什么?
生:左边的鸡圈里有7只小鸡。
师:那旁边的2只小鸡是什么意思?
生:这两只小鸡是“走掉”了,所以要“减去2”,右边的图中“又走掉了3只”,所以又要“减去3”。
解决问题时,学生需要识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判断“谁是已知信息”“谁是需要求的量”,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加法或减法。在访谈中发现学生对数量变化过程不明确,只能从图中看到表面的数据,难以区分变化过程中的“整体”和“部分”,尤其对“初始整体”识别困难,内在思维说不明白。
(三)“知识负迁移”错误
在“看图列式”前学生已学过“一图四式”,它是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的,列式时可以是总数随意减去部分数,如:9-6=3或9-3=6。
典型错例3(如图3)
师:算式中的“6”是哪里来的?
生:数出来的,左边有6只呀!
师:“3”表示什么呢?
生:3表示右边3只。
师:那算式一定要列成9-6=3吗?还有其他可以列吗?
生:也可以是9-3=6!
从交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减法”的意义不明了,什么情况下用减法也不是太清楚。一方面,问题的答案应该是隐性的、模糊的。错例中的图片却把问题的答案直观显示出来了,所以学生显得迷惘。另一方面,之前学习的“一图四式”让学生产生了知识的负迁移,没有看清楚问题时什么,直接思维先入为主受到了干扰。这也表明了孩子脑海中对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是模糊不清的。
二、巧用错题,促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明确符号意义,促进学生会说图意
数学符号化语言简洁清晰,低年级学生需要建立符号意识,即正确理解符号含义,增强符号的敏感性。在错题辅导过程中,首先要要求学生关注符号,并将符号转化为语言表述。如错例1,这种配以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类型,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大括号表示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不知道的部分)。明确了符号的含义后,要求学生说一说:已经知道的信息是什么?还不知道的数学信息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抛开图中不相关的因素,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题目,同时也不能停留在师生一问一答支离破碎的层面上,要引导学生用完整的三句话来描述这一幅图,即“一共有12颗樱桃,左边有3颗,右边有几颗?”使学生在表述中感知“整体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并感悟已知数学信息和未知问题的关联。
(二)正确理解概念,促进学生会说解题思路。
低年级的孩子思维属于形象阶段,而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可以借用身体动作让孩子理解“加法”和“减法”这两个概念:把两只手合起来的,让学生先猜一猜学生便很容易理解——表示合起来,即是加法;把两只手分开,表示从整体中拿走一部分,即是减法。如错例2是学生难以理解“初始整体”这个概念,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辅导。
先让学生从错题出发,自己说一说错题中每一个数量所表示的含义。此时学生已经明白了“减法”的概念,说出“从总数里走掉了其中一部分,要用减法来计算”。教师肯定这种解题思路并用还原法帮助学生弄清总数:用圆圈代替小鸡,让学生按照原来的思路进行边说边操作(如图4),
在学生明白“7只原来不是总數,而是走掉2只以后剩下的7只”之后,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用边说边操作(如图5)。
生:原来鸡圈里有9只小鸡,先走掉了2只,又走掉了3只,现在还剩下几只?
师:9、2、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9只小鸡是原来的总数,去掉了其中的2只,然后又去掉了其中的3只,求剩下的只数,就是9只里面先去掉2只再去掉3只后还剩下的只数。
通过以上辅导环节,学生借助形象的圆圈,边说边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鸡圈里明明有7只小鸡,怎么就变成了5只了呢?”经过反思,再操作,学生就意识到了鸡圈里的小鸡不是整体,而是剩下的只数,这样不仅将总数,也就是最初的“整体”理解了,更将解题思路解释得一清二楚。
(三)对比分析,促进学生会说解题策略。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知识结构不完善,思维能力较差,不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导致列式和计算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总结解题的规律。对于易混易错题目,采用对比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如错例3,教师可以出示类似的问题情境(如图6),引导学生仔细审图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情境中的异同点。
比较图A和图B,引导学生区分加减法的含义。教师可以问:“图A和图B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分别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图片,明白图意,再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图A大括号下面有问号表示求总数,用加法计算;图B大括号下面已经写了具体的数据,表示总数已经知道,求的是其中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再比较图B和图C,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可引导先说一说每一幅图的表示什么意思:这两幅图都是总数已经知道的情况,所以明确了要用减法来计算,只是图B是求左边的一部分,图C是求右边的一部分。通过比较发现,相同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图D和前三幅图,展示了“一图四式”和“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出图D的四道算式,然后追问:“都是企鹅的题目,为什么图D能得到四道算式,前面三幅只能得到一道算式?”通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前面三幅图都有问号,也就是有特定的问题,而图D没有特定的问题。如此一对比,面对这样类型的题目,学生的解题策略便了然于胸了。
当然,一年级“看图列式”的错误还有一些是“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造成的,教师可以让孩子在做完题后指着题目说一说它的依据是什么,在说的过程中反思算式是否合理。所以当学生出错了,我们教师不妨让孩子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分析一下出错的原因。在错题辅导中,多关注学生的“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说自己的解题过程,还有说一说自己的检验方法……让每一次的错误在每一次的说一说中得到更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文字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