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

2021-07-19罗盛好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6期
关键词:意识数学教师

罗盛好

摘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广大数学教师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要树立对创新意识的正确认识;要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意识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教师逐步意识到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也进行了许多的尝试与探索。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改内容中,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被强调,成为数学教学10个核心概念之一。标准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况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但必须认识到,使创新意识真正融入小学教学,离不开各方(特别是教师)的持续努力。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现谈谈自己的一下粗浅看法与体会。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现状

在实践和反思中,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但从现状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言堂”现象。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教学的权威性,重“单向输送”轻“双向交流”,教学方式较为僵化,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互动少,学习的“主人翁精神”缺失。

除“一言堂”问题外,“随大溜”现象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也较为普遍。如果没有宽松、活跃的氛围,没有教师细致、耐心的引导,一位学生很难在其他学生否定其答案的情形下,继续保持独立思考,通常会人云亦云。久而久之,课堂教学的创新活力将逐渐衰竭,个人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课改中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一)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21世纪充满挑战和机遇,科技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应用愈发重要,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对人的培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能否解放思想对培养创新意识至关重要。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学实践一直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又不像单纯传授数学知识那样立竿见影,广大教师普遍存在重视“分数”倾向,而轻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导向下,教师习惯性强调具体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能否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很少有人去思考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发展。部分教师虽然深知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但仅仅停留于口头层面,在实际开展教学时将其搁置一旁,因为在家长、社会的眼中,判断一位教师优秀与否,关键看所授班级学生的成绩如何。

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为开放、创新思维的培养戴上了沉重的枷锁。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聚焦点,“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提出创新意识并将其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概念。

因此,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狭隘而落后的教学观念尤为重要,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应然之举。但知易行难,面对重重压力,广大一线教师只有持续学习,及时转变思想,才能冲破各种主观和客观的束缚,真正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深刻内涵。改革道路虽充满崎岖坎坷,但如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必将看到一点一滴的变化与改善。一线教师需要身先力行,否则实施教育变革、实施素质教育将成为空谈,学生創新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二)对创新意识的正确认识

我们经常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究竟是什么?许多人恐怕真不知道从何谈起;部分人甚至存在偏见,认为创新专属于科学家或发明家等专业领域人才。综观各种阐述,笔者认为,创新意识有两大特征:一是主动性。有好奇心,乐于探索此前自己不了解的新事物(可能对他人而言并非新事物),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二是有益性。基于已有知识和技术,改造现状或创造出新的事物,获得一定的有益效果,比如发现“旧”知识中存在的新价值、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等。这种有益性是相对的,不应以整齐划一的标准加以评判。

那么对学生而言,什么是创新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是创新,对人类已有知识的“再次发现”也是创新。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新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思考问题,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等等都是创新意识的表现。像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说的利用旧知识迁移新知识,采用多样化方式解决问题,发现并认识新的数学知识都是创新。创新旨在“创造”新东西,而不是“记”新东西。“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了“鱼”,而忽略了“渔”。

(三)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离不开具体知识的讲解,更需要方法的传授,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将方法与知识的科学动态整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吸收知识并获取个人的发展。为实现该目标,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十分关键。只有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才能形成有利于创新意识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生动活泼的氛围有利于驱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将师生间的关系由传承式的“传道授业解惑”简化为“填鸭式”的单向知识授受和灌输。如果教师不重视教学环境,不重视良性的师生互动,仅关注知识的高强度输出,将极大地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陷入死学、硬学的恶性循环,遇到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不求甚解、死记硬背。长此以往,教学质量将不断下降,学生将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不懂、疑惑或者“有所发现”的时候,我通常会鼓励其立即举手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见解。在学习圆柱的体积后,书上的“你知道吗?”介绍了古希腊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圆柱容球”定理,正好此时有个学生说道:“圆柱容球,后面还有个圆柱容锥(圆锥),不过那是三分之一,加起来正好等于一。”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抛出后,顿时班级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因为那时还没有学习圆锥的体积,很多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翻看后面圆锥的知识,想看看是不是存在圆柱容锥。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我顺势对学生说:“伟大的发现源于大胆的猜测,这位同学很有想象力,非常值得表扬,现在请大家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小课题,认真进行思考,老师希望同学们有伟大的发现!”紧接着,奇迹发生了,班级里所有的同学都全身心地投入这个问题的研究中,自发地、积极地为了这个“定理”展开激烈的讨论,看似无序、喧闹的课堂涌动着学习的热情、创造的火花,圆锥体积计算这一教学重点难点被学生们快速攻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如果我当时直接否定那个学生,指出不存在“圆柱容锥”这个说法,甚至提出批评,此后的一切就不会那样的水到渠成。一个个偶发事件看似平常,如果善加引导,将促使其成为创新意识产生的“催化剂”。创新意识本身并不神秘,时不时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中,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一个不经意就会抹杀掉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彻底转变观念,把学生当作主体,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话语、由衷的赞美、诚恳的批评……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做到这些,还愁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与发展吗?

(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对一位教师的信任、喜欢,产生对其所教授课程的兴趣,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取得好的成绩,赢得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这种和谐融洽的互动可以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当然,“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抛开等级观念,舍弃高高在上的说教,真正建立对等的交流,从学生最为关切的问题着手,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灌输理念和知识,导致“沟而不通”。

学生敞开心扉,坦诚地分享自己真实的看法、想法,教师才能透过表面现象,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中的优势与劣势,因势利导、对症下药,真正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的各项能力与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当然,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点。与此同时,教师的有效引导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迸发无穷的学习动力和探索未知的热情。

(五)联系生活实际,亲身经历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又在生活中普遍运用。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从实际出发,力求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新知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综合的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定理、规律等,若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例如在教乘法分配率时,对于a×c+b×c=(a+b)×c的认识时,很多学生始终不明白,练习错误率非常高。后来在一位老教师的指导下,我向学生呈现了一位妈妈去菜市买菜的情境。西红柿3元一斤,买了6斤;黄瓜3元一斤,买了4斤。西红柿和黄瓜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很容易得出:6×3+4×3=30(元)。紧接着我又说明,由于卖菜的老板忘了西红柿和黄瓜各自多少斤,且买菜人多,就把西红柿和黄瓜放在一起称重,得到的重量是10斤,计算公式变为:10×3=30(元)。我向学生提问:“这样做可以吗?”同学们都说可以,因为西红柿和黄瓜的价格一样,可以先算出它们的总重量,再乘以价格就可以了,从而轻松得出了“6×3+4×3=(6+4)×3”的结论。借助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买菜问题,一个枯燥难懂的数学运算定律得以简单有效地呈现给学生。由于学生往往容易理解和接受基于亲身经历衍生的演绎推理,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也要尽量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为媒介,让数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碰撞、交融。

创新意识不同于知识,教师可以引导但无法通过灌输让学生获取。学生需要亲身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假设,并运用所学所思,验证猜想、掌握规律。

结语

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普及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正所谓一人技短,十人技长。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教学研讨、课堂研究等方式,与各位同仁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分析、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途径和方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在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黄军华.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17(12).

[2]左肇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析.中国校外教育,2019(07).

[3]何富尧.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3).

[4]游赛玲.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分析.新课程(上),2019(4).

[5]邹应.试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養.科学与财富,2017(5).

[6]李秀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34):197.

[7]马小霞.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充满生活情趣.中国校外教育,2017(3).

[8]尚思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17(3).

猜你喜欢

意识数学教师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消防意识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