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研究
2021-07-19李娟刘慧玲聂勇
李娟 刘慧玲 聂勇
【摘要】区别于传统银行信贷的独特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过程及内在机理有其独特性。 以10个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案例资料作为研究基础,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 归纳出产融双方迫切需求、供应链条垂直管理、产业价值体系重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融资模式创新升级、融资风险有效控制、生態组织网络协同、产融效能多重叠加等8个核心范畴,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出“价值诉求—价值发现—价值挖掘—价值变现”这一相互耦合又层次递进的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逻辑路径, 即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内在机理模型, 为更好地理解供应链金融内涵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内在机理;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04-0143-7
2019年7月16日,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总体要求。 从该意见可知, 供应链金融是以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真实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为基础, 为上下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 随着我国加入WTO,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 成为供应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 然而, 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而存在融资约束, 资金问题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难题。 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于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的真实交易关系的融资方式, 因而能大大地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降低融资风险, 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实现产业价值与金融价值的双重效应。 那么, 供应链金融作为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其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具体如何, 这一问题值得探究。 本研究借助于扎根理论方法, 对大量供应链金融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并围绕供应链金融如何实现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双重效应这一主线对案例资料进行动态推演与归纳, 进而构建出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模型。
一、相关文献梳理
1. 国外文献梳理。 Hofmann[1,2] 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即供应链金融是通过对不同组织之间的金融资源进行合理计划、安排、调配与控制, 从而实现供应链内外部参与者之间价值共创的方式, 并提出供应链金融是关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的交叉学科。 Michael[3] 认为,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 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优化的过程。 Gomm[4] 认为, 供应链金融通过提高供应链网络企业信息的透明度, 从而为上下游企业的特定交易提供的融资服务。 David等[5] 认为, 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是指银行和核心企业间基于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间赊购赊销业务而建立, 并在一定时间内稳定的融资关系。 Vander等[6] 认为, 供应链金融是为了提高供应链金融成员的公司价值而设计的公司间最优的融资方案。 Blackman等[7] 认为供应链金融的关键表现是供应链网络结构, 这一稳定的网络关系结构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效率。
2. 国内文献梳理。 杨绍辉[8]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 提出供应链金融是将资金流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 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新型信贷融资服务。 闫俊宏、许祥秦[9] 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优势, 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基本模式。 胡跃飞、黄少卿[10] 认为, 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了满足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财务供应链管理”需求而创新的一整套解决财务供应链管理问题的集成方案。 蒋婧梅、战明华[11] 提出, 随着科技水平、第三方物流和产业供应链的发展, 供应链金融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领域。 姜超峰[12] 认为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通过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来为有所关联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明洪盛、周瑞华[13] 认为, 供应链金融是在供应链中寻找一个核心企业, 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 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的一种融资模式。 宋华[14] 认为, 供应链金融是将供应链网络中的买卖双方、第三方物流以及金融机构等参与者紧密整合在一起, 集物流运作、商业运作和金融管理为一体的一种管理行为和过程, 实现了用供应链物流盘活资金和用资金带动供应链的双重作用。
3. 文献评述。 从以上文献梳理可以看出, 国内外学者积极关注供应链金融的实践运用与理论发展,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综合以上文献内容, 可以得出供应链金融的几个特征:①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运营而产生的综合金融服务, 它依托于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与核心企业之间平等的协同与合作,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供应链参与者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合作。 ②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创新型融资方式, 因为嵌入到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将财务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紧密结合, 因而能共同创造出产业价值与金融价值。 ③供应链金融通过呈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为融资方提供增信, 并通过资金闭环管理降低信贷风险, 摆脱了传统银行信贷基于抵质押物品价值选择融资对象的约束, 从而为中小企业及银行业务开拓了新的蓝海。 但基于多个实践案例的角度, 对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进行层层推演并提炼出理论模型的研究却极为稀少。 由此,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 致力于回答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 以厘清供应链金融实现产业价值与金融价值双重效益的逻辑路径。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利用归纳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和整理, 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挖掘, 发展和验证理论。 Strauss[15] 指出, 扎根理论方法强调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其发展源于资料搜集和分析环节的不断发现, 即“经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 它的一般流程是在理论抽样后的数据基础上, 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方法构建理论模型。
2. 理论抽样。 理论抽样讲求抽样的概念相关性和深度, 需要按照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引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资料获取对象。 基于研究需要, 本文选取了10个供应链金融案例作为研究样本, 这10个样本包含生产运营领域、贸易流通领域、物流领域、电子商务领域以及商業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等五种类型[14] 。
第一类是生产运营领域的供应链金融, 其特征是产业企业基于产业供应链的需要, 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生产性金融服务, 以深圳市创捷供应链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和新希望六和集团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例。 创捷公司成立于2007年, 是一家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 以电子商务和供应链服务为依托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创捷供应链专注于“垂直电商加供应链金融”的新模式, 依托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商务化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联想公司成立于1984年, 凭借独特的交易型业务模式、成本优势以及全球领先的创新体系, 全面进军全球消费市场, 同时积极开展对联想供应商和渠道商的融资支持业务, 供应链金融服务实现的收益已经占联想总体收益的20%。 原六和集团成立于1995年, 经过十余年发展, 由一家饲料生产企业发展成为大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10年被新希望并购, 改名为新希望六和; 新希望六和的供应链金融经过不断探索发展, 向平台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演进, 实现了融资业务的闭合化和供应链流程的一体化。
第二类是贸易流通领域的供应链金融, 其特征是贸易流通企业基于产销联盟与产业供应链深度融合, 为更好地满足生产企业柔性化经营而提供综合性生产服务, 选取深圳越海、深圳一达通和深圳怡亚通公司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为案例。 深圳市越海全球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 是中国目前IT产业最大的综合物流服务商之一, 其凭借强大的商贸物流运作能力为供应链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既稳定了产业供应关系也拓展了自身的盈利空间。 深圳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 是中国第一家中小企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通过互联网一站式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通关、物流、退税等服务, 为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人降低外贸交易成本、解决贸易融资难题。 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公司成立于1997年, 是中国第一家上市供应链企业; 其经营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 并将金融资源结合起来, 稳定上下游的业务和运营体系, 同时不断延伸业务活动, 加速资金周转, 以进一步获取更高的资金收益。
第三类是物流领域的供应链金融, 其特征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于其运输管理、存货管理及质押物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帮助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降低融资风险, 选取中国储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弘信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为案例。 中国储运是集仓储物流、物流金融、物流贸易、物流地产、物流技术以及以物流为依托的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现代综合物流企业。 中国储运的运营方式逐渐从单纯的物流运作开始向增值性服务特别是金融服务延伸, 并通过与上下游客户以及商业银行的密切合作逐渐融入到产业供应链运作过程中。 厦门弘信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是专业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 该企业立足福建、广西, 逐渐向全国性的多层次网络物流服务延伸,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和IT技术的集成应用拓展物流金融业务。
第四类是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 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均有涉足供应链金融业务,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 平安银行由原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完成两行整合并更名而来。 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最早涉足并倡导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 以科技手段融合产业与金融, 借助“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推动传统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 不断深耕客户。
第五类是电子商务领域的供应链金融。 京东和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本文以京东供应链金融为例进行探究。 京东供应链金融是依托其打造的电子商务供应链而开展的金融业务, 凭借产业链覆盖面上的客户资源优势, 京东形成了基于商品采购、销售和物流等诸多环节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三、数据分析
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指将所获得的原始资料逐字逐句进行分析、记录, 并进行初始概念化, 然后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初始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整合发掘出概念和范畴的过程[16] 。 根据开放编码的要求, 先对前10个样本材料中关于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的描述进行编码, 经过对标签进行多次整理与初始概念化, 本研究从资料中抽象出19个范畴及其下属的144个概念, 具体见表1。
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指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模型, 将开放性编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联结在一起的过程。 通过将各独立的范畴加以联结, 从而使被分解的资料重新整合[17] 。 本研究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联和逻辑关系对其进行归类和抽象, 共得出8个主范畴, 分别是:产融双方迫切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支持、融资模式创新升级、融资风险有效控制、生态组织网络协同、价值链条垂直嵌入、产业价值体系重构、产融效能多重叠加。 各主范畴及其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如表2所示。
这些主范畴是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逻辑关系形成的。 8个主范畴的典范模型构成如表3所示。
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 并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连结关系。 该过程的主要任务包括识别出能够统领其他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 用所有资料及由此开发出来的范畴、关系等扼要说明全部现象, 即开发故事线[17] 。 经过对范畴的继续考察以及对范畴关系的不断思考, 结合各案例原始资料, 最终得出“价值诉求—价值发现—价值挖掘—价值变现”这一核心范畴。 由这一核心范畴拓展的故事线如表4所示。
以此“故事线”为基础, 构建出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模型, 如图1所示。
四、模型阐释
1. 价值诉求。 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 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加入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面临的突出问题便是资金不足。 中小企业由于利润水平不高、资本积累能力不足等原因, 通过内源式融资方式积累的资金非常有限, 无法满足其加速发展、提升竞争力的现实需求。 由于国内股票市场准入门槛高, 中小企业很难通过上市筹集发展资金, 因而只能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 但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没有足够的资产用于抵押担保, 银行出于自身风险控制的角度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放贷, 因而中小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核心企业由于资产实力雄厚, 与银行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关系, 融资较为容易。 但核心企业肩负着稳定整个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重任。 而中小企业是产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 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出于提高整个产业价值链竞争力的目的, 核心企业也渴望有新的融资方式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 国内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不断收紧, 同质化竞争加剧, 加上非银行融资模式的创新, 银行盈利空间不断收窄, 传统盈利模式亟需改变。 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经营思路、创新盈利模式, 因此, 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便成为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方向。 基于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商业银行共同的价值诉求, 供应链金融便应运而生。
2. 价值发现。 价值发现这一核心范畴是由供应链条垂直管理、产业价值体系重构这两个主范畴归纳提炼而来。 这一范畴的基本内涵是供应链通过对产业价值链的垂直穿透, 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管理, 并将更多的相关企业纳入供应链体系中, 拓展了供应链的深度; 同时通过产业模式的重构, 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 专注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并借助于产业网络组织的协同, 实现与外部资源的共享, 进而拓宽了供应链的广度。
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于供应链管理而发展起来的,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供应链管理强化了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不断打破信息壁垒和业务壁垒, 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也奠定了基础; 供应链金融深入到产品设计、物流活动、生产运营、产品销售等各個环节, 实现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度融合, 从而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 创造出更多的效益[18] 。
产业价值体系重构是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与重组实现商业模式的优化。 供应链内部企业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价值, 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动态拓展和网络协同, 不断整合服务能力和综合资源利用能力。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具备较强竞争力, 只有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新木桶”效应, 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提升。
3. 价值挖掘。 这一核心范畴是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持、融资模式创新升级、融资风险有效控制、生态组织网络协同这四个主范畴归纳提炼而来。 这一范畴的基本内涵是供应链金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生态网络组织为基础, 通过创新融资模式有效控制融资风险, 进而挖掘出产融双方的潜在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平台的搭建, 企业交易数据得以实时记录、沉淀并进行交互和共享, 真实的交易记录大大提升了企业的信用水平, 从而使中小企业摆脱了抵押担保不足的困境, 找到了解决融资难题的突破口。
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基于企业的抵押担保而开展,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产实力的局限无法提供足够的担保而被拒之门外, 大量能证明企业营运能力的交易数据及票据却难以有效利用。 因此, 依托中小企业的商务交易数据或协同商务信息, 创新融资模式, 开展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资金池融资等方式, 有针对性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是供应链金融破解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
商业银行之所以对中小企业惜贷, 一方面原因是中小企业本身风险较高,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真实把控企业的运营状态, 因而控制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 供应链金融基于对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控制, 通过自偿性贸易或对货权的掌控而确保信贷资金的回收, 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离不开各生态组织的协同合作。 供应链金融生态包括了产业链参与者、平台提供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各类相关的经济组织, 各部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 各主体在有效分工的基础上, 加强沟通与互动, 形成发展合力, 才能更好地实现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目的[19] 。
4. 价值变现。 供应链金融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稳定了产业供应链, 实现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目标; 同时, 核心企业、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拓展了盈利空间。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体现了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双重结合。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本文在收集多个供应链金融实践案例的基础上,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 对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构建出“价值诉求—价值发现—价值挖掘—价值变现”这一价值创造机理模型, 深化了对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本质的认识。 结合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运用, 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
(1)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稳定整个产业价值链是供应链金融的出发点, 体现了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供应链金融的初衷是帮助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 巩固其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进而助推产业价值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供应链金融是以产业供应链为基础和前提的, 供应链网络体系的建立, 特别是供应链参与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是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源泉, 离开了供应链价值网络的构建, 供应链金融将成为无源之水。 产业价值链的深度管理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可行性。
(3)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关键在于对产业价值与金融价值的深度挖掘, 这一挖掘过程以生态网络组织为基础,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风险管理和模式创新为手段, 保障了供应链金融的可操作性。
(4)供应链金融的落脚点是要实现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双重结合, 用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实现产业效益, 反过来再用产业效益带动金融效益, 没有产业效益, 金融效益便无从谈起。 脱离了产业发展的套利套汇行为是对供应链金融本质的扭曲。 因此, 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过程首先源于产业发展的需求, 并以产业价值链体系的构建与整合为依托, 最终必然落脚于产业发展。
2. 研究局限与展望。 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模式丰富多样, 但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类型选择和量化验证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 未来研究可结合更多类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理论检验与拓展, 以进一步丰富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内涵[20] 。 此外, 本研究作为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内在机理模型的探索性研究, 是围绕现有研究成果对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理论的初步探索, 对供应链垂直管理、产业价值重构、网络组织协同及风险控制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探究, 未来仍有许多可探索的议题。 比如,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如何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深入全面地探索供应链金融風险产生的原因及管理方法; 更好地发现并拓展供应链金融的运用场景, 让供应链金融在支持农业、再循环产业等融资薄弱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Hofmann E.. 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 J].Logistic Management,2005(1):203 ~ 214.
[2] Hofmann E.. Inventory Financing in Supply Chains: A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approa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9):716 ~ 740.
[3] Michael L.. A Supply Chain Finance Prime[ J].Supply Chain Finance,2007(4):34 ~ 48.
[4] Gomm M. L.. Supply Chain Finance: Applying Finance Theory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o Enhance Finance in Supply Chain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0(2):133 ~ 142.
[5] David A. W., et al.. Managing the Innovation Adoption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ix European Case Studies[ 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13(2):148 ~ 166.
[6] Vander V., M. J. Reindorp, J. C. Fransoo. Supply Chain Finance:Research Challenges Ahead[Z].Beta Working Paper,2013.
[7] Blackman I. D., Holland C. P., Westcott T.. Motorola's Global Financial Supply Chain Strategy[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3(2):132 ~ 147.
[8] 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服务[ J].物流技术,2005(10):179 ~ 182.
[9] 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分析[ J].上海金融,2007(2):14 ~ 16.
[10]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 J].财经问题研究,2009(8):76 ~ 82.
[11] 蒋婧梅,战明华.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 J].经营与管理,2012(11):115 ~ 116.
[12] 姜超峰.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J].中国流通经济,2015(1):64 ~ 67.
[13] 明洪盛,周瑞华.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的实证研究[ J].当代经济,2015(34):140 ~ 145.
[14] 宋华.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 ~ 413.
[15] Strauss A. L..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 ~ 319.
[16]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6 ~ 297.
[17] 李志刚.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J].东方论坛,2007(8):90 ~ 94.
[18] 宋华.基于产业生态的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趋势[ J].中国流通经济,2016(12):85 ~ 91.
[19] 宋华.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 ~ 9.
[20] 高素英,宋莹莹,刘宏波.价值共创下共享经济模式创新机理研究[ 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4):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