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评估

2021-07-19刘雅君

改革 2021年2期
关键词:海洋经济倡议一带一路

刘雅君

摘   要:海洋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海洋经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MS(M)-VAR(p)模型,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正向影响逐年增大。另外,劳动力因素、科技因素、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都是显著影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更好地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海洋劳动力投入;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势,提高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扩大海洋产业规模;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的贸易需求,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海洋经济;海洋强国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2-0106-12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广泛认可。“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全球治理体系下世界实现共赢发展的新方案。“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体现了陆海经济统筹发展的新理念,为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进入21世纪,海洋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新议题,世界各国纷纷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新热点[1]。

近年来,中国海洋经济保持着平稳增长态势。从《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来看,201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89 4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7.1%,较2018年增长6.2%,增长态势基本平稳。分析2015—2019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总体来看,5年来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达到9.0%及以上,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达到16%及以上。就海洋产业结构而言,5年来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由2015年的52.7%提升至2019年的60.0%。就海洋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对中国海洋产业增加值贡献率最大的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2019年,三者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0.6%、18.0%和13.2%,这说明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海洋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海洋经济虽已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依然面临着部分海洋产业产能过剩、海洋科技水平较低、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等挑战。另外,与中国陆域经济发展相比,海洋经济依然处于劣势:一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海洋经济早期起步阶段的发展都滞后于陆域经济[2];另一方面,以工业为基础优势的陆域经济长期处于陆海统筹发展中的主导地位[3]。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正确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海洋经济建设在中国陆海统筹发展中的地位,进而实现中国陆海经济统筹发展、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愿景。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海洋经济是与陆域经济相对应的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经济活动的场所、范围不同。自20世纪80年代“海洋经济”一词在中国出现以来,学术界关于“海洋经济”内涵的探索日益深入,由最初将“海洋经济”限定为与海洋直接相关的、以海洋资源作为对象的经济活动,经过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后来将与海洋间接相关的、存在特定依存关系的经济活动一并纳入其中,对于“海洋经济”的理解逐步全面和完善[4-5]。目前,中国关于“海洋经济”较具权威的概念来源于2003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其将“海洋经济”定义为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构成主体,是海洋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海洋经济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200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06)根据海洋经济活动的性质,将海洋经济划分为“海洋产业”与“海洋相关产业”两大类,并将“海洋产业”定义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从现有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来看,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世界范围而言,林香红从七个层面阐释了影响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全球宏观经济趋势、科学技术创新水平、人口问题、世界能源结构、地缘政治因素、气候—海洋相互作用、国际海洋经济政策[4]。就中国而言,彭宇飞等分析了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海洋产业就业人数、海洋技术水平、政府支持程度、环境保护政策都能够影响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5]。由此可见,政策因素在诸多能够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进一步地,学者们以不同海洋政策为研究视角,运用不同研究方法探讨了政策因素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具体来讲,这些文献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评价综合性海洋经济政策及发展规划的政策效益。郭丽芳运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以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为出发点,构建了评价海洋经济政策的指标体系,认为中国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政策效益在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存在不平衡的表现,海洋经济政策的落实仍有待完善[6]。第二类是分析具体海洋政策如何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刘海英等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了海洋财政政策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海洋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且海洋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都有显著的贡献作用[7]。張伟等构建VAR模型分析了中国税收政策对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发现税收政策的调整效应在短期内影响较大,且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8]。

政策因素与海洋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重要的决策,也必将深刻影响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现有文献在讨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维度:一是海洋经济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曹忠祥从区域布局的角度出发,指出中国沿海地区处于“一带”与“一路”的交汇地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主体,更是连接内陆地区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因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沿海地区应构建“一核”引领、“三区”支撑、“湾”“岛”联动的区域开放新格局[9]。二是“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就新机遇而言,李建军等指出,中国应充分利用自身制度质量改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弥补制度空隙能力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鼓励并推动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更为广阔的产业合作,为“中国制造”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10]。就新挑战而言,王钢、赵霞基于国内外粮食市场持续深入融合的趋势,深入剖析了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呈现的新特征和面临的新挑战,并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贸易安全的新思路[11]。三是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朱磊等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议程对接的重要理论和政策问题主要体现在内涵、目标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对接的核心是认识行动与目标、当前与未来两对辩证关系;目的是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增加优质公共物品供给、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以及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途径是实现理念对接、领域对接和机制对接[12]。刘文波认为,应在夯实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议程设置权、国际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权,来持续提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塑造力[13]。

综上所述,既有文献在讨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仅通过理论分析论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尚未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实际上,这种单纯的理论阐释缺乏一定说服力,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是否能够显著带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仍有待验证。因此,本文试图从实证角度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为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选用了非线性MS(M)-VAR(p)模型。经典线性k维p阶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可用于分析研究诸多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近些年来被诸多学者广泛应用。为分析需要,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yt=v+A1yt-1+…+Apyt-p+ut(1)

其中,yt=(y1t,…,ykt)'表示需要研究和分析的k维内生变量时间序列;t=1,…,T;v代表截距项。在这里,需要假设在上述k维的内生变量时间序列数据中,满足平稳性的要求,也就是说,yt-j=Ljyt,其中,L表示滞后算子。除此之外,误差项ut遵循标准正态分布,即ut~NID(0,∑),基于以上假设发现,来自方程(1)的以“截距形式”为特征的经典线性VAR(p)模型,不能确切地描绘在k维内生变量时间序列数据中可能潜存的一些非线性“结构性突变”的特征。

本文将非线性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因素加入方程(1)所刻画的经典线性VAR(p)模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较新的非线性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MS-VAR)模型。具体来讲,我们假设上述内生变量时间序列yt在数据生成过程中的参数服从于相互离散的随机变量 st,在此,st能够代表M种不同的区制状态,也就是说,st∈{1,…,M},与此同时,我们进一步假设st能够遵循遍历M种不同区制的马尔科夫过程,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将具体的转移矩阵表示为以下形式: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按照行政区域来讲,中国的沿海地区包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共计11个省(区、市)。根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划分,本文选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设置为实验的实验组,即“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分别为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海南,共计5个省(市)。另外,将剩余的沿海地区设置为实验的对照组,即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包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山东、广西,共计6个省(区、市)。

本文将实证研究中用到的各个变量名称设定如下:选用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来衡量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记为MI。结合文献研究的基础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分别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科技因素、劳动力因素四方面,选取能够影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具体来讲,一是海洋劳动力投入,用沿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数量来表示,记为EMP;二是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用沿海地区海洋科研机构科技课题数量来表示,记为STU;三是海洋产业规模,用海洋生产总值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记为ISC;四是海洋产业结构,用沿海地区第二、第三海洋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记为IST。

另外,本文以2006—2016年为样本区间,选取中国11个沿海地区为研究样本,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本文所使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为了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前的2006—2012年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后的2013—2016年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情况,本文分别取“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并描绘出二者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由图1(下页)可见,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前,“一帶一路”倡议影响地区与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的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后,二者的变化趋势差异较为显著。

三、实证分析

这里运用上文所构建的MS(M)-VAR(p)模型,从非线性马尔科夫区制转移的视角,测度“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此外,为满足非线性MS(M)-VAR(p)模型对所要分析的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的要求,在计量分析之前,我们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各变量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特征进行全方位测度。检验结果表明,各时间序列数据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特征稳定,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

基于上述检验,我们依据SC信息准则,考虑非线性MS(M)-VAR(p)模型的区制数量为2(M=2)和3(M=3),同时,滞后阶数为1~5(p=1,…,5)的多种可能,计算并比较各类非线性MS(M)-VAR(p)模型具体设定形式的SC值。当区制为数量为2(M=2)、滞后阶数为1时,即采用MSI(2)-VAR(1)模型时计算得到的SC值都最小。这意味着,在测度“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时,利用MSI(2)-VAR(1)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更为贴合实际境况,所得结论也更为真实可靠。实证结果如表2(下页)和表3所示。

我们首先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不同变量的MSI-VAR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第(1)部分所示,前1期的EMP增长率(EMPt-1)对当期MI增长率(MIt)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 (0.824),前1期的MI增长率(MIt-1)对当期EMP增长率(EMPt)产生较为微弱的负向影响(-0.041),而前1期的EMP增长率(EMPt-1)对当期EMP增长率(EMPt)作用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中国涉海劳动力的投入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正效应,表明劳动力资源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表2第(2)部分所示,前1期的STU增长率(STUt-1)对当期MI增长率(MIt)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0.416),前1期的MI增长率(MIt-1)对当期STU增长率(STUt)也产生了顯著的正向影响(0.753)。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前1期的MI增长率(MIt-1)对当期MI增长率(MIt)的作用并不显著。这说明,海洋科技水平的提高也能够正向提高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表明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学技术的支撑。

如表2第(3)部分所示,前1期的ISC增长率(ISCt-1)对当期MI增长率(MIt)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5.951),前1期的MI增长率(MIt-1)对当期ISC增长率(ISCt)产生较为微弱的负向影响(-0.043),同时研究发现前1期的MI增长率(MIt-1)对当期MI增长率(MIt)的作用并不显著。以上结论说明,海洋产业的规模越大,对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体现了海洋产业规模集聚带来的良好经济效应。

如表2第(4)部分所示,前1期的IST增长率(ISTt-1)对当期MI增长率(MIt)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正向作用(7.900),前1期的IST增长率 (ISTt-1)对当期IST增长率(ISTt)产生正向影响(0.436),同时研究发现前1期的MI增长率(MIt-1)对当期MI增长率(MIt)的作用以及对当期IST增长率(ISTt)的作用并不显著。这说明沿海地区第二、第三海洋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则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量越大,体现了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比较这四个控制变量系数的数值,可以发现,海洋产业规模ISC和海洋产业结构IST的系数远大于其他两个变量的系数,这意味着在“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能够影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中,产业因素发挥着更大的正向影响效应。

进一步观察表3可以看出,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不同变量对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相比具有较显著的差异。如表3第(1)部分所示,前1期的MI增长率(MIt-1)对当期MI增长率(MIt)以及当期EMP增长率(EMPt)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同样,前1期的EMP增长率(EMPt-1)对当期MI增长率(MIt)以及当期EMP增长率(EMPt)也没有产生显著的作用。这与“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涉海劳动力的投入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正效应有显著差异。

如表3第(2)部分所示,前1期的STU增长率(STUt-1)对当期MI增长率(MIt)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0.781),前1期的MI增长率(MIt-1)对当期STU增长率(STUt)也产生了正向影响(0.348),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前1期的STU增长率(STUt-1)对当期STU增长率(STUt)作用并不显著。这说明对于非“一带一路”地区海洋科技水平的提高也能够正向提高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

如表3第(3)部分所示,前1期的ISC增长率(ISCt-1)对当期ISC增长率(ISCt)作用并不显著,而前1期的MI增长率(MIt-1)对当期ISC增长率(ISCt)作用也不显著,只有前1期的MI增长率(MIt-1)对当期MI增长率(MIt)具有正向影响(0.546)。这说明对于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海洋产业规模没有体现出对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

如表3第(4)部分所示,前1期的IST增长率(ISTt-1)对当期MI增长率(MIt)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正向作用(7.848),前1期的MI增长率 (MIt-1) 对当期MI增长率(MIt)产生较为微弱的正向影响(0.292),同时研究发现,前1期的MI增长率(MIt-1)对当期IST增长率(ISTt)影响并不显著,前1期的IST增长率(ISTt-1)对于当期IST增长率(ISTt) 影响也不显著。这说明在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从对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本文所选取的4个控制变量,只有海洋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体现出对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而涉海劳动力投入与海洋产业规模则没有体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

接下来,本文以MSI-VAR模型为基础,对区制状态变量st离散取值的平滑概率值进行合理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来描绘“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以及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不同变量组合所处的具体区制。当区制状态变量st的平滑概率值Pr(st=i|It)>0.5,i=1,2,3 时(其中,It代表过去t期的信息集,下同),意味着该变量组合处于区制i(st)当中,此外,区制状态变量st的平滑概率值越大,代表着变量组合就有越大的概率位于该区制内。在图2(下页)和图3(下页)中,我们对变量组合位于“区制1”和“区制2”时的平滑概率实时动态轨迹进行了详细描绘。

从图2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与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MI与EMP在不同区制中的平滑概率轨迹保持一致,具体而言,处于“区制1”(Pr(st=1|It)>0.5)的时间段为2012—2016年,位于“区制2”(Pr(st=2|It)>0.5)的时段为2008—2011年。

从图3(下页)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与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MI与STU在不同区制中的平滑概率轨迹有所差异,具体而言,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的MI与STU处于“区制1”(Pr(st=1|It)>0.5)的时间段为2010—2016年,位于“区制2”(Pr(st=2|It)>0.5)的时段仅为2009年,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的MI与STU处于“区制1”(Pr(st=1|It)>0.5)的时间段为2010—2013年以及2016年,位于“区制2”(Pr(st=2|It)>0.5)的时段为2008—2009年以及2014—2015年。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STU与MI的影响作用明显增强。

由图4可知,“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与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MI与ISC在不同区制中平滑概率轨迹的差异更为显著,具体而言,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的MI与ISC处于“区制1”(Pr(st=1|It)>0.5)的時间段为2009年、2012—2013年、2015年,位于“区制2”(Pr(st=2|It)>0.5)的时段为2008年、2010—2011年、2014年、2016年,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的MI与ISC处于“区制1”(Pr(st=1|It)>0.5)的时间段为2010—2014年,位于“区制2”(Pr(st=2|It)>0.5)的时段为2008—2009年、2015—2016年。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对于MI与ISC的提高具有显著影响。

从图5可以观察到,“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与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MI与IST在不同区制中平滑概率轨迹的差异非常显著。具体而言,非“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的MI与IST处于“区制1”(Pr(st=1|It)>0.5)的时间段为2012—2016年,位于“区制2”(Pr(st=2|It)>0.5)的时段为2008—2011年。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的MI与IST处于“区制1”(Pr(st=1|It)>0.5)的时间段仅为2009年和2013年,位于“区制2”(Pr(st=2|It)>0.5)的时段为2008年、2010—2012年、2014—2016年。这说明在“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地区的MI与IST在政策实施第2年升至高区制。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非线性MS(M)-VAR(p)模型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作了评估。从总体上讲,“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对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增加的正向影响是逐年增大的,体现了政策影响作用的持续增强。从其他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来看,劳动力因素、科技因素、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发挥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海洋劳动力投入。在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方面,涉海高校应分别从海洋自然科学领域、海洋社会科学领域设置院系专业,引入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与海洋科研院所开展实践合作,提高海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在优质专业人才引进方面,要形成由政府牵头、企事业单位主导、科研院校协作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制定海洋经济领域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等多层次的人才引进标准,提供多维度的政策补贴。在涉海从业人员培训方面,持续展开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建立健全在职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外语和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等的综合运用能力,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涉海从业人员多元化的素质要求。

第二,发挥“一带一路”倡议优势,提高海洋科技发展水平。一是充分利用“海洋+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以信息化建设引领传统海洋经济向“数字海洋”“智慧海洋”转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贸易的资源配置、交易结算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二是重视科研技术成果推广与应用,强化海洋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提高中国海洋科技水平的国际影响力。三是发展资源节约、生产环保、产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海洋经济,探索“绿色海洋”的低碳发展路径,提高绿色海洋科技对社会和生态的贡献率,以“科技兴海”引领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推进“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扩大海洋产业规模。一是打造中国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圈,避免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趋于同质,发挥优势海洋产业的集群效应,扶持园区重点龙头企业,联动生产基地、贸易港口、物流航运,构建符合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二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区域的合作平台,提高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层级,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分工协作,为中国海洋产业“走出去”创造良好条件。三是设立中国与沿线国家海洋产业的合作基金,根据海洋产业季节性特点设计保险、信贷产品,适当引入国际资本参与中国海洋经济建设项目,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第四,面向“一帶一路”贸易需求,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一是提升海洋第一产业新效益,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牧场”,深化水产品深加工,延长海洋经济产业链,促进传统海洋渔业向绿色生态、健康高效的现代化渔业转型。二是注入海洋第二产业新技术,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合理优化海洋高端制造业的空间布局,面向“一带一路”倡议下各类贸易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以高精尖的技术创新引领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三是拓展海洋第三产业新潜力,加快国际物流运输网络建设,完善滨海地区基础设施,推广滨海旅游产品及服务,利用海洋生物多样性、沿海地区区位等优势,进一步挖掘海洋现代服务业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REN W H, WANG Q, JI J Y. Research on China's marin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eleven coastal regions[J]. Marine Policy, 2018, 87: 158-166.

[2]张远鹏,张莉.陆海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探索[J].太平洋学报,2019(2):63-70.

[3]狄乾斌,周琳,董少彧.“十三五”时期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及推进策略[J].经济纵横,2015(1):67-71.

[4]林香红.面向2030: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趋势及对策建议[J].太平洋学报,2020(1):50-63.

[5]彭宇飞,马全党.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5):142-145.

[6]郭丽芳.沿海省市海洋经济政策效益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59-162.

[7]刘海英,亓霄,陈宇.海洋财政政策与海洋经济发展关系的协整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4-30.

[8]张伟,张杰,张玉洁,等.我国税收政策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106-111.

[9]曹忠祥.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内沿海区域布局的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9(16):36-40.

[10]李建军,胡宗义,邓羽佳.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制度质量视角的经验研究[J].商业研究,2019(8):55-62.

[11]王钢,赵霞.中国粮食贸易变化的新特征、新挑战与新思维——兼论“一带一路”的粮食贸易战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2-68.

[12]朱磊,陈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内涵、目标与路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4):79-100.

[13]刘文波.新时代提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塑造力的进展与路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5):151-159.

Abstract: The marine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Using the MS (M)-Var(p) model,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It is found tha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and the positive effect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inc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as put forward. In addition, labor factor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industrial sca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increase input of marine labor force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Belt and Road area, expand the scale of marine industry,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marine industry in the face of the trade dema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arine economy; marine power building

猜你喜欢

海洋经济倡议一带一路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发展增强海洋经济的策略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分析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