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耽于幻想的浪漫歌者

2021-07-19陈芸萱

音乐爱好者 2021年4期
关键词:克拉拉快板舒曼

陈芸萱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是一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兼诗人。同所有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一样,他醉心于写作音乐的情感表现,而且将这一追求贯彻得淋漓尽致。他才华横溢,热诚而敏感,有着诗人般抒情与幻想的气质,一如他的自称——“耽于幻想的音乐家”。

1810年6月10日,舒曼出生于德国萨克逊州茨维考小镇,在充满文艺的家庭熏陶下,在文学与音乐中度过了早年的时光。他热爱歌德、让·保罗、拜伦、E.T.A霍夫曼等德国古典浪漫作家的著作,同时也跟随茨维考的管风琴演奏家昆奇学习音乐。十六岁时,舒曼顺从了母亲的意愿,前往莱比锡攻读“反浪漫主义精神”的法律专业,但他从未放弃过对音乐“病态般的热爱”。在莱比锡,舒曼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弗里德里希·维克(Johann Friedrich Wieck)。那时的维克正值不惑之年,对这位充满激情的学生十分欣赏,给予他亦师亦父般的关爱,并指出此时舒曼“虽然钢琴演奏得很娴熟,但缺乏基本的技巧”。在维克严格的训练下,舒曼的钢琴技巧愈发精进,但因为意外的手伤,他不得不放弃钢琴家的梦,转向学习音乐评论与作曲。

1835年,舒曼与维克十六岁的女儿克拉拉(Clara)坠入爱河,为此两人不惜与维克决裂并闹上法庭。克拉拉对舒曼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一如比尔罗赫在1886年写给勃拉姆斯的信中说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罗伯特(即舒曼)的克拉拉,但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克拉拉的罗伯特。”克拉拉作为一位成功的女钢琴家,不仅给予了舒曼精神的支撑、生活事业上的扶持,他们之间的爱情亦为舒曼创作的灵感来源。他的多部作品,如著名的钢琴小品集《童年情景》(Op. 15)即是写给妻子的情诗与礼物。

本期附片收录了舒曼的五部大提琴与钢琴曲以及一部克拉拉的改编作品。这些作品均完成于1849年至1853年,虽然此时的舒曼精神状况尚未完全恶化,但也已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时光了。这几部作品的整体风格依然充满了诗意与多愁善感,但因受这一时期社会因素的影响,作品中又有着一些有别于他早年创作中激情振奋的烙印。值得关注的是,这六部作品均不是特意为大提琴而写作的。一部分是舒曼为管乐(如双簧管、圆号)或弦乐(小提琴、中提琴)与钢琴写作的二重奏,但他在出版谱面上标注了也可用大提琴来演奏;还有一部分是原先为其他乐器写作的二重奏,后为适应大提琴演奏而进行的改编。

1849年是舒曼最高产的一年。短短一年中,他完成了一部圆号协奏曲(Op. 86)与一部钢琴协奏曲(Op. 92),还为歌德的《浮士德》写了配乐,再有一些浪漫曲、叙事曲、合唱作品、歌曲以及钢琴配乐朗诵《美丽的海德维希》等等。在室内乐创作中,他尝试了许多不同配器的二重奏组合,例如用单簧管、圆号、双簧管与弦乐和钢琴合作,本期附片中收录的《柔板与快板》(Op. 70)、《幻想曲》(Op. 73)与《三首浪漫曲》(Op. 94)即是如此。

1849年2月,舒曼在一周內完成了《柔板与快板》和《幻想曲》的创作。《柔板与快板》最初是为圆号和钢琴写作的,但作曲家在乐谱上也标注了可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演奏的提示。柔板部分中,舒曼在乐谱上标注了“要慢慢地、贴心地表达”,弱奏的旋律从降A大调的属音开始,钢琴伴奏的低声部以半音向上推进后又反向迂回,中段稍有一些力度对比,最后的尾声又回归安静,有一些移调变化再现的意味,大提琴以极弱的长音结束。随后出现的快板是一个激烈而火热的部分,开头弱起的强奏重复三连音极富戏剧性,快板中衔接了一个安静的段落,调性首先转入B大调,随后又回到降A大调,最后尾声中又出现了快板开头的动机,在稍显热烈的氛围中走向终止。《幻想曲》的三个片段个性鲜明、独立性极强,它们之间的联系仅在调性:第一首为a小调,第二首转入同名大调A大调,第三首又从A大调转回a小调。这部作品是非常私人的音乐创作,有评论家认为这就是家庭音乐(Hausmusik)的典范。

创作于同年的《三首浪漫曲》是舒曼在德累斯顿时写给克拉拉的圣诞礼物。它原本是为双簧管与钢琴而作的,乐谱上同样标注了可用小提琴或单簧管演奏。在本期唱片中,大提琴的记谱比双簧管低一个八度,卡琳娜·高杰安的大提琴试图拉长音乐的线条,不仅完美复刻了作品静谧挽歌般的旋律,相比双簧管的版本,还显得格外悠扬。

1849年12月,舒曼收到了一份继任门德尔松与希勒在莱茵河畔的小城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工作的邀请。次年9月,他正式来到杜塞尔多夫继任市音乐指导,并受到了当地音乐家的热烈欢迎。1851年,他除了待在杜塞尔多夫以外,有时也会去德国南部或瑞士旅行。为了减轻自身音乐指导的工作量,他从莱比锡邀请了小提琴家约瑟夫·冯·瓦西列夫斯基(Josef von Wasielewski)来协助他,这也促使他顺利完成了两部小提琴奏鸣曲,即为钢琴与小提琴写作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Op. 105)和《D小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Op. 121)。

《A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作曲家在乐谱上以德语标注着“富有激情地”,第二乐章是一个小快板,第三乐章又以德语标注着“生动地”。从这三个乐章的标记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有别于传统奏鸣曲“动静结合”的乐章布局规律,全曲以一种无名的激情与躁动不安贯穿始终,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舒曼当时内心的动荡,加剧了他精神状态的恶化。本期附片中的大提琴版本是由扬·威廉·内勒克改编的,对此他解释道:“《A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中,小提琴音色的运用非常特殊,其音域比普通小提琴奏鸣曲低了很多,作曲家似乎在追求一种暗淡的声音,故而作品中缺乏典型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并且他偏爱用G弦(小提琴第四弦)。我的改编是为忠实原有的音色,而非简单的移调。”

同年,舒曼陆续完成了一些艺术歌曲、合唱及钢琴小品。在室内乐的创作中,还有一首值得关注的作品是为钢琴与中提琴写作的《童话场景》(Op. 113)。这部作品同样被认为是家庭音乐,但对业余爱好者来说技巧上会有些难度。这部作品的大提琴版本是由十九世纪著名的大提琴家罗伯特·豪斯曼(Robert Hausmann)改编而成的,他首演了很多勃拉姆斯与布鲁赫的重要作品。

克拉拉·舒曼和她的丈夫一样,也是一位热衷写作浪漫曲的人。在她所有被整理的钢琴作品中,共有五部以浪漫曲为体裁,另有两部分别是浪漫变奏曲与浪漫华尔兹。为钢琴与小提琴写作的《三首浪漫曲》(Op. 22)创作于1853年7月,这部作品被题献给她和舒曼的朋友——十九世纪后半叶德国小提琴大师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这三首浪漫曲被认为是克拉拉最出色的作品之一,音乐中借用了一些舒曼《A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的旋律,但如同她柔美的钢琴演奏一样,她的创作也绝不模仿舒曼的风格,而是有着她自身的想象力与个性。

舒曼身上蕴含的浪漫主义的诗意与想象力,并且这与音乐家特有的敏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赋予了他格外细腻敏感的艺术特质,却也影响着他的精神状态。舒曼曾在十九岁的日记中写道:“我梦见自己溺死于莱茵河中。”1854年狂欢节后的第二天,他从杜塞尔多夫的莱茵古桥一跃而下,虽被来往的行人救起,但此后他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疗养,并在两年后去世。他用音乐歌唱,极致诗意、极致浪漫,却总这么耽于幻想……他与他的妻子为我们留下的佳作,尽是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克拉拉快板舒曼
音乐与爱情——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马拉松
新形势下少儿快板辅导研究
克拉拉过敏了
“十九大”精神放光芒(快板)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