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众意识的突发公共事件外宣新闻主动翻译研究
2021-07-19葛瑞峰
葛瑞峰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的事件,这类事件危及公众的生命财产,影响社会秩序,甚至威胁公共安全与国家利益。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因为其与民众利益的接近性而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某些事件甚至会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如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国内外民众的担忧。对此,我国的外宣媒体有责任通过及时的新闻报道,向世界客观、全面地介绍中国为有效应对该事件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外宣新闻的采编者应具有受众意识,牢记外宣新闻为谁而写。而采编者的新闻采写需要外宣译者的指引:外宣译者密切关注目标语受众中的“意见领袖”——国外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即外宣译者凭借自身的语言优势,通过主动翻译国外主流媒体有关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外宣媒体的议程设置指引方向,使外宣新闻直指异域受众的舆论“靶心”。
受众意识:外宣译者的基本素养
译者要有受众意识,译者的脑海中要始终萦绕着受众的期待。受众意识与翻译的相关性一直为中外译家所重视。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倾尽全力将一系列西方社会科学名著译介给国人,并力主翻译语言应符合“雅”的标准,以迎合其主要受众——晚清士大夫阶层视古文为风雅的阅读喜好。鲁迅、林语堂、李健吾等一大批“有良心的译者”均以“要把读者的客观需要变成一种内在的力量”的使命感进行着译品的创作。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钮马克提出“交际翻译”的策略,其目的就是要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更是将这种感受凝练为“读者反映论”,认为译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对比译文读者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反映的相似度。
作为重要的翻译领域之一,外宣翻译以新闻报道、政府公报、重要文献等实用文本为译介对象,相对文学作品等其他文本而言,具有更强的时间紧迫性和受众指向性:要使信息尽快为异域受众所获知,并获得受众的理解与共鸣。因此,对这类文本的翻译更加要求译者具有“入其耳,达其心”的受众意识,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外宣翻译从业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共识。外宣翻译专家、福州大学陈小慰教授指出,以西方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外宣翻译要研究受众,了解他们的局限与预期,力求让他们理解中国;不能满足于“美己之美”“自说自话”,发“自己的聲”,从而导致西方受众对中国的误解。
由此可知,当突发公共事件出现时,外宣译者的受众意识尤为重要:外宣译者凭借自己的语言优势,通过主动翻译国外主流媒体有关此次事件的新闻报道,为外宣媒体的议程设置指引方向,彰显译者的主体能动性。在此基础上,为外宣新闻的翻译选择最佳方法,促进外宣译品的有效传播。
主动翻译:
译者对异域意见领袖的守望
主动翻译,即译者通过翻译国外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供外宣机构内部参阅,协助外宣新闻采编者及时把握外媒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导向,进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议程设置,从而维护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正面形象。主动翻译是译者将自己的翻译工作前移至外宣新闻的选题阶段。译者担当起对异域受众中的意见领袖的守望职责;同时,译者在顺应与重构受众对事件的解读视角的过程中彰显了自己的受众意识。
传播学研究者指出,信息并非在受众之间无序的自由传播,而是通过“大众传媒→意见领袖→受众”这样的两级路径,先从大众媒体流向主导舆论的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其他受众。可见,意见领袖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信息传递的纽带,对媒体的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对我国的外宣媒体而言,受众所在国的主流媒体实质上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这类媒体,如美国的《纽约时报》、英国的《卫报》,经常以《中国日报》等中国主流媒体为信息源,对与中国相关的事件进行报道。它们的新闻报道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外受众对我国外宣新闻的解读与接受。
《中国日报》创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由中国政府主办的在世界多地发行的国家级英文报刊,也是我国对外宣传的“主阵地”之一。据统计,从2020年1月初至2020年3月底这一时间段,即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到在国内基本得到控制,《中国日报》网英语版以日均50余篇的篇幅对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集中报道,向异域受众介绍中国政府的防控措施和防疫进展。该报充分体现了我国外宣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外宣报道中的担当意识,积极应对异域受众中“意见领袖”所带来的挑战:关注它们的新闻报道,针对它们的舆论导向做出及时的回应,或用事实解疑释惑,或用证据斥其谬误。
由于自身的语言优势,外宣媒体的译者担当起这一对外守望的职责,通过译介国外媒体的新闻报道为外宣媒体的选题策划提供依据。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卫报》《纽约时报》等国外主流媒体持续关注中国市场上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资的供应情况。2020年2月4日《卫报》刊发新闻“China Lacks Medical Masks”,文中说口罩已经成为中国人出门的必需品,但目前市场供应状况堪忧。该报配发市民排队买口罩的图片,并不无忧虑地指出“Its more prone to be infected while waiting in line for surgical masks.”(“排队买口罩,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中国日报》编辑部的译者凭借的职业敏感捕捉到这则新闻,将《卫报》的相关新闻译稿提交编辑部,与记者和编辑一起策划了有关“防疫口罩”的系列报道,分别刊载于该报2月8日、10日和11日的中英文版面上。该系列报道在正视我国防疫工作面临挑战的同时,及时向国际社会发布了我国正协调力量补齐防疫物资供应短板的信息。在这次“回应性”报道中,译者采用主动翻译的策略,引导外宣媒体预判异域受众的讯息关注点,体现了外宣译者的新闻敏感与受众意识。
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此时《中国日报》等我国主流外宣媒体有责任通过积极的海外传播满足英美受众的信息欲知,用新闻事实匡正异域意见领袖——英美主流媒体的舆论谬误。在此过程中,外宣译者应发挥自身的语言优势,关注异域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运用主动翻译的策略,协助外宣媒体框定突发事件对外报道的议程设置,使外宣新闻成为“有的放矢”的利箭,直指异域受众的舆论靶心,力争让目标受众了解并认同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和秉持的立场,为事件的有效解决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基金项目:1.2020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智慧旅游背景下安徽旅游宣传片字幕生态翻译研究”(编号:SK2020A0400);2.2019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项目“《淮南子》传承与译介研究”(编号:AHSKHQ2019D006);3.受淮南师范学院“商务英语语料库与外宣翻译研究创新团队”(编号:XJTD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