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 推动时政报道“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1-07-19潘晔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芜湖时政长三角

潘晔

多在“新”上下功夫,

力求时政报道推陈出新

时政报道的特点是权威、严谨、规范,往往因为严肃而显得沉闷。新形势下,地方党媒要多在“新”上多下功夫,使时政报道兼具政治性与可看性。

理念内容要更加创新。想要让时政报道受众面更广、内容更有深度,那么稿件就决不能为了报道而报道,仅仅局限于做好“指定动作”;而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创新报道理念和内容。2019年11月,芜湖党政代表团前往南京、杭州考察。乍一看,这是一件很普通的时政任务。但实际上,只要深入了解当时的采访背景就会发现,这次考察是在安徽省委对芜湖提出下好创新“先手棋”、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等要求之后开展的,某种程度上来讲考察的结果、各级干部讨论的内容都将决定芜湖未来数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因此,芜湖传媒中心(集团)没有简单地刊发一个调研新闻,而是在《芜湖日报》刊登通讯作品《打开视野“取真经” 见贤思齐促发展》,全方位展示调研的内容、讨论的成果、对芜湖未来发展的思考等等,为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干事创业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报道角度要更加创新。2019年5月,长三角领导人峰会在芜湖召开。当时,按照现场规定,国家和各省领导的新闻报道由安徽的省级媒体负责。但是,芜湖本地党媒“另辟蹊径”,全方位、立体化讲好“长三角故事”,烘托了会议气氛、营造了良好氛围。早在会议开始前,芜湖传媒中心(集团)就以“长三角新芜湖”为主题,用《芜湖日报》的8个整版报道芜湖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新担当、新作为。《芜湖日报》还推出“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系列评论”,统一全市上下的思想,为即将召开的会议“预热”。在会议召开期间,《芜湖日报》每天推出“长三角朋友圈·城市特刊”,向读者介绍长三角沿线城市的发展状况。部分能够进入会场的本地记者虽然无法着手常规的时政报道,但他们积极从会议中挖掘新闻,以侧记的形式在《芜湖日报》、芜湖新闻联播同步刊发《碰撞思想火花 凝聚发展共识》《展示科技创新成果 共谋协同发展蓝图》等稿件。记者们還搭上了这次会议的“顺风车”,在会议现场找到一批院士专家,围绕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芜湖融入长三角的优势在哪等话题进行专访。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长三角一体化”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通过生动的语言、灵活的形式,不仅弥补了本地媒体不能直接参与时政报道的遗憾,而且让这次时政报道更加“接地气”、更富有传播效果。

多在“实”上下功夫,

平民视角传达主流声音

相比中央和省级媒体,地方党媒所拥有的新闻资源较少、报道权限较小。但是,地方党媒的优势在于离基层更近、群众基础更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也更有针对性。所以,地方党媒要多在“实”上下功夫,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以平民视角传达主流声音。

要多从受众角度思考问题。2019年,芜湖市政府发来一份文件,文件的内容包括“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四送一服”等,希望在“今日芜湖”APP上刊发。如果按照常规操作,我们只能简单地将文件全文刊登。但是,这份文件的受众是广大企业家,其中的很多“干货”也恰恰能够解决企业家们的急难愁盼。如果仅仅把文件原封不动地复制到“今日芜湖”上,不仅社会反响一般,而且媒体自身也无法发挥桥梁沟通作用。所以,我们对用户的阅读需求进行了思考,最终发布了《江城企业家朋友们,这是给您的一封信》一文。该文在保留原文件内容的基础上,变“文件语言”为“谈心谈话”,多讲“干货”、少用“虚词”,用推心置腹的语气道出企业家们的所思所想。这样一来,企业家们一看标题就会产生点击兴趣,一看内容就会产生共鸣,继而稿件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要多从会议调研中“抓活鱼”。时政记者有一大半时间需要服务各种会议、调研活动,报道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实际上,这些会议、调研看上去枯燥,却是次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跟着领导调研、听取汇报,记者可以快速大量地掌握某个领域内的详细信息。如果能够吸收“干货”,再结合群众、市民的角度多加思考,不仅容易出报道精品,而且记者自身也有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芜湖传媒中心(集团)的记者就将会议调研作为一个“线索库”,再深入挖掘成适合受众阅读的新闻报道。从党员旗帜高高飘扬,到一线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再到物资生产企业的紧急驰援,许多感人的故事都来源于会议调研提供的线索。也许这些线索无法用于常规的时政报道,但记者还是要做有心人,多听多记、多加留心,多将会议内容与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起来思考。可能别人一句无心的话,都能产生一篇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

多在“融”上下功夫,

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对于新闻报道包括时政报道来说,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丰富报道内容,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要多在“融”上下功夫,积极建立融合新闻语境下的思维模式。

2019年,芜湖整合了原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和芜湖市广播电视台,推动主流媒体融合,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市级传媒集团——芜湖传媒中心(集团),以实际行动拥抱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报台统一的中央厨房,倾力打造移动新闻端,推动内容生产调转促、去降补,进一步提升媒体“四力”,巩固主流舆论阵地。

站在融合发展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三期叠加的历史关口,时政报道必须守正创新,更好地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芜湖传媒中心(集团)成立了13个融媒体工作室,围绕芜湖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抗疫抗洪、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脱贫攻坚、文明创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主题宣传,运用消息、通讯、评论、特写、图片、AR、VR、H5等多种形式,“报、网、台、微、端”同向发力、一齐发声。例如,头条工作室集中采编力量,聚焦中心工作,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提炼报道选题,将党中央和安徽省委、芜湖市委的重要决策部署转化为报道主题,以媒体融合的形式深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亮点,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引领力,推动全市上下在思想上共振、感情上共鸣、行动上共进。这些稿件都以小见大,用全媒体讲新故事,成为全市上下满意的传播精品。

在重要时政报道中,媒体融合也更具优势。众所周知,每年的“两会”是当地最重要的时政新闻之一。通过新媒体手段,可以进一步创新“两会”的传播方式,丰富报道内容,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两会”甚至参与“两会”。以2020年芜湖两会专题报道为例,除了在《芜湖日报》、芜湖新闻联播刊发的常规“两会”报道以外,芜湖传媒中心(集团)还在芜湖新闻网、今日芜湖APP等新媒体平台制作了“一图看懂政府工作报告”“芜湖两会,我们能看什么‘门道”“今年,芜湖哪些人更有‘钱途”等一系列新媒体产品,总结了“芜湖名片”“惠民工程”“水清岸绿”等两会热词,让市民更能读懂两会,提高了受众参与度。这些新媒体平台还开辟了“我给两会捎句话”等栏目,通过网络手段形成互动效果,充分发挥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汇聚民智的作用,填补了传统媒体的短板。

提高新闻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党媒记者的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定位、职责使命、方针原则,持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影响的新闻精品,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视角折射大时代,让越来越多的时政报道“飞入寻常百姓家”。

猜你喜欢

芜湖时政长三角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进击的芜湖
进击的芜湖
My Hometown
时政要闻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时政
时政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