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的情境化导入
2021-07-19徐宇阳
徐宇阳
教学具有教育性,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启发人们注重课堂的教育性原则。课堂导入环节在激发学生情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是有趣的、生动的,还是严肃的、抽象的?学生充满着期待,课堂的导入环节正是向着学生的预期而来的。抓住导入环节的“关键期”,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认为在短暂的导入环节,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正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一、巧用现实情境,将生活化的知识导入地理课堂
在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课中,使用情境化的导入,我设计了一个高铁站双语播报的导入。
扬声器播放高铁站的背景声音,此时响起了广播提示音:女士们,先生们,欢迎乘坐“桂山号”动车组,本次列车开往“桂山中学站”,还没来得及做好课前准备的同学,请尽快准备好,列车很快就要出发了,列车运行过程中,请坐好扶稳,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以免发生“学不会”“掉队”等情况。随后播放英文版的播报。
(学生中传来笑声,对我提出的独特上课要求,心领神会。)
引起学习动机之后,我趁热打铁:现在人们交通出行方式多样,也快捷舒适,让我们一同来看看都有哪些吧,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并思考,运用表格进行列举和比较。
课堂导入,发挥着给课堂“定基调”的功能,如节目的开场白一般,可以是热烈的、温暖的,也可以是悠扬的、平静的,代表了将要出场的人物特征和故事情节。本节课的内容是交通运输方式,内容量不大,难度也不高,但和时代特征联系紧密,教师要抓住本课内容的特点,进行一个大胆尝试,将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广播语带到课堂中,營造出一个与交通出行有关的情境,让整堂课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效果显著。
二、从校园生活出发,为理解抽象知识搭建阶梯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区域地理学的开端,提到了比较抽象的“区域”概念,对于高中生而言,如果缺少必要的实例作为支撑,较难理解。我从学生熟知的校园环境入手,设计了一个直观的区域环境作为讨论议题。
首先提问:同学们,每天在校园中,对它是最熟悉的,可校园一共可以分为几个功能区呢?学生中有的说2个,有的说3个,你一言我一语,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划分功能区数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功能的不同界定和表述上,列表如下:
将学生的答案记录在黑板上,学生们一目了然,思路逐步清晰,对彼此的不同观点表示了理解。从表中可以看出,存在着“粗分”和“细分”的差别,有学生认为餐饮区和宿舍区可以合并为生活区,有的学生在分区的时候遇到了两难的问题,例如体育馆,既发挥着教学的功能,可以划进教学区,又有足够理由分进文体活动区。
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特征。
“是不是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不是。”
“哪些区没有明显的界线?”
“中央广场、桂山绿道。”
“是的,区域可以有明显的边界,例如宿舍区,要给同学们营造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设立了门禁系统和围墙。为了让更多同学能积极参与活动,将活动区设计为开放的空间,这就是区域的特点。”
在让学生体会到了区域的特征之后,用归纳的办法,引出区域概念,并列出三点主要特征:1.区域是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或者模糊的;3.区域具有层次性,上一级区域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域。
通过生活化的实例,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为学生理解复杂或者抽象的概念,提供具体化的案例,学生易于接受,逐渐对地理学产生兴趣,让地理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本堂课的导入环节虽然时间稍长,但是值得的,区域的概念将贯穿之后《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习区域地理之前,让学生在实例基础上,深刻地理解区域概念,为整个必修三的区域地理学习,奠定好的基础。
三、将实物带进课堂,让地理知识“立起来”
地理空间是多维度的、立体的。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识,应适当“加工”,将地理知识从纸面上拿出来,以立体的、动感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中的“区位”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实物观察的导入环节。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一篇古文,其中有一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请一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原因。”大部分学生,都能将原因解释为地理环境差异。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来自不同产地的柑橘、橙子和苹果拿出来,让学生根据外观形态,匹配名称和产地,对号入座。
学生们很有兴致地传递和观察着来自各地的水果,并展开了讨论,我请两名学生代表将讨论成熟的结果填写在黑板表格中。
“几种水果的主产区有什么地域差别?”
“苹果的主产区大多在北方,柑橘和橙子的主产区以南方为主。”
“如今的水果产区已经遍布了各个省份,而且从品质口感各方面来说,已是今非昔比,仅从自然环境因素解释够吗?”
“不够。”
“还有什么因素在发挥作用呢?”
“还有社会经济因素,例如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等。”
“如果你是果农,你会怎样选择一种水果的种植地呢?”
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种植水果,各地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差异导致水果类型不同,还有的学生想到,水果应该种在便于向外运输的交通线附近、应大力依靠农业科技培育水果良种、考察周边市场需求等。
至此,课堂情境已经完全构建起来,将导入环节与农业的区位因素的版块知识融合起来,实现了从导入环节自然过渡到农业区位因素的讲解中,让学生自主完成农业区位因素的列举和整理,顺理成章,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实践意义,发现地理学对现实生产的指导作用。课堂导入,要符合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实物直观的方法,让导入更加丰富精彩。
导入环节在课堂情境构建中的意义重大,导入环节要真正做好,难度不小,因为此时正处于学生将注意力从“四面八方”收回到课堂的短暂过程中。一直以来,高中统考科目课堂导入环节容易被忽略,原因有很多,例如导入时间短,可以发挥的空间有限;课堂初始,处于各种“非课堂”氛围的环绕中,易被干扰;课程任务紧,需尽快进入知识评讲阶段;亦由于其在课程目标达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是显性的,容易被忽略。
在笔者看来,课堂导入环节必须要有,而且要足够精彩,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知识情境,在情境中学习,符合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能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增强其对新知识的同化能力。导入阶段,也处于课堂教学的组织阶段,教师此时应帮助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教学有法,而“导”无定法,导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语言、一首歌、一个动作、一件实物,都能很好地调动师生互动,达到“暖场”的效果,使课堂充满“温度”,温暖的课堂,效果的提升不言而喻。课堂导入的形式多样,不应局限在已有的形式和内容中,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挖掘课程内涵,以此为基础,大胆创新形式,使导入成为一堂课的“龙头”,给课堂注入鲜活动力。笔者设想在今后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课型和课程内容,采用更新颖的导入方式。例如将地理课开发为校本课程,设置饮食地理学,采用品尝美食的活动,作为课程的开篇;设置军事地理学,教师身穿迷彩服上课,使用野外行军地图,作为教学挂图,让学生体验实战环境;开设文化地理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汉服、唐装等展示,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地理是内容广阔的科目,是在导入环节最有发挥空间的一门课,情境来源于书本,不局限于书本,地理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将会极大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
■ 编辑/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