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觑的颈动脉和脑动脉硬化
2021-07-19赵晓东温豆李本志
赵晓东 温豆 李本志
脑部的血液循环与全身其他器官一样,有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然而大脑远较身体其他器官需氧量多,代谢率也高。糖代谢是脑能量的主要来源。然而大脑几乎没有氧和葡萄糖的储备,需通过血液循环源源不断地把葡萄糖运送到脑,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所以当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造成氧和葡萄糖缺乏时,大脑便会发生一系列严重的功能紊乱。
大脑的动脉系统
大脑的动脉系统由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组成。前者由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组成,为大脑的前3/4供血;后者由椎动脉主干、基底动脉主干和它们的分支组成,为大脑的后1/4供血。两组动脉系统在脑底部汇合成一个动脉环,然后继续发出分支,给大脑的各个部位供应血液。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血管内皮表面形成黄色粥样的斑块,其常见的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硬化可发生于全身各处血管,其中脑动脉系统的血管硬化可直接影响脑供血,阻碍大脑循环代谢,从而引发短暂性脑缺血甚至脑卒中,应该引起重视。
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脑部的大、中动脉,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状态会使脑动脉发生弥漫性的硬化,进而造成脑血流量减少。由于脑血流量減少普遍存在,难以形成有效的侧支循环进行代偿,所以当动脉快速出现狭窄时,会出现一系列神经或精神症状。
颈动脉硬化 是指颈部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形成斑块和管腔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使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逐年升高。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病率达80%以上。缺血性中风发病由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约占1/3,并且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易损斑块的破裂与脱落,会加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颈动脉硬化与脑动脉硬化在危险因素、症状、检查与治疗等方面十分相似。
脑动脉硬化的症状
脑动脉硬化的症状主要取决于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根据是否产生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
1.有症状性。(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2)缺血性脑卒中,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查体可有相应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可见局灶性病变。
2.无症状性。许多颈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常见的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等。
颈动脉和脑动脉硬化的检查项目
多普勒超声 是目前临床首选的无创性颈动脉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硬化病变的筛查。不仅可以显示斑块的部位和大小、管腔狭窄部位和严重程度,还能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并可对斑块进行形态学评价。软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属于不稳定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TCD也是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显示颅内外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及是否有侧支循环开放等,经常与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术后评估。
CT血管造影(CTA) CTA对颈动脉狭窄的判断准确性高于多普勒超声,但对斑块的形态学显示欠佳,目前广泛应用于狭窄的诊断,可作为术前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核磁血管造影(MRA) 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形态和结构,并重建颅内动脉影像,对狭窄程度较重的病变判断敏感性高,但价格相对较高,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金属假牙、起搏器或金属假体等)者禁行此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详细评价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侧支形成情况,但因属有创操作、价格昂贵、风险较高,临床上很少单纯用于检查。
颈动脉和脑动脉硬化的治疗
颈动脉和脑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生活方式的改变
1.科学饮食。饮食宜清淡,低盐,粗细粮搭配,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多吃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紫甘蓝等,限制糖、含糖饮料和红肉的摄入,忌辛辣油腻,忌暴饮暴食。
2.适当锻炼。一般应做到以下几点。(1)强度适宜,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老年人则以120次为宜;(2)方式多样,不仅要选择健身走、跑步等有氧运动方式,同时也要选择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在发展心血管、呼吸功能的同时,也要使肌肉力量、柔韧和反应能力得到提高;(3)动静结合,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4)持之以恒,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3.生活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劳逸结合,睡眠充足。
药物治疗
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高危因素,需要遵照医嘱积极服用药物。(1)降低血脂的药物,以他汀类药物为主,常见的有立普妥、瑞舒伐他汀钙片等。(2)抗血小板药物,临床最常用的口服药有阿司匹林,此外还有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这些药物可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3)抗氧化药物,临床上以维生素类为代表,常用维生素D,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还能减轻胰岛素抵抗。(4)降压类药物,稳定的血压可以减轻血管壁的压力,起到减少或稳定斑块的作用,进一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临床上,医生会根据颈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的程度、斑块的稳定性,结合患者的症状、基本情况决定是否手术及采用何种手术方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隐形杀手正逐渐侵蚀我们的血管。在长期的炎症反应中,血管内皮受损,脂质沉积,斑块形成,久而久之,血管弹性纤维损伤,管壁失去弹性,血液循环失流畅。而大脑作为全身血运最丰富的器官之一,对缺血缺氧较敏感,所以为大脑供血的动脉如果发生硬化,会引起头痛头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脑卒中等严重后果。脑动脉硬化,究其原因,还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代谢紊乱,因此在对症治疗神经系统症状的同时,还要重视生活习惯的改善及基础疾病的控制,才是正本清源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