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下幼儿园图书区的困境与解决策略
2021-07-19张丽
张丽
图书区是幼儿在班级中进行阅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重要场域。在课程游戏化等理念的影响下,幼儿园集体阅读活动的比例逐渐下降,图书区活动应逐渐成为幼儿阅读活动的主体。“安静温馨的环境”“适宜的光线”“丰富的阅读材料”“半封闭的设置”等字眼是大部分幼儿教师提到图书区创设时会说的话。图书区可以说是各个班级最诗意的地方,也应是颇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区域。然而现实却是许多班级图书区的利用状况不如人意。
一、图书区诗意却失意
1.进区主动性不够
图书区环境优雅、书籍众多,看似应该颇得幼儿欢心,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如果让幼儿自主选择,主动选择进图书区的幼儿少之又少。笔者在幼儿园调查发现,每天主动进图书区的幼儿仅占全班幼儿的8%~12%。大部分幼儿都是迫于教师的要求,或者是其他活动区的人满了才不得不来到图书区活动。
2.区域内活动持续时间较短
由于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区域,幼儿在图书区活动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很多幼儿在图书区并不是投入地阅读,而是随意抽取几本书,很快将书从头翻到尾。在更换数本书后,迅速完成了阅读任务,或者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有了空额,立即就换个区域游戏。
3.实际阅读行为较少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图书区活动的幼儿,大都不是在阅读,而是从事其他活动。许多幼儿是被图书区温馨而相对分隔的环境所吸引,把它看作一个私密空间,便于与同伴进行交流。他们停留在阅读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即便手里拿着书,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与同伴聊天。
二、图书区缘何不受青睐
1.区域环境不够适宜
首先,受班级空间所限,虽然图书区设置成为半开放的区域,但还是要与其他区角为邻,难免会受到干扰。许多班级的图书区还存在规划过于呆板的状况。其次,图书摆放杂乱,幼儿难以找到喜爱的书。由于幼儿园班级空间所限,图书区的面积有限,书架也很有限,要是书籍数量太大,就很难整齐摆下。大部分幼儿因为不是主动选择图书区,看完书后未能及时整理,导致书架越摆越乱。
2.图书资源不够丰富
现在每个班级图书区的图书绝对数量是比较多的,但是图书的种类和质量却并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在图书的选择上,教师往往会忽视幼儿近期的兴趣需要、图书的种类等因素。在图书的来源上,大多是幼儿园统一发放加上部分幼儿自带图书,统一发放的图书数量并不多,很多时候种类也并不丰富,并不能根据活动或幼儿兴趣及时添加。幼儿自带图书的次数、数量和种类也相对有限,而且有的时候自带图书是教师要求的,家长让幼儿带来的图书并不适合阅读。很多班级的图书数量是靠常年累积的,图书角很少主动更换图书,除非书坏得不成样子,否则一个学期内图书很少有大的变化。
3.活动形式单一
部分教师对于幼儿的阅读活动理解不到位,要求幼儿在图书区中就只能看书,最好是安静地看书,而未能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图书区中进行图书制作、故事创编、表演等活动。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儿园的许多区域活动都转移到户外,图书区本就与其他区域联系不够密切,这下与其他区域相隔更远,不利于与其他区域互动。
4.教师支持不足
幼儿在活动的时候非常需要教师的支持,即使不与教师有言语交流,但只要看到教师或者与教师有眼神交流,也就会对他们的活动产生巨大的支持效应。此外,早期阅读中,成人和幼儿共读也是引起幼儿阅读兴趣、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却很少去图书区指导。这既有教师认为图书区就应该安静阅读的原因,也与当下教师任务较多、无暇顾及各个区域有关。
三、探寻图书区活力之路
1.合理规划区域
教师要对图书区的规划进行重新思考,不仅要考虑到幽雅、安静等因素,也要考虑到方便、舒适、自由等标准。很多时候,教师过于关注图书区半封闭的特征,而忽略了让幼儿能够开心地自主阅读。教师要在现有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扩大书架的摆放面积,尽可能给幼儿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当下众多区域活动都是在户外进行的状况,设计好图书区方便转移的路径和方式,让幼儿既可以在室内阅读,也可以到户外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图书区细分,分设不同的区域,比如绘本阅读区、音视频阅读区、游戏阅读区,让幼儿能在其中进行不同的活动。
2.增加图书种类
图书区的图书不能只是追求绝对数量,更要丰富其种类。教师首先要向幼儿园进行申请,购买添置一批图书。这些图书的购买可以少量分批购买。图书的种类要丰富,涵盖绘本、童谣、故事等类型。即使是某一类型的图书主题也要尽量丰富。选择的图书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比如小班幼儿阅读时以无意注意为主,理解能力较弱,所以我们可以提供色彩鲜艳、画面形象大而简单的图书,而大班幼兒已经能观察画面、关注细节,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所以我们可以提供内容和情节更为丰富的绘本。
教师要与家长积极联系,开设图书漂流站,做好家庭图书的资源共享。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一方面积极引导家长选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书;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将图书借阅回去后进行亲子阅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高亲子阅读实效。教师还可以与幼儿共同制作图书,如在《大中国》主题中,我们让幼儿收集旅游照片与门票,加上中国地图,制作成旅游图书,并让他们就此互相介绍自己的旅游经历。
图书要定期进行更换。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紧抓幼儿的有效兴趣点,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这样,图书区才能支持他们的阅读需要,成为延伸他们兴趣的媒介,幼儿才会愿意主动前往图书区去阅读。
3.制定合理的规则
当前图书区的规则主要由教师制定,比如人数限制、强制打卡等。这些规则不是幼儿自主建构的,他们很难内化,也就不会真的愿意遵守。另外,一些规则过于细致死板,影响幼儿在图书区活动的兴趣。师幼可以共同探讨要制定什么样的图书区规则,并用直观易懂的方式画出来,甚至可以制作成书,让幼儿在区域中进行阅读和讨论。同时,幼儿自己制定了规则,就会积极去执行,甚至监督他人是否遵守规则,这一定会减轻教师的负担。比如前文讲到的图书乱摆放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和幼儿商讨怎么进行图书的整理和摆放。这样的方式既锻炼了幼儿的整理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4.丰富活动形式
幼儿的阅读活动绝不能简单理解为看书,它应该有多种形式。单调地阅读图书会引起幼儿的阅读疲劳,我们可在图书区开辟“有声阅读区”,提供有声绘本、点读笔、录音笔或电脑,以音、视频为辅助手段,让幼儿爱上阅读。教师还可以在图书区创设一个互动阅读的角落,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幼儿与环境进行有效互动。如在图书区提供故事盒立体操作材料让他们讲故事给自己或同伴听、以班内同伴的照片为题材提供“我说你猜”游戏盒、提供围裙剧材料、手偶等,让幼儿给同伴讲述熟悉的故事。还可以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通过摆弄立体教具,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改编、创编故事,在互动游戏中体验故事创作的乐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创编的故事进行录音分享,提高幼儿的阅读成就感。
教师还应加强图书区与其他区域的有机结合。比如图书区的重要阅读材料——绘本,教师可以提取绘本中的游戏元素,将它投放到特定的区域中,作为绘本内容的延伸。还可以将绘本作为其他区域活动的道具,让阅读成为其他区域游戏的一部分。如在益智区闯关游戏中,我们可以将绘本中的特定元素作为游戏关卡,让幼儿通过阅读绘本内容找到相应答案,在完成闯关游戏的同时,也发挥了图书的价值。这样的联系互动,丰富了活动形式,也会增强幼儿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5.教师加强指导
幼儿年龄不同,发展特点不同,在图书区需要获得的阅读支持也不同,我们应充分解读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阅读活动。如:对于小班幼儿,需要尽可能多地进行集体阅读、师幼阅读、亲子阅读,教他们学习如何阅读,带动他们的思维,沉浸到图书中去;对于大班幼儿,可让他们带着任务去阅读,如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图书中的主要人物、时间、地点等。
提高图书区活力,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意的思维去规划,需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需要将它与其他区域有机结合,更需要采用多种策略提高幼儿的阅读动力,让阅读成为幼儿成长的需要。